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君臣之误
孙权的顺利接班是在张昭的一手扶植下才能成功的。
张昭为什么在东吴有这么高的威望,为什么当张昭带头行君臣之礼时,东吴的那些意图蠢蠢欲动的人便立即收手。这不得不从张昭这个人的履历说起。
张昭原本不是东吴人,后来因避祸而迁至扬州的。后来忠心耿耿地效命于孙策。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
这对张昭来说是感到非常不安的。(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正所谓功高盖主,张昭会担心东吴如此多大臣的推崇会加剧孙策对张昭的猜疑,会担心张昭有异心,难以驾驭。但实妹上,孙策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这足可看出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管仲在齐恒公心中的地位一样。因为张昭的才华加上他对孙氏的忠心,因此孙策传位时才托孤了张昭。
张昭对孙氏有如此厚恩,是孙氏建立江东霸业的开国功臣,但孙权就真的如刘禅对诸葛亮那样对张昭言听计从吗?
当然不是。
相反,孙权随着自己的日趋成熟,政治手腕的日趋老练,以及自己当主公后高高在上的优越心理的作用,孙权似乎越来越讨厌这位昔日的叔父。
这不得不从赤壁之战说起。公元208年,赤壁爆发,这时东吴以张昭为代表的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力主求和。原因曹操兵力众多,势不可挡。而在主战派周喻和鲁肃的说服下,孙权摇摆不定的心态发动了变化。
鲁肃曾对孙权分析道:现在我们东吴虽然实力不及曹操,但我方有地利的优势。如果主公你现在投降了曹操,你还是东吴的霸主吗?你的父兄孙坚,孙策一生的心血就这样交给曹操吗?那些吵着嚷着要投降的人想干什么?你以为他是为东吴考虑吗?他们只是为自己考虑。如果现在你投降了曹操,外面那帮官老爷们,照样做他的大官,说不定还会越做越大。锦衣玉食的日子照样爽的不得了。可是主公您呢?曹操会怎么样对待您及您的家人?孙权对于这一番道理当然一听就懂。
鲁肃为孙权算的是政治帐,这笔帐应该算的是清清楚楚(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做为主战派的另一位人物周喻则为孙权算了一笔军事帐:曹操号称百万大军,他哪有百万大军。打个对折就不错了。而且这对折里水分不少,比方说有刚招募的新兵,远道而来的北方士兵又不会水仗,还有老弱病残等等,反正这曹操嘴里一百万的大军在周喻嘴里这么一念来念去,基本就没剩几个了。
周喻最后说,主公给我五万水军,必定击败曹操。
恰巧,刘备手下的一号谋士诸葛亮也来到了江东,把以张昭为首的这帮投降派骂了个狗血淋头。
孙权此时下定决心,要与曹操开战。
最后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完败而结束。这时,在孙权心中便有了对自己当初的两位托孤重臣的基本区分了。
虽然,孙权并没有立即奚落张昭,但张昭由此事件表现出来的战略眼光的不足,以致错叛形势使自己在这位新主子面前已经丢分。这个只是张昭与孙权在大事上的分歧,如果说孙权因此就不再信任或者说是冷落张昭显然很牵强。
其实孙权在后期不待见张昭关键还是在于张昭的为人,张昭这个人性格非常刚烈,敢于直言,这样的性格是绝不会受人待见的,更何况是自己的领导。
各位可以想一想,哪一位领导喜欢自己的
属下有事没事就批评自己,虽然他们表面上都会说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对我有什么看法可以当面提。不过你要是把这些话当真,那在下就真的被你的智商打败了。而恰恰张昭就是这么一个敢于当面让孙权难堪的人。
当然张昭这样做,绝对是对孙权的负责,他身受孙策的托孤之重,一点也不敢马虎。可孙权不会这么认为。
有记载,孙权喜欢打猎,经常自己骑在马车上去射虎。而那老虎是相当凶猛的,当年可以野生的老虎,可不像现在公园笼子里驯养的如猫一般的老虎,那老虎会扑到孙权的马车上,非常危险的。
这时张昭立即改变脸色上前说道:“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不怕被天下耻笑?”孙权向张昭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我还年轻,考虑事情不周到,希望叔父原谅。
但是呢,这孙权是说归说,做归做,嘴里虽然说我还年轻,以后不会了,但一旦瘾上来了,仍然会去射虎。这时的张昭完全不把孙权当一个主公来看的,仍像一个大妈一样婆婆妈妈训导一番。此后的孙权,对于张昭的这种劝诫只是笑而不语。不当一回事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不难看出,孙权对张昭的心态上的变化。(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孙权这个人还有一个嗜好,便是喝酒,经常叫上他的大臣们陪他喝酒。有一次,在武昌的临钓台,大摆宴席,越喝越高兴,越喝越爽。
便对人说:今日畅饮,大家只管喝,喝到有谁落到水中就算结束。一个君主对着自己的属下,狂饮不止,丑态百出,成何体统?这时的张昭,气的没办法。一个人走出去坐在外面的马车上,生自己的闷气。
这孙权喝着,喝着发现不对呀,张昭呢?
