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逍遥初唐

作者:扬镳 | 分类:历史 | 字数:398.9万

第998章 战前准备

书名:逍遥初唐 作者:扬镳 字数:4028 更新时间:2025-01-24 01:41:16

自从灭东突厥之后,大唐还从未有过,举全国之力,伐一国的举动。周边的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值得大唐这样做。但是高句丽,却毫无争议地,有这个资格。甚至满朝文武谋划了多年,时至今日即将发兵,都没有特别大的信心能够成功。

事实上,朝中对此时向高句丽用兵,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官员是持有反对意见或者消极态度的。当年以隋朝国力之强,攻打高句丽仍然铩羽而归。李唐才建国多少年,休养生息的政策都还没有贯彻下去,国力的悬殊就更别提了。

就拿最重要的人口和耕地来说,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在籍四百万户,到了隋炀帝登基时已达八百九十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五千万,而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全国算上隐户黑户也不过三百万户,两千多万人。耕地更加是天壤之别,隋文帝开皇九年,全国统计,已垦田地一千九百万顷,到了隋炀帝大业中期已垦田地五千万顷。而到了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全国已失的耕地,就达到了两千三百万顷,也就是说,在全国的范围内,有一半的耕地是没人耕种,闲置状态。

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是,耕地如果荒废了多年,变没办法再耕种,得重新完成一边垦荒。这,恰恰是相当耗费体力的。

当然,这个数字也不见得十分准确。因为仔细研究,隋文帝建国到隋炀帝登基也不过十来年,十来年人口达到翻倍,就是母猪也生不出来这么多,很明显是荒谬的。那这个数字是怎么回事呢?魏征给出了一个说法,隋朝前面是南北朝,那个时候人们流离失所,人口统计困难。而隋朝正式建立后,国家大一统,各地官员们对百姓进行彻底的调查,这主要是为了收税,人头税。为了配合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巧立名目加税,各地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报,所以在隋炀帝在位的时期,人口达到了恐怖的五千万。

但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多。

而到了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官方统计的户籍是二百万户,实际约为三百万户,两千多万人。打了十多年的仗,死了小一半的人,这个比例相对是合理的。

而李世民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在刚登基的时候,明知有隐户,却也没有进行人口普查。这也是历朝进行休养生息,藏富于民的一手常规手段。真正进行的人口普查,是在李牧提出新政,废除了人头税之后。以地收税,而不是以人收税,普查人口对民富就没有了影响,李世民这才下旨,逐步在各地推行‘身份证’,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绝对是历朝以来最准确的。

李牧提出的新政,巧妙之处就在于。解放了人口这条线的限制,从前有人头税的压力,人口都是尽量虚报瞒报的,这样对于其他要利用到人口的地方,就产生了很多的限制。比方说,需要募兵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掌握到具体人丁的数量,而导致效率极低。

而这次对高句丽作战,李世民考虑到了种种前朝的弊端,又与李靖彻夜密谈,综合了所有目前拥有的条件。

首先,废除了人头税之后,国家更准确地掌握了人口的情况。比方说,某地男丁相对多一些,哪些地方都是老弱病残。哪些地方征兵会影响耕种,哪些地方土地贫乏正适合当兵吃粮,缓解地方压力。

而且,除了现有的府兵之外,大唐在逐渐推行募兵制。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在兵源优良的地区多招募士卒。战斗力的提升和保证,都会得到优化。

在军事方面,李世民也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为了避免出现东西不顾的情况,李世民做了通盘的考量。西南的吐蕃内讧刚刚结束,自顾不暇,短期内是不可能犯边的。而西北的西突厥,在李牧的斡旋之下,与大唐结成了兄弟之盟,并且,内务府用大量的丝绸之路上的订单,把西突厥绑架了起来。如果西突厥想要过得富足,他们必须得支持大唐的丝绸之路,否则他们就得重新过上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像流寇土匪一样的生活。泥孰是大唐文化的坚定支持者,有泥孰在的时候,西北应该也不会出问题。

但是突厥人并不是很准成,所以李世民这次没有调定襄都护府的兵马去打高句丽,让李孝恭这个宗室大将坐镇西北,他才能真正的安枕无忧。

唯一西边的隐患吐谷浑,去岁也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

至此,打高句丽就只剩下了一个顾虑,那便是北边的突厥残部和薛延陀,但李牧用了一手内迁,提前引爆了突厥残部的矛盾。在李绩,李孝恭的虎视眈眈之下,阿史那思摩完成了突厥残部的内部清理,虽然这样也壮大了薛延陀。但是一个团结一心的东突厥部族,战斗力还是有保障的,李世民对阿史那思摩施恩,送了不少粮草辎重,命他在河套地区建城,以防备薛延陀南下。

同时,李世民还派出使者,分别联系薛延陀的几个大部族的首领,施以分化之事。减缓薛延陀的团结,这样又能争取不少时间。

李世民预计,至少两年内,薛延陀是不会南下的。而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多也就是两年。如果两年打不完,那基本上也是打不下去了。因为现在储备的战争物资,最多也就支撑两年,这还得加上今年秋收后,得到的粮草。

在用兵人数和战略的方面,李世民这个征战出身的将军,其军事思想,绝对是要远超隋炀帝的。

李世民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只动用了十万兵马。给地方留下了足够的镇守兵马,而且还在扬州留下侯君集,关中留下秦琼等绝对忠于自己的将领,授以密旨,一旦内部出现诸如世家叛乱的事情,他不用回师即可平叛。他还把李牧招回来辅政,加了一层双保险。

