扫码手机阅读

开局一张大墓分布图

作者:董晓涛 | 分类: | 字数:34万

第九十九章 老巫医(五)

书名:开局一张大墓分布图 作者:董晓涛 字数:2183 更新时间:2025-02-24 07:42:45

“谢……谢谢。”我赶紧抱住人头杖,“大师,教教我怎么用啊!”

“我教你,来来来,以后家里生活做饭,就把这个扔进去,当烧火棍。”老巫医说,“这根人头杖被点燃了,会一直燃烧,但烧不坏,不管烧多久,外表都不会变。”

我点点头,又问道:“那有什么禁忌呢?”

“你别说,本来我刚想说禁忌的。”老巫医打了个哈欠,“这把人头杖,唯一的缺点就是怕水,不能长时间待在水里。”

“长时间待在水里的话,会怎么样呢?”我挠了挠头,“这个待在水里的时间上限是多少啊?”

“不知道。”老巫医缓缓地说,“如果我知道的话,这把人头杖就已经废了。”

我想了想,觉得没错,确实是这样。

随后决定滑着轮椅出去,找罗斯基。

但是老巫医却一把把我拦住了,跟我说:“你怎么不走出去?就这么懒啊?”

“哈?”

我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

赶紧就站起身,发现自己的伤病好了,然后高兴的上蹦下跳。

“谢谢!我靠!真牛逼啊!”我感慨道。

……

……

阳光温柔地照耀着我,之前因为严重的受伤而被困在轮椅上,但现在,我站立起来,迈着坚定而稳健的步伐。

我知道,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希望的笑容。

我感受到自由的喜悦,从头顶到脚尖。

我的双腿曾经无力支撑自己的身体,但现在它们充满了力量和活力,每一步都展示着我的奇迹般康复。

我走过花草盛开的小径,感受到细微的风拂过面颊,带来了清新的花香。

我的脚步越来越自信,开始探索这个时而让人开心,时而让人伤心的世界。

罗斯基傻眼了,看着蹦蹦跳跳的我,问道:“老板,你怎么回来了?还站起来了,还蹦蹦跳跳,还拿着这根拐杖。”

我说:“你不懂,开车就行了。”

“回酒店吗?”

“对。”

……

……

我回到酒店,已经是下午了。

众人都吃过午饭,该午睡的午睡,该喝酒的喝酒,该看书的看书。

孙福在午睡,上官西在喝酒,孙鹤钰在看书,看的是余华的《活着》。

这本书,我看过。

当时是语文老师推荐让我们看的,并且还让写观后感。

当时,我是这么写的:

故事发生在农村,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福贵的农民。

小说以福贵出生到老去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他与家庭、社会和历史的纠葛。

福贵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快乐的农民家庭,他勤劳善良,过着朴实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福贵面临了一系列的灾难和苦难。

饥荒、战争、运动等不断袭击着他所处的时代,使他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尽管面对重重的打击,福贵始终坚守着生存的希望,努力保护自己的家庭。

他经历了失去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痛苦,但依然坚持活下去,承受着身心的煎熬和无尽的悲伤。

通过福贵的故事,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命运的无常与残酷。

它揭示了中国历史中的苦难时刻和普通人在其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活着》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抒发,也是对社会历史背景下人性的深刻探讨。

这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成为余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后来,过了很多年,我喜欢上一个人。

她结婚前夜告诉我,她说:“你看过《活着》吗?不管怎么样,你都要好好活着,殉情什么的,都太傻了。”

……

……

我站在客厅,发现看不见沈河。

走到孙鹤钰跟前,又不好意思问她。

可是上官西已经醉醺醺的了,连个正经话都说不出来。

孙福又睡得正香,打着呼噜。

我问孙鹤钰:“你们都在了吧?”

“沈河出去买东西了,其他人都在,怎么了?”孙鹤钰看着我站在她跟前,“不对呀!你的轮椅呢?你怎么能站起来了?还有,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记住,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有许多不凡的人。”我很做作地说。

现在人不全,我也没办法安排什么事情。

一个醉了,一个睡了,一个出去了,一个听我说话了。

我把经历的事儿都跟孙鹤钰说了,基本可以说是毫无保留。

孙鹤钰摇摇头,明显是不太相信。

“你肯定是找了特别好的医生,给你治好的。”她说,“哪有什么巫医,还喷火焰的人头杖呢!你让它给我喷一个。”

唉!很多时候,不是世界不认识我,而是我们不认识世界。

我们对世界不了解,自己总是先入为主。

没有或者很少去假设一些事,这就导致我们的思维有一个短板。

跟木桶效应一样,如果有短板,那其他的长板子,也跟着短板受罪了。

“没事儿,现在不信,以后会信的。”我喃喃道。

“行了,我信还不行吗?你这笑话讲的,一点儿也不好笑。”孙鹤钰说,“沈河是不是该回来了。”

她刚说完,我就听见门被打开了。

进来的人果然是沈河,手里拿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赶紧走过去看,发现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是营口坠龙的相关线索。

有照片,有手写的笔记,还有A4纸打印的一沓的资料。

《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道: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8节。

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

值得比较和区别:这种坠龙故事所说的龙,其实指蛟,即锁龙井、锁龙洞、悬剑桥现象所说的蛟龙,不同于1999年武汉磨山树倒之谜故事里渔民所说能变化形体的龙,国传说里蛟与龙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