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作者:王清谈 | 分类:军事 | 字数:79.4万

第一百二十九章 凭啥不捐给我(被上架,加两更免费,一)

书名: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作者:王清谈 字数:3914 更新时间:2025-01-28 01:41:08

拿到签约标志才一天多几个小时,晚上时责编就通知明天中午上架,还在考虑推迟多久的时候,就被告知已经设置好上架时间,所以就这样被上架了。

貌似只是字数够多了才被推荐上架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个推荐位。

要是什么推都没有,我会不会0订阅哭死呢?

刚发了作品相关说近期没有上架打算,就被强推上去了,真是被打的不要不要的。

现在是连夜订正稿子,在中午上架前加两更免费的章节,以报答追书的读者们。

感谢你们从我不会写到上架前的一路支持和陪伴,不管你们以后你们会不会订阅,你们都是我心中最感激的朋友。

感谢!感谢!感谢!

————

出了海关办公室,王南把笑容就放在了脸上。

一路上还在想着万事开头难,正琢磨着这一大摊子的事儿怎么开个头哪,可运气不错,英国人想把这钱留在新加坡,这还没出港口就有人帮着干活,实在是太让人开心愉快了。

英国人没对王南这一行人仔细做搜身翻箱之类的检查,就让他们出了新加坡海关的大门。

门口,一群中国人打着横幅站在那里,横幅上写着:欢迎抗日名将王南将军莅临新加坡。

王南一下子就愣在那里。

新加坡各界人士在一位带眼睛的中年人带领下,迎了上来。

边上的人介绍,这位中年人就是陈嘉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他正好从各地募集捐款回来,收到香港朋友的电报后,亲自带人迎接王南。

这位陈主席微笑着与王南握手寒暄,又介绍其他的人给王南认识。

可王南一边笑着与这些人应酬着,一边在心里想着这些人怎么象例行公事一样?他觉的这些人恐怕不是迎接这么简单。

事情的确很复杂。

在王南前脚登上客轮后,日本人就报道了王南将前往新加坡的消息,并且把王南抢劫日本银行的巨款说成是维护东亚和平的善款,虽然没人相信,却让人知道了王南大概带了多少钱去南洋。

重庆政府没有做出表态,只在报纸上发布了政府为表彰王南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特授荣誉中将军衔,现王南将军因伤到海外休养的报道。

延安的报纸只做了全文转载。

忽然间,社会上就有很多人在骂王南是携巨款出逃,当然是有人暗中推波助澜,却让很多人对这携带巨款的王南恨不得取而代之。

要脸的团体也在暗骂为啥不捐给我,不要脸的则痛斥凭什么不捐给我。

陈嘉庚的心情也是很难平静。

南洋的华人为了支援祖国抗战,按人头每个月都捐出收入的十分之一,很多人把家底全都捐了出去。(南洋华人1939年捐款达到1.8亿美元)

王南一家人杀日本人杀出这么多钱来,还带到南洋,这到底为了什么?

陈嘉庚没有太多的热情,尽守礼节的对王南说:“将军初到,南侨总会给各位安排了休息的地方,也备了席薄酒,请将军移步”。

王南看出对方一行人只是礼节上的往来,见已经到了傍晚,一百多人出去找地方住也不方便,就客随主便,由陈嘉庚来安排就是。

他带上李秀,叫上李朝甲、张庆元和林医生跟着一起赴宴。

又让二丫和林同学安排着其他人的入住和就餐,还特意叮嘱二丫先付三天的费用。

酒桌上,大家互相介绍寒暄一阵之后,王南这边是夫人、徒弟、卫兵队长和随行医生,南侨总会这边都是新加坡和南洋的知名人士。

酒过三巡之后,陈嘉庚直接问王南来南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华人在异乡,自当互为援手。

王南没搞明白,这些人不冷不热的样子到底为什么。不过他准备实话实说,毕竟自己没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自家说了实话,也由不得别人拿来做假话。

王南长话短说:

有两位高人批了命数,到南洋才能留下后人,为求后才来到新加坡这是其一;

在军统送来将军服与证件时,我曾自思在不能上战场时还可以为抗战再做些什么,却发现我的一身特长只为个人所用,一路上都在思考如何能造出一个普通人都能去杀日本人的武器,直到今天下午与几个英国人谈了谈,我的想法才成熟。

我准备用我手里的这些钱,做成个产业,让钱能赚钱,赚的钱和余下的钱都在这里生产成武器,再送回祖国,让中国人也有合适的武器打击日本人。

王南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自己的意图说完了。

陈嘉庚与几位华人名流都互相看了半天,随后一位林姓老者问王南:“王将军的钱是从日本人手里抢来的吗?”

王南肯定的回答:“不错,抢了几次的钱”。

几个人默默无言,一个年轻一些的后人忍不住问了句:“将军为何不在国内捐款?”

王南有点吃惊这个问题,他疑惑的问:“为什么要捐款?”

停了停,他想到了这个人问的意思,接着反问:“往哪里捐款?”

这话问的有点不太对劲。

几位华侨名人都是老江湖,立刻抬起头来,陈嘉庚带头问道:“王将军没有看到报纸?”

