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 分类:历史 | 字数:1.2千万

第1972章

书名:1627崛起南海 作者:零点浪漫 字数:4078 更新时间:2025-01-22 01:40:46

海汉这些年能够在南海地区稳稳压住同时代的西方竞争对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靠了穿越带来的各种黑科技,在军事、航海、制造业等关键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二是因为海汉选择了海南岛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背靠大陆地区,人口和各种资源供应都能得到比较好的保障,相较于离本土十万八千里,只能选择在南海岛屿上建立据点的西方殖民者们,海汉从起步开始就占据了更大的地理优势。

近些年海汉不断地通过战争手段来巩固自己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而荷兰、葡萄牙等国也选择了妥协或是干脆就加入到海汉的阵营当中,以此来换取自己在南海地区的稳定地位。但这样的态势并不表示西方同行们就心甘情愿对海汉俯首称臣,如果有机会在暗中给海汉制造一些麻烦,那他们大概也不会手下留情。所以张新的提醒不无道理,考虑潜伏在暗处的对手身份也不能忘了本地区的竞争者们。

但白克思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假设南方,甚至是南海地区,也有势力参与其中,那问题就来了,他们是怎么跟这么远的清国联系上的?”

张新一时间也想不出合理的解释,清国本身所具备的航海能力极为有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其水面部队的主力还是当年登莱之乱时逃去辽东投靠后金的登州水师叛军,而这些人长居北方,对于南方的海上环境也并不了解,很难想像他们能自行驾船南下,与南方的反海汉势力取得联系。

当然南方的势力经海路北上,与辽东的清国取得联系,这在理论上倒是有可能成立的。虽然海汉海军会不定期地对辽东海岸进行清剿,但也不可能完全禁绝有船只出入辽东沿岸地区,只是借此手段来限制清国向海上发展而已。如果有心要避开海汉舰队的巡逻,从河流入海口进入到清国境内,其实也是能办到的。

但问题是这样做必然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且所需投入的资源肯定也不少,还未必能有回报,谁愿意不惜代价去做这样的尝试呢?

“辽东太远了,没法协同行动,这不合理。”白克思思考良久,还是摇了摇头,觉得刚才两人推测的这种可能性不大。

白克思的话没有说得很明白,但张新却听懂了。这个时代的通信技术依然十分原始,只有海汉手里才掌握有电报这种可以实现远距离快速联络的先进科技,而其他国家没有这种技术,要在相隔几千上万里的距离上保持沟通,就是一件非常难以实现的事了。在陆地上或许还可以使用飞鸽传书来缩短通讯所需的时间,但也不太可能专门架设一条从辽东通往大明南方的鸽子路线,这个路程实在太长,中途要分作若干个路段设点中转,即便是海汉也很难实现这样的计划。

如果不能及时取得联系,那就无法做到有效地互通信息,而在如此之大的范围之内两方或者多方要协同行动,这似乎就是在痴人说梦了。

张新见旁边站着的汪百锁似乎欲言又止的模样,便主动向他问道:“汪百锁,你可有什么想法?”

汪百锁道:“卑职以为,两位大人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如果我们假设得利者清国便是幕后指使,并且在南方有人配合,那要组织这样的袭击行动并不是那么困难。”

“哦?那你说说,如果由你来负责实施袭击朝鲜世子的目标,要如何策划行动?”白克思饶有兴趣地问道。

汪百锁心知这是自己表现能力的机会,赶紧清清嗓子说道:“从辽东派人出来不但短期内没法适应南方的环境,而且因为体貌特征、口音、生活习惯等等,来到海南岛会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由我负责,那第一件事便是找南方的合作伙伴,让其在南边找一支靠得住的雇佣军,出钱请别人来动手。至于具体的行动计划,即便在事前制定出来也无异于刻舟求剑,所以我会只给出目标,而不会限制实施者的手段。”

汪百锁见两位上司都在认真听自己的讲解,便继续说道:“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看看,如果没实现目标,对我而言顶多也就损失一些金钱,但这应该是最容易获得的资源,如果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这些花销也是小钱罢了。”

白克思听得很认真,汪百锁所说的不无道理,他认为清国不需亲自派人到南方动手,而自己先前的想法的确是太复杂了一些,反而忽略了最简单的可能。如果是汪百锁所设想的这种情况,那的确有些细节似乎更说得通了。

张新问道:“但我记得你先前所说的调查结果,似乎这支队伍的成员并不是全都来自同一阵营?”

汪百锁道:“这个结果和卑职所说的情况并不矛盾,在南方也未必只有一两支与我国敌对的势力。张千智认为这支队伍可能是由好几伙人组成,但明显缺乏事前的详细计划,很有可能是匆忙为之,卑职对此也是同样的观点。”

白克思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如果此事是由清国策动,那他们很可能没有自己派人过来,而是在这边雇了一帮人碰运气?”

