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第九章 北院(上)

书名: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字数:2181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23

“你是潘正手下的什将,我记得你外号叫盖着天。”

“卑职盖从文,见过宣帅。”这个大汉费劲的弯下腰,给高俊行礼,然后就毕恭毕敬的掏出书信交给高俊:“这是潘统制让我交过来的

潘正率军渡过大河之后,受到了蒙古纲的热情接待在酒宴上,言语之间似乎有些拉拢的意思,按照事先就商量好的手段,潘正对此表现得不冷不热,略带矜持。

蒙古纲并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客客气气的将潘正礼送出境,而潘正随即沿河南路行进,在十数日之后抵达了开封。

在开封,亲自接待潘正的是新的皇太子,完颜守绪。

对于这个手刃胡沙虎的太子,潘正很有印象,他也听高俊说过,此人算是个有些长远见识的人物。

除此之外,潘正也见到了其他几位朝廷重臣,包括参知政事张行信、礼部尚书杨云翼等人,对朝廷近些日子来的情况有了些许了解。不过最大的消息来源还是一直在开封活动的李朱罗,和她见面商谈的事情,反正写的不多,但是有关朝廷的情报,相当一部分都写明了是李朱罗提供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朝堂上争议最大的人物却是已经年老的宰相高汝砺,按照金代常例,高汝砺已经到了请求致仕的年龄,然而其人却与术虎高琪联系紧密,在排挤异端,就在前不久,主虎高琪做主,高汝砺动手脚,将学士完颜伯嘉一脚踢到了太原那边。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早在刚刚商议南迁的时候,主虎高琪就是用类似的办法按住了完颜承晖,之后又想办法弄死抹捻尽忠,之后又以陕西军情紧急为由,将河南路转运使王扩赶到陕西。

现如今,高琪在皇帝身边掌管机要,而高汝砺掌管利权,两个人沆瀣一气把持大权,谁敢反对他们,就被发配去河北,朝堂上的臣子皆为一空。

当然,反对高琪的人也不是没有,而且大部分都是高俊的老熟人,为首的就是张行信。

张行简、张行信兄弟对宣宗有拥立之功,自然不比于其他诸人,高琪也始终没敢动他们俩,张行简已经去世,但张行信又入尚书省,并且本着处处跟高琪唱反调的精神,在开封继续大演纸牌屋。

“这是越来越走下坡路了,朝堂上果真无人。孙铎前年去世,朝廷无规措之臣,张炜亦死,朝廷无理财之臣,张行简故,朝廷无文学之臣,任天宠、高霖、斡勒松先后故去,朝廷更加没有可任用之才。”

高俊不由得摇头叹息,根据潘正来报的消息,当年对高俊有提携之恩的张翰最近也重病在床,恐怕不久于人世。

“朝上并非没有人才,而是贤才不得见用,高琪、高汝砺二人乱政,对有才之士横加贬谪。有忠直能干之才,此二人就在完颜珣面前佯为称赞,鼓动把他们派去河北死地。贤能之士驱逐四方,朝廷的乱局一时半会儿算是难以改变了。”

而另一个消息则是朝廷正在准备实施辟举法,在仅有的控制区内重新选拔县令。

辟举法并不是第一次实施了,早在刚刚南迁的时候,河北一片混乱,守土官长都想早些离开是非之地,因而不惜以贬官的方式调任河南。

因而朝廷严令所有的河北官员都必须到任期满,期间就算有立功,也只是加以遥领,给予钱财,绝不轻易升任别处。

随后,开封朝廷在这个的基础上,不断的灵活调整州县主官的任免方式,到了现在,辟举法已经逐渐成型,以政绩来考核官员的真实才干,然后加以任用,在这之中,县令的选举为重中之重。

而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则是司农寺,早在金朝初期就成立了劝农使司,后来并入三司,但是金宣宗南迁开封之后,又解散三司,成立司农寺。

劝农使司最早的职责确实是劝力农桑,兼掌管风土人情,但是到司农寺时期,后者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前者,成了信访监察单位。

新的辟举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至少在宣宗时期,县令的选人方面还是相当值得称道的。不过高俊不无恶意的想:与其说是完颜珣有识人之明,倒不如说是地盘大大萎缩,仅有河南一路之地,地方上有消息,中央更容易得知了。

高俊看这封信的时候,潘正已经率领军队离开了开封,完颜珣对于潘正听从命令的调动,表示出了很高的赞赏态度,将他的军号改名为永昌军,并下令河南路转运使备船,让潘正的人坐船到虢州,在那里徒步过潼关,进入陕西。

朝堂上尔虞我诈固然从不停歇,但是也真的不敢放松,胥鼎进入陕西建立行省,而王扩作为转运使供给军需,完颜合达等人提控陕西各处的布防,潘正也是其中的一环节,主要负责临洮方面。

而在山东这边,据说又要派遣一位大员提控各位公爵之间的关系,调解矛盾,监督他们尽力作战。

潘正还带来一个消息:再过几天,将会有一个年纪青青的士子匆匆赶来根据地,他对这里好奇的很。

高俊追问之下,才得知此人就是曾经在邸报上发表过文章的傅起。

此次潘正去开封,也拜访了此人,他刚好因为丁忧暂时归家,一番交谈之后,傅起立刻决定前来山东看看。

“丁忧的时候出门远游,这可是人伦大忌,此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前来,对咱们根据地还真是大有期望。”高俊想到这里,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见见此人的。

此时的元好问已经不是那个在登封乡下埋头苦读的书生了,恰恰相反,此时他手下有几十号人要管,上百千人每日听从他的命令调遣,整个山东的文化教育和新闻宣传都要在他的指挥下行动,礼政府是六政府之首,而元好问虽然只是个代主席,但是地位丝毫不低于其他主席。

众所周知,元裕之乃是当世才子,现如今,这个代主席也不过是入伙太晚而已,半年之内是必然扶正的。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当傅起见到元好问的时候,一时间简直不敢相认,这个不到三十岁的人如今担负了如此重大的责任,已经在脸上显示出了精明强干、一言九鼎的气质,和当年那个温和亲厚的元好问相比,真是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