于是派人去把张昭叫来。一看这张昭的脸色,怒气冲冲的,明显就是在生气,便问张昭:现在大家都在这喝酒喝的正带劲,正高兴呢,您这一个人生的哪门子的气呀?这张昭也不愧为性格耿直之人,毫不掩饰的说道:以前纣王做了一个酒池日夜喝酒也说是为了高兴。孙权一听,不对,自己怎么能跟纣王相提并论呢?酒兴顿消,挥挥手道:行了行了,今天就喝到这,散了,散了。这足可以看出孙权此时的心理是多么的不爽。
也难怪,此时的孙权已是一国这君了,统领整个江东,即使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当着众人的面给予驳斥,这让孙权的脸往哪搁。
而张昭呢,事事都较真。总是会在孙权耳边提醒这,提醒那。就真如一个当妈的角色一样。这事应该这样做,你那样做是不对的?这事不能这么做,如何如何?
请各位想一想,别说孙权这等有地位的人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你说整天在耳边叽叽喳喳,他能不烦吗?
何况是孙权这样为君主的人,这还是孤的天下吗?
孤难道喝个小酒,打个猎都还要听你啰嗦?这是一个正常的心态。
可张昭不会这么认为。因此,孙权逮着机会也会让张昭难堪。
在孙权称帝时,此时的张昭已年近八旬,本来举杯歌功颂德一翻,谁知道刚举杯,孙权便说道:你张老就算了吧,如果我孙权当初听您的话,赤壁之战之时投降了曹操,现在只怕在到处讨饭吃哟!当着众臣的面,这句话说的张昭的赶紧伏地磕头。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此时的孙权对昭心中的那个恨的感觉是越来越强烈。
在孙权称帝之后,会设立一个丞相。东吴所有的人都会认为孙权会立张昭为丞相。张昭是孙策立的托孤重臣。论资格,论威望,论能力
非他莫属呀。
但孙权却立了一个孙邵担任吴国的第一任丞相。这个孙邵是谁?三国志中无传的,这足以看出,这个孙邵也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基本没做什么事。
孙权对这个安排也是有解释的:张昭这个人哪,性格太刚烈,作事一根筋,不懂得婉转,这样会得罪很多人的。我之所以不立张昭也是出于保护他,免得张昭他老人家惹一身麻烦。这话只能理解为一半真心一半假意。
前半句真心,张昭做事刚烈,性格耿直,有了张昭在孙权旁边,孙权还想花天酒地,逍遥快活?拉倒吧!
至于后半句顶多就是安慰安慰张昭而已。按一般人的逻辑,这应该对张昭是不小的打击。
但张昭呢,依然我行我素,全然不把孙权这种暗中的这种提示放在眼里,该说照样说,公元232年(嘉禾元年),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以为外应。张昭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而惧怕其征讨,所以才远来求援,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要自我表白于魏,那两位使者就回不来,这难道不会让天下取笑吗?”
孙权与其反覆争辩,张昭劝谏之意越来越恳切。孙权不能忍受,抓着刀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则拜您,我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您数次在众人中折辱我,我害怕会因此而伤害您。”
张昭注视孙权良久才说道:“我虽然知道意见不会被听取,但每次想要竭尽自己愚忠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崩,呼唤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的话如今还在耳旁啊。”说完后涕泣横流。
孙权也掷刀于地,与张昭对泣。
但孙权还是遣使前往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孙权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了。结果公孙渊出卖东吴,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许晏。这时孙权后悔,数次派人请张昭上朝无果,又不愿道歉示弱。他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以此逼张昭出门。
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因此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又扑熄。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但这种和解也是暂时的,他无法改变张昭对孙权的那种以长辈的身份来教育他的方式,更无法改变孙权对张昭的这种行为方式的彻底理解。
正因为如此,孙邵死后孙权立下了顾雍为丞相,这时的张昭应该是对孙权彻底死了心。
其实孙权与张昭之间并无多大的矛盾,只不过是两个人行为方式发生冲突罢了。两个人都是相当有主见的人,在私生活方面孙权保持对张昭的最大容忍,但在政治路线上如果起冲突孙权是绝不罢休的。这次公孙渊的事件便是实例。
而张昭这个人则是属于特别顽固的一派人,在孙权小的时侯,以叔父的身份自居,常常教育孙权应该如何如何。
这没错,可当孙权已经成年了,已经称帝了,你还把他当小孩子一般,只能是自取其辱了。
所以这人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很多想法都会改变。做为托孤之臣的张昭由于自己的性格没有受到孙权的待见,而另一位托孤重臣的周瑜呢?
周瑜可是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明天我们继续!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