没有像好大喜功的杨广一样,触动全国之力。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的事情,这次没有发生,反而因为大唐万胜的自豪感,青壮纷纷踊跃参加募兵。

李牧附和着答应,他看李承乾的神色,满眼都是喜爱的神色,心中一个激灵。

要糟糕啊,这事儿可能是要难办啊。

舞蹈跳完,称心来到近前,向李牧敬酒。李牧仔细打量她,果然是生得一副美人坯子。但若以他的审美来评断,这称心美则美矣,却是有皮相而无骨相,有形而无神。与独孤九比起来,还是要差很多的。

但审美这玩意,也没啥一定之规。也许称心就是长在了李承乾的审美点上,也是没准的事情。

www• ttκд n• CO

李牧给面子地与称心喝了一杯,称心福了一礼,盈盈退了下去。举止神态,半点也看不出男人的模样。

待称心出了名,李承乾兀自还是忍不住想夸奖,道:“大哥,这半年多来,多亏了称心在我身边,若是没有他在,我肯定耐不住性子看那些奏折,父皇又得骂我了。”

“嗯——”李牧应了一声,不置可否。李承乾又说了不少夸赞称心的话,李牧都没有接茬,支支吾吾地回应着。

李承乾也不傻,自然能看出来李牧的奇怪之处。他瞧了眼李牧,道:“大哥,你是不是有话对我说?”

“是……有这么个事儿。”李牧思来想去,这事儿也没法委婉,便决定直言不讳了:“昨日与陛下闲谈,聊到了你和称心——承乾啊,称心是个男子?”

李承乾坦然道:“是男子,但是大哥你看,他虽是男儿之身,却与女子无异,只恨老天生错了,才把他作了男儿身。”

“这个么……”李牧摸了摸鼻子,含混道:“无异是肯定不可能无异的,女人可传宗接代,这男人可生不利孩子。你和太子妃也完婚了,这男女之事——”

“大哥,我明白你的意思。”李牧说得够直白,李承乾也听懂了,道:“我与称心不似你们想得那般肮脏,我做城管的时候,听街头巷尾的粗鄙之语,也知道男女之事是什么意思。但我与称心,未及于乱。我对他是完完全全的欣赏,我欣赏他的性格与舞艺。就如同伯牙与子期,引为知音。”

“未及于乱?”李牧狐疑地看着李承乾,李承乾坦然点头,道:“确实如此。”

“那你和太子妃之间?”

“这便是另一码事了。”李承乾叹道:“大哥对我这个太子妃,可有所了解么?”

“这却不曾有什么了解。”李牧想了想,道:“只知道是出身武功苏氏,岐州刺史苏亶的长女。虽门第不算高,但也算是大族了。”

李承乾摆手道:“大哥,你应知我的性子,我对门第从来都是不在意的。我与太子妃亲近不起来,完全是因为她那性子。大哥你没见到她,见到你就知道了。也不知是谁教出来的,太过于循规蹈矩了。行走立卧,说话待人,无不讲究礼数。简直比老夫子还要老夫子,若不是她姓苏,我都要以为她是孔祭酒家的了,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李承乾越说越不满,道:“她还看不起人,东宫的仆人侍从,都是跟我多年的。平时谁有一些做不到的地方,我一向都是宽容待他们,但自打她来了,仆从们只要做错了一点儿,她就要按规矩办事。就算我亲自说情,她也不许,还要去母后那儿告我状。这样古板刻薄的子女,怎么让我喜欢得起来?”

“即便不喜欢,也换不了。总是得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互相谦让一下也就是了。等你年岁再大些,陛下肯定会再给你找几个填充后宫,到时候再寻喜欢的就是了。”李承乾的话,李牧相信。李世民怎么想的,他也能猜出一二来。

给李承乾选太子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传,李承乾被定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就想给儿子说一门亲事。他听闻清河崔氏有一女,年龄与李承乾相仿,也是嫡出的长女,便有意想下旨赐婚。但他还没下旨呢,得知消息的崔氏,便高调宣布,他家的女儿已经与荥阳郑氏结了亲,把李世民差点没气死。

显然,高贵的五姓七宗嫌弃皇室出身了。但这也没办法,千年的世家,在民间的声望根深蒂固。即便拒绝的是皇室,百姓们也觉得非常正常。但李世民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成为了他坚定要打压门阀的导火索。

这一点,与千年之后的明朝很不一样。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的事儿,不允许后世子孙娶勋贵之后。明朝的皇后,只能出身小门小户。但那是明朝,所谓的小门小户,也不会太小了,基础的教育还是跟得上去的,虽说是小家碧玉,但至少也知书达理。

而在此时,初唐的时候。男丁的识字普及率都非常的低,更不要说女子了。普通人家的女子,连识文断字都做不到。这样的女人,将来如何母仪天下?

所以,还是得在门阀大姓中找。于是李世民便在次一点的大族里面找。找来找去,最后才定的武功苏氏。丑肯定是不可能了,但若要说性格的问题么?也许李世民就是要给李承乾找一个循规蹈矩的,来治一治他的性子。可是如今看来,却有些适得其反了。

眼见时机不对,李牧便也不提了。与李承乾觥筹交错,直到李承乾喝趴下了,他才从东宫离开。左右这事儿也不着急,李世民毕竟没让他立刻就办,还得是慢慢来,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