汪百锁补充道:“也有可能是清国提供了朝鲜世子南下访问我国的消息,然后其南方的合作者认为这会是一个削弱我国的机会,便就势组织了这么一个袭击行动。”

白克思觉得听了汪百锁的这番解说之后,事情似乎并没有变得简单,反而因为又多了一种可能性,会由此延伸发展出更多的支线可能,当下顿时觉得有些头疼。毕竟他主管的领域是工业而非刑侦,就算他凭借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作出了一些判断,但他所掌握的具体信息肯定不如已接手这案子多日的汪百锁,得出的结论自然还是后者的更为可靠。

其实汪百锁还没有把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因为有一些情况实在太敏感,提出来怕是会让上司们为难。比如朝鲜世子南下访问海汉的消息,肯定最迟在其离开朝鲜的时候就被传出来了,这样才会在抵达三亚不久就被薛正一伙给盯上了。而传出这个消息的究竟是别国间谍,还是朝鲜国有人别有用心——李溰出事后最大的得益者究竟是谁,这其实都还有待查证。

“算了,案子还是交给你们来查,我就不过多干涉了。”白克思摆摆手,示意这个话题不用再继续讨论下去。

张新见状,便让汪百锁先行退下。汪百锁见两位上司对此似乎兴趣不大,也略感失望,他是很想借这个案子替自己多挣一点功劳,但现在看来除非从中挖出猛料,不然高官们对此案的注意力大概很快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待汪百锁离开之后,白克思才道:“田独那边压了一大堆工作,我待会儿就坐船回三亚了。这边的调查,你盯紧一点,不管最后查出来谁是幕后主使,事情都没完的,执委会肯定会对这种不友好的行为有所表示,所以一定要查实案情,不要受到误导得出错误的结论。”

张新大概能想到白克思所说的“有所表示”是什么意思,海汉可从来都不是受气不吭声的主,有仇必报才是海汉一贯的作风,既然敢策划这么大的事情,那就得有承受海汉报复的觉悟。不过如今案情尚未明朗,对于幕后主使的判断也还没有什么实证,这大概还得等安全部等机构慢慢调查一段时间才会有结论。而白克思所担心的,便是调查方向有误以至于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事后的报复行动就有可能会施加到错误的对象身上,所以才特地叮嘱张新要把调查工作盯紧一点。

白克思当天下午便急急匆匆地乘船离开了儋州,相当于他这趟过来就只待了大半天,确认了一下耽搁自己行程多日的这个案子已经告破,然后就赶回三亚去处理积压多日的事务了。

而在黑土港憋了多日的李溰也是精神十足,午宴之后只休息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便将原本定在第二天的行程提前,去参观了儋州著名的人文景观东坡书院。

宋哲宗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在儋州度过了三年时光。而苏东坡在儋州居住期间,便在自己的住处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他根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载酒堂”,到明代嘉靖年间,这个地方经重新修缮之后改称为“东坡书院”,然后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下来。

不过到了海汉接手儋州的时候,东坡书院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处人文景观,而非运营中的教育机构,日常修缮和维护都是依靠官府拨款和民间捐赠。张新与负责文教事务的严明君商议过后,也没有改变这种现状,依然还是将东坡书院作为一处向公众开放的人文景点,而其日常维护则是交给了严明君下辖的文联来负责。

“当年朝廷对贬谪之后的东坡先生有三条禁令,一是不得食官粮,二是不得住官舍,三是不得签书公事,所以在儋州的日子过得颇为艰难,很多时候是靠地方上的百姓救济。而东坡先生也是不遗余力,向本地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儋州才有了今时今日的文明气相。”

负责为李溰解说东坡书院由来的,自然便是严明君了,参观这处地方也是由他主动提出,毕竟儋州能有现在的文化氛围,大多是当年苏东坡带来的影响,这地方对于儋州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李溰对于苏东坡的名号当然不会陌生,但他以前也不知道这位宋代大文学家竟然还在儋州这地方住了三年,当下好奇地问道:“东坡先生来此之前,儋州难道没有书院吗?”

严明君摇头道:“北宋年间的儋州可比不了我海汉国治下的儋州,当时这里还多是蛮荒之地,载酒堂也只是本地士绅在自己宅院旁为东坡先生搭建的几间茅屋而已。私塾或许有那么一两间,但书院就真没了。当然了,本地现有的书院,十之七八也是我海汉国掌管儋州之后才开办的。所以今日儋州文风兴盛,东坡先生自然要居首功,而我海汉国则是将其发扬光大,都是功不可没,泽被后世之举!”

严明君这番话借着捧苏东坡顺便大大吹嘘了一番海汉在兴办教育方面的成就,这种宣传手法让随行的田征、洪敬文、盖良才等人也颇为感叹,心道难怪这位严大人在弃暗投明之后会一直被儋州官府留用至今,这觉悟这素质,果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要说到宣传,严明君在儋州待了这么几年,海汉人是如何借助各种手段各种话题来搞宣传,他是早就看明白了。他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是常年混迹于官场,只要掌握了大致的方法,运用起来当然十分自如。

张新先前给他的任务,便是要让朝鲜世子在儋州参观考察期间,充分感受到本地的文化气息,并且要明确认识到儋州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都是来自于官府的重视和治理有方。这任务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主要还是讲究个方式方法,而这正是严明君所擅长的领域。

东坡书院总共三进院子,带东西两个小跨院,占地面积其实并不算太大,不过这地方既然是以人文景点著称,里面的各种牌匾、碑刻、画作,都是称得上是具有相当历史价值的文物史料,对于李溰这个汉文化爱好者来说自然是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而严明君的讲解也非常细致,这书院里每一个地方,他都能洋洋洒洒讲出一大段相关由来,最后不着痕迹地把话题引到海汉对发展本地文教事业的贡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