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
作者:轩樟 | 分类:历史 | 字数:663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005 政治婚姻】
“除了我,你还见谁吗?”韦宝笑道。
“是你的人将我带到这里来的?你的人好坏,非常粗鲁,不知道用什么法子找到了我们,还把我们都迷倒了,还把我的两个侍卫抓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人呢。”聪古伦一见到韦宝,一肚子的委屈终于有地方释放了。
聪古伦一点都没有将韦宝当成外人。
“都好着呢,没我的命令,没有人敢为难他们。”韦宝微微一笑。
聪古伦哦了一声,这才稍微平静了一点,又立刻想起自己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韦宝了,立时有点害羞起来。
虽然建奴那边是塞外的民风,普遍比较豪迈奔放,跟草原上差不多,但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
韦宝看了看这座院子,笑道:“他们安排这地方还不错,挺清幽的,这里是京城,你来过大明的京城吗?”
聪古伦摇了摇头:“早就想来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这回我想混入京城,好多天都找不到机会,否则我早就进来了。”
“你这么联系我,不怕我是坏人会扣押你吗?你应该知道,我和你父汗刚刚打过一仗,这一仗,现在还不算结束,我们两家现在还处于战争状态。”
“我不信。”聪古伦坚定的摇了摇头,“你不是那样的人。”
韦宝又是微微一笑,“你就这么相信我?”
“嗯,你在我心里是男子汉,大英雄。”聪古伦眨了眨眼睛,已经恢复了一贯明眸善睐的模样,一点也不像一个刚才还想自尽的人。
韦宝微微的叹口气,暗忖真是一个单纯的傻姑娘,哥已经是一方军阀式样的人物,军阀哪里有什么心慈手软的?如果需要,随时能杀你。
“我带你四下转转吧?你要不要换衣服?你现在不用再穿丫鬟的衣服了。”韦宝问道。
聪古伦是被装扮成大户人家的丫鬟模样混入京城的,现在还是普通丫鬟的穿着。
虽然也是绫罗绸缎,但下人的服饰和小姐们的罗裙是不同的。
聪古伦看了看身上,奇道:“这衣服很漂亮啊,为什么要换衣服?”
“你不是汉人通吗?你这是下人丫鬟的衣服,我问你要不要换成千金小姐的衣服。”燕天南道。
“哦,不用不用,这一身挺好的。”聪古伦道:“你们汉人可真有钱,连下人都穿的这么好,我觉得挺舒服的,我不喜欢穿裙子。”
韦宝点了点头,“那随便你吧,我们在院子走走。”
聪古伦轻轻地哦了一声,跟在了韦宝身后。
韦宝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口,韦宝对于聪古伦,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也谈不上是什么哥哥对妹妹。
因为认识的时间并不长,接触的时间也不长,总共在一起没有说过多少话。
最主要的还是,韦宝和聪古伦之间,夹杂着政治!
如果聪古伦是一般的建奴美女,而不是努尔哈赤的女儿,韦宝不会有这么复杂的情绪。
两个人一会儿工夫没说话,聪古伦首先憋不住了,“你是不是不喜欢我来找你?”
“没有,就算只是普通朋友,你能来看我,我也很高兴。”韦宝笑道。
“普通朋友?你忘了吗?咱们可是有婚约的,我父汗虽然与宝军打起来了,但是并没有不认婚约,我父汗既是心里憋着一股气,觉得屡次败在宝军手里,处处被制约,想争口气。”聪古伦道:“怎么?你生气了,你不想认我们之间的婚事了吗?”
“没有。”韦宝沉吟道:“我一开始想与你们结亲,是不单纯的,我是出于为两家百姓考虑,为辽东的大局考虑,不想汉人与你们金人无休无止的厮杀。”
聪古伦格格是聪慧的女孩子,虽然才十三岁,过几天才十四岁,但是成熟度,已经比现代二十岁的女孩子不差了。
听话听音,聪古伦格格立刻意识到韦宝想说什么:“你是想说,你根本就没有喜欢过我吗?”
聪古伦格格说着,眼圈便红了,“你答应与我们结亲,只是为汉人和金人的老百姓着想,只是不想两边打仗了,你根本就没有喜欢过我,对着我,会让你厌烦,是吗?”
“不是,你别误会,我对你说不上有多喜欢,但绝对不讨厌。”韦宝还是咬牙说出了心里话,“我是怕委屈了你,如果咱们结为夫妻,你只能做妾室,而且我没有多少时间陪你。”
“这些我都知道,你的势力不比我父汗小,摊子越大,事情越多,你肯定没有多少时间耽于儿女私情,只要你不讨厌我,我愿意等你喜欢我。多少夫妻在成亲之前连面都没有见过呢。”聪古伦格格道:“只要你不讨厌我就行,你能告诉我,你讨厌我吗?”
