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张大墓分布图
作者:董晓涛 | 分类: | 字数:34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章 龙
这个营口,其实应该说是营川。
营川是大辽河下游一带,包括营口市的河川地带和上面的盘锦市大洼县。
据我所知,是坠了两次的。
坠落相差几十天,期间有二十多天连续的大雨。
第二次的坠落时间,接近8月8日。
所以以此推测,第一次坠落的时间,应该是6月底或7月初。
而第一次坠落的地点,应该是出现在距离某入海口20公里处。
……
我翻开那些资料,一一查看。
……
某位肖姓老人的口述:
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
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
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
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搭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
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
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
……
某孙姓老人介绍道,该龙尸体没有眼珠,当时当地人说是得了天谴。
……
……
“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气息。邑令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为设野祭,犹反覆以尾击地,其声堛然。”——节选自《聊斋志异》龙无目。
……
……
《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
……
……
1934年8月12日《盛京时报》。
“……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
……
某李姓村民口述:“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
……
这个东西,我想过是鲸鱼。
可如果是鲸鱼的话,怎么会有鳞片呢?
当时新闻可是报道了,鳞片装了两大筐子的。
真是鲸鱼的话,怎么会有牛角一样的东西呢?
真是鲸鱼的话,怎么会有爪子一样的东西呢?
而且,我又仔细想了想。
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有龙。
为什么其他属相都存在,而龙没有了?
难道,我们的祖先在十二属相里唯独瞎编一个不存在的龙吗?
我曾挖出来的箱子里的书,里面就有很多关于龙的记载。
《后汉书·五行志》写道: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一丈即现代国际度量的3点3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为此建庙立碑。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载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龙事件:“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郎瑛《七修类稿》记: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数十丈即百米左右,超出了人们对一般动物体长的想象)。
《清史稿》谈见龙现象共八十二次,谈降龙的很多,其中属于坠龙类型的有四次: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咸丰三年十一月,西宁西纳川降龙,臭闻数里。
《永平府志》记: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七日后飞去,则坠落田里达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