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 分类:历史 | 字数:71.2万

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授

书名: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字数:2124 更新时间:2025-01-24 02:07:23

第257章 改授

高悌张开了右掌,仔细端详了着纤细的五指,对着手指轻吹了一口气,这才看向了张捷。

“公公可折煞下官了,您是皇上的近臣,见识不知比下官高明了多少。公公但有所问,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衡王的事情,你都知道罢?”

“下官听李尚书提过几次,可是没太在意。不过斗枢那里,这几日倒是一直在参奏衡王,公公若是想问,下官这就去通政使司,向斗枢问个明白,再来回复公公。”

高悌收起了手掌,笑的极是欢畅。

“你呀,杨维垣那边参奏衡王的奏疏,一大半都是咱家安排的,还用你去问?”

“那公公是要……”

“咱家是看你这几个月为咱家鞍前马后的份上,想给你点好处。”

张捷眼前顿时一亮,眼巴巴的看向了高悌,等着高悌下面的话。

“听说这几个月你收了不少的托请,赚了不少的钱财罢?”

听高悌揭破了自己的底细,张捷毫无怍色,只是讪讪笑道:“下官只知为公公实心办事,只要是对公公有用的人,下官一定加以重用,不图钱财多少。”

高悌只是淡淡一笑,“吏部是个赚钱的好地方,可惜有李邦华一直压着,你这边少了不少孝敬。咱家给你个赚钱的好机会,你若是想发财的话,可得把握好才是。”

张捷只顾着千恩万谢,却没有多问一句话,静等着高悌的下文。

“近日咱家会让人上疏,向皇上进言,推行宗室改授之法。你这就列一份名单,届时朝中缺员时,把名单送上去,管教你日进斗金,财源广进。”

“公公说笑了,下官为公公办事,全心全意犹恐不及,可不敢从中渔利。若是误了公公的大事,下官可就万死莫赎了。”

虽然没有听懂高悌话里的意思,不过多年的仕途浮沉,张捷深知这个时候应该多做少说,是以也不多问,满口应下高悌的话。

高悌对张捷的这个表态很是满意,伸出小指揩掉额头上的细汗,笑道:“话也不能这么说,你们当官的有句话,叫什么千里做官只为财,你们为咱家做事,咱家也不能亏待了你们。就算你能一尘不染,想做包拯、海瑞,可也不能拦着别人的财路不是?”

“下官谢公公体谅,定当给公公办好差,不负公公的栽培。”

“好说,你们的忠心,咱家都知道了,哈哈!”

尖细的声音在屋内回荡了起来,虽然高悌笑的很是灿烂,听在张捷的耳中,却是有些刺耳。

好在高悌并没有留他的意思,这让张捷暗暗松了一口气。

回到吏部的路上,他的心中不断思索着高悌的安排。

所谓宗室改授之法,其实也并无稀奇之处。

崇祯八年时,当时的首辅温体仁针对宗室的问题,提倡恢复太祖时的祖训,令宗人府荐举宗才,朝廷考验后授予官职,一应升迁,和普通官员一致。

此举看似是解决宗室问题的有力途径,又是由首辅温体仁所提,却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尤其是当时的礼部侍郎陈子壮,针对此令抗言上奏,具言其中弊端。

一时间,朝中对宗室改授之法议论纷纷,多有攻讦之语。

当时的唐王朱聿键,听说此事之后,引经据典与陈子壮争辩,由此得罪了一众朝堂公卿。

是以其后朱聿键被崇祯迁怒时,朝臣无一人为之求情。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因宗室改授之法被朝臣抵制,万难实行,崇祯一怒之下,便迁怒于陈子壮,将其逮捕下狱。

张捷对于所谓的改革倒没什么抵触,他如今正受高公公重用,没有哪个不长眼的敢来找他的麻烦。

他困惑的是,为何高公公会让他准备补官的人员名单。

不论他如何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宗室换授和缺官有什么关系。宗室改授动的是宗室,和他们这些当官的关系不大,无论如何改,也改不到他的头上。

要说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宗室子弟入朝做官,挤占了士子们做官的机会。

朝中的这些人对宗室改授十分敏感,断不会让此政推行下去。

当年哪怕是先帝动了大肝火,最终也不了了之。

以今上的威望和阅历,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即便能顺利的推行下去,那也有大量的宗室子弟补到朝中,朝中的位置应该供不应求才对,为何会缺官呢?

这就是其中的不通之处。

吏部就在午门之外,离司礼监也就一里多路。

可就是这么一段路,张捷也顶着大日头走了大半个时辰。

进了吏部的值房,始觉一阵凉意。他脱了官帽,露出头上的网巾,正要走在冰盆前纳一会儿凉,却是从值房的深处传来了李邦华的声音。

“前之,老夫前日让你拟的山东和河南的缺员名单,如今可齐备了?”

“已然差不多了,正要和您商议呢,这不,高公公唤了下官去司礼监,方才回来。下官这就将名单取过来,请您过目。”

对于张捷有意无意地显摆他和高悌的关系,李邦华早已是司空见惯。作为吏部的堂官,他觉得有必要敲打一下。

“前之,下次你见了高公公,替老夫带句话。你是我吏部的顶梁柱,高公公如此反复的用,若是吏部出了疏漏,老夫可要推到他的头上了。”

张捷干笑一声,也不以为意,正要转身去取名单,只听门外有人传话,说是皇上传召。

按新皇的习惯,若是和臣子有什么话,一般会选择朝会之后,将对应的臣子留在奉天殿说话。

这个时候已经过了未时,皇上突然传召,肯定是有什么急事。

两人自不敢怠慢,匆匆扣上官帽,朝着奉天殿而去。

不过出乎两人的意料,朱慈烺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急躁,只是看着两人淡淡说道:“唐王托锦衣卫给朕送来了一封奏疏,里面说的事情,倒是和你们吏部有些关系。朕让你们过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