“不讨厌,你知书达理,心地善良,我怎么会讨厌你。”韦宝道。
“那就行,宝哥,我已经认定了你,若是你不娶我,我虽然不能决定嫁给谁,但我会一生都不快乐的,一定活不久。”聪古伦格格幽怨的说完,背对韦宝,向前缓缓的走。
韦宝看到聪古伦格格穿梭于柳树之下,心中一疼,实在不舍得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这么多愁善感,这么忧愁。
“你嫁给我,不单是做妾室,我甚至没法让外人知道你是努尔哈赤的女儿,你只是以蒙古部族首领的义女的身份嫁给我。”韦宝道。
“没关系,我不图虚名,只要你能不讨厌我就行,但我看你对我并没有什么感情,我很难受。我不想成为你的包袱。”聪古伦格格哽咽道。
韦宝忍不住走上前几步,与聪古伦格格并肩而行,“傻瓜,你怎么会是我的包袱,你对我的好,心里清楚,否则你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跑到关内来找我了。这很危险,你知道吗?”
聪古伦格格听韦宝关心自己,心中一暖,不自觉的停下了脚步,勇敢的看着韦宝,然后将粉脸轻轻地靠在了韦宝的肩头,用手环抱着韦宝的腰。
这个动作,在现代的男女之间是很寻常的,但是在这个年代,尤其是在大白天,很罕见,也只有聪古伦格格这样单纯的关外少女才敢这么做,大明这边的女子,即便是与韦宝一件有过关系的女人,甚至连张美圆和吴雪霞这样有了名分的女人,也不会做这样的动作。
韦宝有点想抱着聪古伦格格,又担心两个人的婚事没着落,耽误了聪古伦格格,举棋不定,手抬起来,却没有抱紧聪古伦格格,只是在聪古伦格格背后做了一个环抱的动作,并没有抱下去。
“要是我和你父汗,或者和你皇太极阿哥之间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你怎么办?”韦宝问道,“我不想说这些伤人的话,但这一天是很有可能的,你很清楚辽东的局势,也很清楚你父汗和你皇太极阿哥的野心,为了保卫疆土,这一点很有可能。”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如果我做了你的妻子,就专心教育孩子,别的什么都不去想。如果宝军和大金军队真的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我只希望最后胜利的一方,不要伤害彼此的性命,我相信我父汗和我阿哥要是赢了,看在你是我夫君的面子上,不会杀你的。你要是赢了,看在我的面子上,也应该不会杀我父汗和我阿哥吧?”聪古伦格格道。
韦宝没有犹豫,嗯了一声,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聪古伦格格看问题居然可以这么洒脱,暗暗感慨汉人女孩子肯定做不到这一点的。
韦宝终于还是抱紧了聪古伦格格。
聪古伦格格也将韦宝抱的更紧。
“宝哥,晚上我可以和你睡一起吗?”聪古伦格格抬起精致的小脸蛋,聪古伦格格的皮肤很娇嫩,有点黑,黑里透红,透着健康的光泽。
韦宝一汗,面对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还好一点,聪古伦格格的年纪,实在有点超出自己的底线,太小了,标准的萝莉啊。
如果成了亲,可能还好一点,不会有那么强的负罪感,可现在还没有成亲呢。
在现代,跟聪古伦格格这样的年纪的女孩子那啥,好像是三年起步吧?不管自愿还是不自愿,都是三年起步。
“等成亲再说吧。”韦宝抚了抚聪古伦格格的秀发,“我们汉人不能在成亲之前太亲昵的,我们这样已经很逾越了,我不能太委屈你。”
聪古伦格格也有点害羞,轻轻地哦了一声,“这在我们金人那里不算什么,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且是肯定要成亲的人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可以。”
韦宝微笑道:“你这段时间就在我身边吧,我们多相处相处,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聪古伦格格又甜甜的哦了一声,听韦宝愿意将她留在身边,很是开心,“都听宝哥的。”
“还有一件事,这次算是宝军获胜了,我估计你父汗不会那么轻易答应我们的婚事了,若是这回金军获胜,可能你父汗反而希望我们早日完婚。”韦宝道。
“为什么?”聪古伦格格萌萌哒的看着韦宝。
“因为你父汗舍不得拿出一千二百万两纹银,也舍不得交出威宁堡和清河堡作为开放的口岸。”韦宝道:“主要是一千二百万两纹银。还有,他脸上也觉得无光,金军对明军一直是胜利,突然遭遇大败,不服这口气。”
聪古伦格格点了点头,“应该是这样的,宝哥,你真聪明,什么都能想到。那怎么办?你能不要向我们索要那么多嫁妆吗?”
韦宝一怔,这不是我个人要,这是政治婚姻啊,不向你们建奴拿那么多银子,不削弱你们的话,辽东局势将会始终紧张!
