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隋末
作者:隔壁老黄哥 | 分类:历史 | 字数:172.7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百二六章 平等
达摩西多虽然是个天竺人,但来到中土也很多年了,对于中土人的尔虞我诈肯定还是有着一定的认识。
所以此时此刻,他怎还不明白自己这是被人给卖了还帮人数钱!
当即看着慧能,他也只能是口念佛号直摇头,便也懂事答道:“唉!全凭贤王做主便是了!”
监国王斜眼瞧了一眼还瘫坐在地的郑善果,便见他一个激灵跳了起来,口中直道:“欺君之罪,二十藤鞭已是轻罚!”
监国王便也笑着点头道:“不错!来人,拖下去再打二十!”
慧能等人顿时脸色就是一变,可几个弟子刚要出声,就听慧能用一声佛号给了暗示,于是几个弟子只能是老老实实被拖下去打,他自己也是咬着牙又扛了二十下。
监国王倒是趁着这个空闲,命人把慧能等人随身携带的度牒拿来瞧看了一眼,也才知道四个弟子分别叫做智诚、智法、智慧、智辨,并且四人受具足戒(僧人正式的戒律)的地方还是庐山东林寺,并且注明这“智”字辈乃是“莲宗”的第五代弟子。
监国王虽然有点看不懂度牒上的信息,但这不是有个前隋的大理寺卿在么,于是便将度牒交给了郑善果,让他给解释解释,也才知道这什么“莲宗”也就是现今“净土宗”,而庐山东林寺则是“莲宗”的祖庭,所以洛阳大兴善寺如今奉行的是净土宗的法门。
监国王虽然在后世也就是高中文化水平,但也还是知道佛教的一些宗门流派的典故,所以在听闻这些僧人都是净土宗而不是禅宗之后,心里也就有了一排成年的竹子(胸有成竹)。
二十藤条倒也打完了,但见得慧能等人再次被亲卫架了进来,不过五人的腿脚全都瘫软,站立不稳需要人搀扶,监国王不由好笑的问道:“前后四十下,你们倒是能挨,却不知心中可是服气?”
四个智字辈的僧人年岁瞧上去都应该差不多四十出头,此时看表情应该是完全被打懵了,倒是那慧能虽然年纪看上去都过了五旬,但此时人看起来还有些精神,闻言倒也勉勉强强的抬手做了佛揖道:“阿……弥陀佛!老衲谢过贤王赐罚!”
瞧着慧能一边说话,一边故意眼眉低垂,可却藏不住眼珠儿在眼皮下面乱转,监国王干脆冷笑一声道:“好了!罚也罚过了,本王也懒得听你等狡辩,本王这里有三问,你等之中若有人答得上来,本王便许你等迎佛入城,并且许尔在城中建寺礼佛。但若是尔等答不出来,又或者是答案不能服众的,也就莫怪本王罚得太重了。”
说完,监国王稍作停顿之后,便听他问道:“其一、今日既是佛诞之日,便问一个与释迦牟尼有关之题:昔日佛祖于菩提树下开悟,发愿传教,其教义之中有一个众生平等,且问何为众生平等?”
监国王的问题一出来,就见那慧能暗暗舒了一口气,他作为大兴善寺的住持加上又是“莲宗”衣钵传人,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是信手拈来。
只是见他刚要开口,就听监国王指着达摩西多补充道:“对了啊!别扯什么经文佛曰,你既然是天竺来的,就照实说一说,为什么至今天竺各地还在施行四种姓制度,为什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不能平等,这天竺之民尚且都不能平等,凭什么就敢来我中土传教,弘什么众生平等之法?”
慧能见此,就觉得空空的耳中响起“噗呲”一声,感觉就好似被人在心口上扎了一刀,这什么众生平等的问题如果是叫他回答,估计他正要稍微的引经据典搞一搞就答上来了,可若是指着达摩西多这个天竺人来回答的话,怕是要坏事啊!
果然,达摩西多当场就被问懵了,这众生平等说白了不过是佛祖的远大理想(空想)。
而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天竺僧人,他更是明白这佛教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当初佛祖释迦牟尼要跟种姓制度抗争啊!
话说这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当时的古印度正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有的地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有的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
同时由此产生了最初的阶级划分,也即是种姓制度:首先是婆罗门,也就是僧侣贵族阶级,享有经典的传授、解释权和主持祭祀的特权;其次有刹帝利,属于军事贵族;吠舍为第三等级,从事农、牧业生产者和商人;最后是受剥削的首陀罗。
以及主要由战败的俘虏、罪犯、私生子和他们的后代组成,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最为低等的贱民阶级!
而随着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刹帝利种姓的军政权力急剧增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吠舍种姓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更不提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更憋着一股子劲想要翻身做主人。
由此旧观念受到广大人们的反对,思想界活跃,各种哲理、邪说莫衷一是。面对统治者的腐败、社会混乱和贫困者痛苦的局面,有些人企图退出社会生活,出家作了“沙门”。他们住在野外,穿树皮,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寻求思想的开悟。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
他本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净饭王家: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
出生后,其母亲就去世了,由姨母养育成长。按照刹帝利的习惯,八岁起学习字书、吠陀、武艺,“六十四种书样样精通”,受过最好的教育。十七岁时娶了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据说还生有一子。
他自幼爱沉思,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深感世间人事变化“无常”,一心想摆脱人生的苦恼,于二十九岁时,毅然放弃丰厚的财宝和优越物质生活,在一个夜晚逃出家门,削发剃须,作了“沙门”。
他先到跋迦婆仙人苦修林进行苦修,又找到阿罗陀伽兰处过梵行生活,再跟随另一名沙门学坐禅修持。
虽然经过六年的苦修,身体瘦弱如老朽,但仍没有摆脱“无常”苦境,达到解脱的境界。于是又振作起来,到尼弹连河洗了澡,重新进食,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审谛思惟了七天七日夜。
他想到人们生、老、病、死的痛苦,用“轮回”思想解释其根源,提出了“十二因缘”、“八正道”和“四谛”等一整套佛学的基本思想,达到大觉大悟的境界。
三十五岁时,终于修成了圣人——“佛陀”。
从此,释迦牟尼四处布道,足迹遍布北印度和中印度。他组织僧团,交结国王,联络商人富豪,建立了许多僧院,并制定一整套组织僧团的制度;竭力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对众生仁慈温和,提出释迦弟子不讲种姓高低,只按长幼分序。
但问题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