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 分类:历史 | 字数:71.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五十四章 念头
第256章 念头
唐王和福王,以血缘而论,可说是藩王里的两个极端的存在。
当今的福王和先帝是近支的堂兄弟,是与朱慈烺最亲近的藩王;而唐王自太祖向下传了九世,已经算是皇室的远枝。
如今的唐王朱聿键,太祖九世孙,原封地南阳。
继为唐王之后,朱聿键锋芒毕露,在宗室改授等问题上和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大臣。
为报父亲当年被毒死一事,崇祯九年,朱聿键杖杀两位叔父。其后又因清兵入塞,朱聿键自率护军勤王,惹得崇祯大怒,被废为庶人,关在凤阳守陵。而唐王之位,由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鏼袭封。
然而世事难料,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破南阳府后,唐王朱聿鏼被俘杀于唐王府中,唐藩一脉被杀的七零八落。反倒是朱聿键因身陷囹圄,躲过了一劫。
直到今年朱慈烺继位,大赦天下,朱聿键从凤阳皇陵放了出来,重新得了唐王之位,一直留在凤阳休养。
年初时,凤阳知府李明睿和淮扬巡抚路振飞还奏报说,唐王身体不好,向朝廷请旨延请名医。
是以此次千秋节,朱慈烺很是贴心的给朱聿键单独下了旨意,并没打算让这位名义上的叔曾祖父一起来南京。
没想到这唐王不但来了,竟然还这么快就到了南京,可说大大出乎了朱慈烺的意料之外。
因有了顾锡畴和钱谦益的招呼,御史们昨日的声势消停了不少,议论宗藩的奏疏一下子少了一多半。
这反而让朱慈烺有些为难。
开国之初,太祖分封诸子为藩王,增加宗室的政治地位与权力,为的是提升朱氏皇族的地位,维系大明的安定。
然而随着宗室子弟几百年的繁衍,当年的分封制度,暴露出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多。
自从孝宗之后,宗室一直是困扰朝廷的大问题。
在地方上,藩王滥用权力、大肆聚敛财富,地方官府和百姓苦不堪言。
作为朝廷,又因宗室数量众多,需要由拨付封赏和俸禄数额巨大,朝廷越来越无力供养。
尤其是北方大部沦陷之后,众多宗室子弟逃往南方,往往齐集于几个相对安定的省份。
更有一些藩王习惯了养尊处优,突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没了往日的纸醉金迷的日子,一些宗室开始仗着身份,对所在的地方官各种颐指气使,要求地方给予土地、府邸等优待。
而那些末枝的宗室,则因朝廷奉养不济,又有身份的拘束,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生活困苦潦倒,甚至有揭不开锅的存在。
自朱慈烺登极以来,朝廷陆续收到了江南各地的奏疏,请求国库拨付银子,以发放地方宗室的俸禄。
这个时候,宗室已经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但如何去改革,是最头疼的事情。
他这个皇帝,也是宗室的一员,许多藩王名义上还都是他的长辈。
若是轻易动摇祖制,不但会让宗室离心,更免不了给人一个不孝的口实。
就在他准备趁着千秋节将宗室召到南京,先做一番试探的时候,上天却给了他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衡王投敌,对于宗室来说,可谓是极不光彩的大事。
激愤之余,朱慈烺也想过该如何遮掩,如何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小。
可转念一想,他就打消了这样的念头。
一州失陷,不是什么小事。
即便是能瞒得了一时,早晚也要大白于天下。
若是为了一个衡王,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既是对祖宗的亵渎,更对不起那些坚守抵抗的将士和死难的百姓。
思来想去,往事不可谏,既然纸终究包不住火,不如在此事上做一下文章。
这次主动捅出衡王投敌的消息,就是想借着舆论的压力,给改革找一个借口。
最好是趁着千秋节的时候,闹的满城风雨。
接下来他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借势,针对宗室的问题大刀阔斧的改革。
按他的估算,似衡王这么大的事情,御史和士子们,怎么也得像前几次墨香居闹事、清查军屯那般群情激愤,闹得上下皆知。
哪知这一次却失了算,只有朝中的御史科道在闹,下面的百姓和士绅,对此根本漠不关心。
据锦衣卫的回报,南直隶的百姓们茶余饭后,不但对山东的军情也不甚在意,对青州失陷更不在意。
这让朱慈烺有些气馁。
没了朝野的舆论,纵然能处理衡王,却是无法顺利的去动祖制。
福王的背后是马士英,潞王的背后是东林的君子,在一众藩王之中,这两位算是有些名头。
若是想要补救宗藩制度,福王和潞王,是两个绕不开的坎儿。
原本朱慈烺还打算着,等到城中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亲自将二王迎进城来。
一来表示对二藩的优渥,二来让他们亲眼见识下,南京的臣民是如何看待宗室。
等过了千秋节,最好是由藩王和朝臣主动提出宗室改革的意见,再政自己出,这样于情于理,都会少了不少的阻力。
可事情没有如愿,眼下到了这一步,不能一直这样拖下去。
念及于此,朱慈烺当即下令,命有司准备仪仗,亲迎三位藩王进城。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东华门内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也收到了唐王抵达的消息。
不过是一处两进的院子,却是人来人往,一副忙碌的景象。
参与朝会的文武百官都知道,这里就是司礼监的所在,所有皇帝批复过的奏疏,从这里分发到朝中各处。
此时刚过了午后,正是一日里最热的时候。
院子里正房门窗大开,不时有阵阵穿堂风吹过,给室内送了些清凉。
“高公公,不知您唤下官前来,有何吩咐?”
吏部右侍郎张捷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看着坐在上首的高悌,脸上全是谄媚。
“咱家也没什么要吩咐的,就是在皇上那边领了个差事,让咱家打听一下风声,咱家须得在你们这里问个路,才好给皇上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