如果这次你们建奴拿了这些银子出来,一定会被削弱。
有明一代,明朝人对朱元璋的崇拜和遵从,死心塌地,从未动摇。
《皇明祖训》和太祖成宪,几乎成为一切制度的合法性来源。朱允炆和朱棣均以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在对洪武制度的尊奉(无论名实)上,几无二致。
后代皇帝亦不待言。
明代士大夫亦对朱元璋和洪武制度绝对认同,即使那些并不合理的部分也不例外。
直至明亡,遗民才发出些许质疑声音。因此我们可将洪武制度视为“一元”。
这“一元”带有浓烈的朱元璋个人特色,它在获秉了“祖宗之法”无上地位后,也同时拥有两大特质。
不甚合理、持续调整。必须指出的是,“祖宗之法”在“持续调整”的过程中,已经只是“形式继承”了。
同时,这个“持续调整”的过程,在洪武年间即已开始。
甚至于,作为制度总则的《皇明祖训》,也经历了从《祖训录》到《皇明祖训》的曲折变化。
朱元璋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口含天宪,乾纲独断,创设了洪武制度。
这些制度反映了朱元璋本人的治国理念,却未必符合合理施政的需要,未必尽符合后来嗣君的统治。
朱元璋废丞相,实现他个人集中权力的愿望,却不能一个人负其繁重的政务,于是只能设立四辅官、大学士,以分担皇帝责任,而非权力。
到后代终于演化为内阁制,实现了对丞相制度的部分回转;朱元璋仿唐制,设卫所、军户,原意在确立军户、军屯制度,向府兵制回归。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卫所制破坏,征兵制衰落,募兵制成为实际上的明朝兵制;朱元璋将元朝粗朴的户籍分类制度严格化、规范化,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实现“一国之家长统治”的朱氏理想社会秩序。
不过明中期后,白银货币化、农产品商品化、国际贸易兴盛等新因素,使土地制度、人身依附关系都产生巨变,朱元璋设计的理想社会秩序,遂难以为继。
朱元璋在刑法上以猛治国,意图用重典求治,在他的继承人那里也不再继续推行。
而朱元璋自以为得计的宗藩制度,在他身后很快遭到完全破坏和全面修正,藩王不再享有护卫,经济待遇,人身自由亦遭遇极大限制。
《宗藩条例》不断修正,明末宗藩几乎可以入仕,洪武分封制已名存实亡。
故而,洪武制度虽然以《祖训》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元”,但其由于本身多有不合理之处,以及时代推移。
洪武制度本身经历了不停的调整和变迁,以至于面目全非、名存实亡。
洪武制度虽属“一元”,却蕴藏着丰富的取向,这是“多元”。
从“一元”到“多元”,是洪武制度后续命运的突破口。
洪武制度的终极走向同时,对洪武制度、尤其是《皇明祖训》名义和形式上的遵从和维持,保护了它的“一元”地位,维持了它的核心精神和宗旨的延续,绝不能因为“面目全非”和“名存实亡”而忽视乃至否认洪武制度对明代制度的奠基性质和深远影响。
好比朱元璋造了一座大房子,这座大房子的结构、形式已为朱元璋所亲手做好,大匠运斤。
后代子孙时常觉得房子在使用过程中,住得并不舒服。天气、水文、交通等新的因素影响房子的使用效果和居住体验。
此时,他们只能“偷梁换柱”、“曲突徙薪”,重修房屋,以达致合理的境地。“祖训至上”与“持续调整”。
“一元”与“多元”,构成了笔者理解洪武制度的主要范式。
朱元璋撤了宰相,说是权分六部,其实全部集中在皇帝身上,这就导致皇帝的工作量太大。
朱元璋非常敬业,并且也是精力充沛,一个人把活全部干完都没问题,他儿子朱棣,勉强也能顶住,但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就请了几个人来给自己当秘书。
以后出啥事自己就不管了,叫秘书想办法,秘书的办法挺好,就用红笔打个勾,然后交给六部去执行,如果秘书出馊主意,那就叫他们重新想。
所以从这个时候票拟权开始分给内阁。
皇帝也是要面子的,自己身份那么高贵,配的秘书肯定不能太差,所以经常让一些五花八门的大学士来当阁臣,甚至把六部侍郎尚书叫过来当阁臣,这样导致内阁的权力地位进一步上升,朱瞻基他就不如他爷爷他爷爷那么有精力了,所以几乎啥都不管,票拟几乎全权托付给内阁,当时是明朝最优秀的内阁三人组,三杨内阁,所以仁宣之治,说实话,跟宣宗的关系不大,主要靠三杨。
然后人总是越来越懒的,朱瞻基开始连红笔打勾都懒得打了,所以他就教太监识字,叫太监帮他打勾,所以批红权在这个时候开始向司礼监转移。
反正明朝,谁同时掌握了票拟和批红,谁就是真正的皇帝。
比如张居正,自己想干嘛就叫自己的亲信写奏章,然后自己在内阁票拟,拟好后,再交给好朋友冯保批红。
明朝的宦官问题十分严重,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批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