王南愣了下:“我从香港上船到现在都没看过报纸”。

那个年轻一些的后生立刻从包里掏出一张南洋华人自办的报纸。

上面的标题霍然是《王南将军携巨款移居南洋》,王南嘿嘿一笑,眼睛就扫向正文。

正文都是引述自国内大报的摘要,王南三下两下看完六七个转载的内容,最后看到了编者按。

编者按上居然写着,望王南将军带动华侨捐款捐物,回报祖国。

王南在肚子里暗骂:都是些什么东西啊,杀了多少人不讲,挨了一枪掉了半条命没人去讲,全盯着钱看。也没一个说我抢日本人的钱是应该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反倒是我带钱出国不对了。

李秀见王南看完在思考着什么,她就接过报纸来。

李秀三眼五眼的看完,又把报纸的其他文章扫了几眼,一下子就怒了:“我家先生出生入死,一个人杀掉了那么多日本人,还被各国通缉过,抢了日本人的钱,反倒想让我们捐给不相干的人?”

王南赶紧拉住李秀,这一杆子打死了所有人也不好。

李秀被拉的停顿了一下,吐了口气,就平静说:“你看这篇文章”。

在报道王南那篇文章的下面,是另一篇文章,写的是捐多少钱能武装出一支军队,意在鼓励华侨们多捐款。

王南只看完自己的,还没注意其他的文章,拿过来报纸一看,笑了。

李秀指的文章那里说了一句话:每捐300万元就可以让祖国多一个师。

据王南所知道的各类枪和弹药的价格,按一个师一万人算,20响和步枪都在七八十元以上,轻重机枪又都在两百元起以这个价位上。这些轻武器配上几个基数的子弹怎么都得上100万了。

一个师起码要有大大小小五六十门炮,这炮的价格不好一概而论,小炮(迫击炮)几百大洋,日本的山炮便宜些,进口大些的火炮好象都是上万美元(一美元大概值两大洋),进口的炮弹起码四五十个大洋起价,几个基数就是一箱子银元,一个师的炮兵怎么也得花上一百三五十万吧?汽车哪?军马哪?服装哪?伙食哪?士兵训练的弹药哪?军晌哪?

300万哪里够?

战争的帐可不是这样算的。

何况这样一个师的作用与战果……

王南刚想到这里,李秀又说话了:

“我夫妻家里被日本人烧死几十口,我家先生杀敌过万,我家先生也身受重伤,为何报纸上不讲,为什么这面报纸上只说抢了日本人的巨款?只说各地需要捐款?”

“我家先生一分军费没拿,杀的日本人比几个师都多,请问各位,这要是收捐款收多少合适?”

李朝甲接口道:“我没有我师父的能耐,杀了五六年日本人,杀多了就记不住了,跟教导总队一起的时候,他们说我起码打死了五百多日本人。之前都是抢日本人的枪和子弹,后来教导总队给了我一杆好枪,前前后后一两千发子弹这样,我不知道是不是捐款来的。反正,我一家人的生计都得靠扒打死的日本人养活,没用捐款也抗日了”。

林医生也直摇头:“跟日本人作战,没钱是不行,可不能拿有钱捐不捐钱说事吧?王将军抢日本人的钱还被这样说就不讲公义了”。

张庆元看了看自己这边的人除了他都说话了,也说了句:“淞沪会战时,我一个连都打光几次,我从一个班长直接变成了连长,没一个人后退一步”。李朝甲看他说的不沾边,就拉了他一下,张庆元识趣的闭上了嘴。

王南也有些心血澎湃,隔着衣服摸着胸前隆起的伤疤,感慨的说:“几年前,南京上海的报纸上都说我与日本人有私仇,我杀日本人我抢日本人皆因私仇”。

说到这里,他顿了下,指着自己和李秀说:“我,我夫人,还有我一个姨太太,是那一村三十几口的幸存者,我们开枪打死了两个日本兵活了下来。报仇是有的,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没有吃的了,只好一路打日本人的黑枪,就为了抢他们的军粮抢他们的枪支子弹抢他们的钱,好活下去”。

“杀日本人这么多年,也抢了日本人这么多年,今天却是第一次知道我还得捐款抗日”。

“我跟一个银行的大班聊过,他说我抢日本人一吨黄金,日本人就亏上三吨,一吨是他们的本金,一吨是本金起码能产生的盈余,还有一吨是放在了我手里,我就是把黄金丢到黄浦江里都赚大了”。

几位华侨名流听到这里都苦笑起来,压着前线杀敌成河的人去捐从日本人那儿抢的钱,怎么说都丢人。

一位老者背起了兵法:“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一位文化人立刻接口道:“将军之意,我等已知,明日我便在报纸上陈明将军的动作,为将军主张”。

王南赶紧说:“别急,兵工厂这个还得英国人发牌照”。

那文化人说:“那就先不说这事,其他的还真得说说,我们吃苦捐款无妨,不能让杀敌无数,又就食于敌的王将军身体受损,名义也受损”。

酒席上再提捐款的事儿就没什么意思了。

大家因为误会解开,开气氛始活跃了起来。

陈嘉庚换了话题,就问王南怎么做商业上的运作?

王南就把他忽悠英国人的那一套说了下。

陈嘉庚有些皱眉,看王南正看着他,他马上解释到:“华人在南洋有钱不假,只是生计苛苦,为祖国捐款这块,南侨总会公定每个人入十捐一,再去置业,多数家庭将再难以维持生计,恐怕去买房的人不会太多”。

王南闻言有点吃惊,他还真没想到这回事儿。

不过陈嘉庚想了想,说:“我一直有个想法,不如这样,我们先集资办个银行,让钱先周转起来,做大工厂就能解决很多人的生计,他们有生计也会考虑置业,这样地产也能做起来,所得盈利再去生产武器、药品支援祖国,这样应该把钱活泛起来”。

王南觉得这办法不错。

几个人就向着这个方向深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