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回到明朝做权臣

作者:红尘贼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09.9万

第298章 北伐

书名:回到明朝做权臣 作者:红尘贼子 字数:2111 更新时间:2025-01-15 23:10:46

就算是张启阳这样的国家重臣,也不是说什么时候想见皇帝就能见到的。

和高起潜一起,在偏殿等候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才见到复隆皇帝的面儿。

“二卿入宫,所为何事啊?”复隆皇帝摆了摆手,示意宫人搬来坐器:“今日陛见不是朝会,二卿不必拘束,坐吧。”

明朝和清朝不同,不是重大场合不使用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礼,君臣私下相见仅行常礼,毕竟臣子就是臣子,而不是奴才,尤其是在有专事陛见的时候,更多是一种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二人落座之后,高起潜首先开口说明来意:“臣等陛见,为的是北伐之事。”

北伐的口号已经喊了这么久,事实上却并没有什么大动作,最多也就是派遣了许多先遣小队深入敌后去高高破坏和偷袭而已。

但是这一次,却是动真格的了。

毅勇公张启阳是真的要北伐了。

在陛见之前,张启阳已经和高起潜仔细商议过和北伐有关的一应事宜。

包括人马的调动,后勤的筹备、运送,以及其他所有的相应事宜,都已经做了安排。

这次陛见,就是来和皇帝通气并且最终拍板的行为。

所谓监军,就是代表天子监督诸军,除此之外,监军的最大的职能就是负责军队和朝廷之间的上下通达,这事儿由高起潜最先提起,显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是臣与张帅拟定的北伐细务章程。”高起潜取出那份早就准备的“文件”,恭恭敬敬的递给了皇帝。

对于这些个东西,皇帝远不如高起潜这个老行伍在行,只是象征性的随意翻看了几下就说道:“既然你们都已仔细商议过,想来应该无误。朕以为,北伐之事干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务必慎之又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兵凶战危,自古无必胜之理,以臣估算,只要照章而为,就有六成胜算!”

打仗这种事,谁也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有六成胜算已经算是很乐观了,值得去打一打。

“若朝廷能依照臣等所列之清单,给予大力支持,胜利应在七成之上。”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监军,高起潜说道:“至今所欠缺之钱粮资材,臣粗略的算过,有一百二十万两差不多就够了。”

洪承畴的清军就江北之地,是江南朝廷最大的威胁,若是花费一百多万银子就能将其击败收复江北之地,绝对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了。

可惜的是,朝廷没钱。

毅勇军出人出力,朝廷出点钱粮就能收复江北,这么便宜的好事却做不到,因为朝廷真的很穷。

“一百二十万两,是不是太多了些?”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这个时候的复隆皇帝,一点都不象是君临天下的九五至尊,反而象是个斤斤计较的街头商贩,竟然和高起潜讨价还价起来:“四十万两可以吗?朕至多只能拿出四十万两,或者还能筹集些许的粮米资材,但应该不会很多。”

朝廷只能给四十万两,距离一百二十万相差太多,别说张启阳不答应,就是高起潜也不答应:“臣知道朝廷用度艰难国库空虚,已极力压缩预算,这一百二十万已是最少的底线。四十万两,别说是大军之资,就算是造船都不够呢。”

渡江作战,肯定需要大量的战船,而造船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笔钱朝廷根本就拿不出来。

但是,北伐这么的事情,不可能总是依赖毅勇军,朝廷必须有所表示。

要不然的话,若是战败了这个黑锅就一定是朝廷的,就算是一战而胜,那也是毅勇军和张启阳的功劳。

朝廷既不出人也不出钱,凭什么占据北伐的天功?这种话好说不好听啊!

“既然造船和水军是开支的大头,朕倒是有个章程。”复隆皇帝说道:“芜湖靖南公那里,就有现成的战船和水军,直接调过来使用也就是了,又何必重新再造?”

芜湖黄得功手头上就有现成的水军和战船,拿过来用就行,就不必再花很多银钱去重新打造战船编练水军了。

芜湖黄得功部是弘光朝的旧臣,后来才对新朝效忠,和毅勇军平行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这事儿只能由朝廷居中调动,张启阳和高起潜可调不动黄得功。

“若是黄得功愿意助战北伐之事,确实可以省下一大笔银钱,还能得黄部之力,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虽说黄得功已是事实上的地方藩镇,但是在皇帝大婚之后,这个关系就变了。

复隆皇帝的皇后翁氏,是黄得功的姻亲晚辈,从这一次关系上来看,黄得功已经算是外戚了。

而外戚从来都是依靠皇帝本人的,由皇帝下诏调动黄得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黄得功已经归顺新朝这么久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应该好好表现一下。

只要战船和水军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事儿就比较好说了。

“北伐关系到我朝根本,定要慎重才行,明日朕就把此事交由内阁讨论,然后会同部堂拿出一个总章程,二卿以为如何?”

北伐这么大的事儿,不是说张启阳想北伐就能北伐的,一定要江南朝廷上下一心,有力往一处使,将江南的人力财力拧成一股绳才行。

先由内阁讨论,通过之后再给兵部、户部、工部等部堂分组讨论,这也是大明朝的运行机制,本就应该如此。

在大方向定下来之后,一直都沉默不语的张启阳终于开口:“北伐之事,重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事定要保密,切不可宣扬,以免敌提前知晓有了准备,会平添不少困难。”

虽说复隆皇帝不是军伍出身的马上皇帝,却也知道保密的道理,笑着说道:“此事勇毅公但可放心,朕知这是极大秘事,不会宣扬出去的。”

秘密准备北伐之事,绝不可对外宣扬,就算不用张启阳专门叮嘱,皇帝也知道其中的利害,自然会重视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