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一章 下台阶二将盟河北,上期货高俊探江南(上)
摩擦已经进行不下去了,蒙古纲此时也要去想脱身的办法。正当此时,最好的台阶到来了:完颜珣再一次的要求双方停火,并且派出大员前来调查:新任的礼部尚书杨云翼赶往归德府劝说双方,调解矛盾,要求二人同心戮力精诚合作,继续为抗蒙事业发光发热。
对于这位杨云翼,高俊之前的了解不算多,但是元好问却在高俊面前对这位大才子推崇备至,说他和自己的座师赵秉文一样,是本朝文人当中不可多得的文坛盟主一样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在朝野久负盛名的人物,高俊也不敢怠慢,不说是取意逢迎,但也十分配合,有什么说什么,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清楚了,双方也互相给了台阶,都声称此事是误会。
在杨云翼的监督之下,蒙古纲将扣留数日的船舶全部继续发放东面。两人在黄河北岸举行会盟,向朝廷承认错误,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同室操戈,一定同心戮力,抗蒙杀敌。
突袭部队的战士回来之后受到了英雄的欢迎,并且得到了大量的奖励,丛方印也得到了首长们的接见。高俊半含歉意的对他表示,本来是应该在给该旗再一个荣誉称号的,但考虑到现在刚刚和蒙古纲和谈,不宜再有太过刺激性的动作,所以,不再授予荣誉称号。
“你放心,雪夜袭宋州这个荣誉称号,早晚有一天还是要给你们补上的。”不知道是不是太高兴了,高俊居然把心里面的大实话都露了出来。
丛方印很激动,但是也有些难为情的把渡河以来的不少实际困难告诉了高俊,由于大家都没想到之前的极端降温,所以士兵的军服不够厚,一路上冻死冻伤很多。尤其是还出现了逃兵现象,这让人感到非常难堪,现在也不知道那个逃亡的承局李艮究竟是投降了蒙古纲,还是跑回了自己的老家。
高俊清完之后短暂的沉默了一下,但随即笑了笑:“这也没什么,不可能没有逃兵的,人心隔肚皮嘛。”
“要不要把这当做是一个反面典型,把它办成铁案。我看,这种事情有宣讲的必要,像李艮这样深受根据地深厚恩德的人,居然还敢逃亡,应该给予他们家最严厉的处罚。”刑政府主席张成武劝高俊:“一个人做出这样叛逆的行为,不可能不受家庭的影响,我去调查调查他的背景,看看能不能揪出一些其他问题。”
在座的人纷纷附和,高俊确实也动了心思,严惩叛徒,这是必要的,不过像这样的逃亡士兵,究竟要不要祸及其家属?高俊也不能不反复考虑。
“还是按老规矩办,撤销一切军兵的荣誉待遇,至于家人,如果没有明显的违法行为,还是不要深究,也不当做负面典型宣传了。”高俊最终还是做了这个决定。
尽管是金军内讧取得的胜利,但根据地还是好生庆祝了一番,被克扣的物资也很快运回了根据地内,沂州的煤矿,又红红火火的开工了。
从工政府的报告来看,等到明年开春农忙时节再次到来之前,整个煤矿需要3000名正式工人,而相应的其他非农业岗位也能提供超过1000个。这还没计算将煤运送到各地的运输产业,如果全都办起来的话,能为相当数量的根据地农民提供冬季的额外收入。
而且,煤炭的使用也大大缓解了根据地木材不足的窘迫情况,只是沂州开采的煤炭品相也不算上佳,用来炼铁的话,质量还是远不如广东佛山铁。
好钢用在刀刃上,根据地的出产的铁用来制作骨朵、农具、以及盔甲等不太重要的部分,而佛山铁则用来制作带刃兵器。只不过,农政府等单位的人又来找过高俊和何志也几次,原因是根据地的铁料又出现了不足,也不知道军队要搞什么东西,划走了许多铜铁原料。
“我知道,这件事是我和何先生要办的,具体用途很快你们也会知道。现如今根据地的铁量不足,你们自己想办法克服一下,这次用铁,大概到明年还会迎来一个新高峰。
一听这个,各位办事人员也无言以对,只能转而去求工政府的吴广亭,希望他再挤出一点铁来,而吴广亭这面也叫苦连天,只能按照高俊的意思,大规模的扩大了铸铁的规模。
十一月中旬的时候,高俊又去了一次沂州,来看煤矿的开工情况,现场的情形十分振奋人心。原本的地基打好之后,针对新的任务,工作人员们不怕艰险,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用了最新设计的连体选矿。而铸铁厂的高炉也进行了重新修整,大大提高了产能,和原本在图纸上的那家工厂完全不一样了,增加了许多临时性的车间厂房。
煤矿非常辛苦,而且也很危险,但是在这里工作的薪水确实够高,再加上提留款被免除,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个个感恩戴德。
根据地的工厂已经连续37个工作日产能超过预先计划。工人们还有新的口号,准备在今年春节前最后一个月内,实现产能翻倍。
“你们只有这么少的机械,能够按时实现产能翻倍吗?”高俊有些惊讶,也有点怀疑,毕竟钢铁这东西不比寻常,靠手搓可搓不出来,就算是有精神原子弹,还要依靠技术设备。
“我们正在想办法,最高效的利用各种器械,只要使用得当,减少器械的空置率,我们能够按时实现增产目标。”
“那可就太好了,根据地现在缺少的就是煤和铁,你们要是能够做到在一个月内增产一倍,我来喝你们的庆功酒!”高俊大笔一挥,设置了按时增产的奖金,根据地缺少的是各项物资,至于钱,捂着也不能生崽,倒不如发下去,既鼓励了消费,又提高了生产热情。
而根据地的其他商人们也早就准备好了,他们准备了大量的廉价陶瓷器和皮革制品,日本人的眼珠子滴溜溜的转,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去卖。
不久,南宋方面的走私船队也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