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上)
“你们这个高俊啊,真是不知好歹,从一个驱口出身,立下那么多战功,才得了个尚县主跃龙门的机会,还嫌弃这嫌弃那的。淮东的毕资伦,立下的战功也不少,还没能得这样的机会呢。偶得战功则尚县主确实有所不宜,尔等能来婉拒,也是自有分寸。然而圣主诏册已下,此事人人皆知,少府监都已经开始制作出嫁衣裳,还怎么能够临时反悔?”高汝砺像是教训小孩子一样,轻描淡写的说了高俊几句,随即话锋一转:
“我知道你们那个高郎君是担心县主的品性,这点你们大可放心。尔等或许不了解,真宁县主素有美名,父为贤王,母为世妇,娴淑静雅,非寻常可比,容貌嘛,据说也很出众。”高汝砺自己先笑起来:“天潢贵胄配百战名将,这岂非天作之合?”
之后的谈话就越来越没营养,总之离不开公忠体国、报效朝廷之类的话,直到出来的时候一众人还是迷迷糊糊的,高府客人众多,门前车马若市,绕过一辆有些奇特的紫红色封装的马车,潘正和何志也忍不住问赵昉:“这该怎么办?”
“没奈何,只能旁敲侧击,看看朝堂相公们都是怎么想的。”赵昉也无奈。
一群人顿时泄了气。
但事情终究还是要做,何志也做主,一行人住进了开封最好的客栈,樊楼、孙羊店都已经杳然无迹,无处可去,何志也先安排了各人的任务,大家分头而去。
自从南迁以来,开封成了金朝文学新的中心,在此之前,开封论文学不如燕京,论经学不如河东,在金朝的文化版图里一直是不大重要的一块。以至于在整个金朝八十多名状元当中,开封府也仅仅贡献了一位孟宗献。
但是那是世章盛世的老黄历了,贞祐南渡以来,河北知名士子齐集河南,开封府容集了各地的流亡官吏、游学士子,成为了全国无可争议的唯一中心。尽管国事紧张,这些人在为官为士之余,也还是常常星集,坐而论道。
“雄鸡啼一声,惊起五更睡。出门何扰扰,竞逐名与利。”一个青年士子朗诵自己的新作,这正是开封士子常见的聚会,地点在城外青城。
“益甫,这首诗是不是太平铺直叙了,不像是你的手笔啊。”另外一名白衫士子问,此人正是当初曾经与高俊在中都见过面的太学生白华,如今已是应奉翰林文字。
“我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诗意未开,想来这并不是一首绝句,而是长诗。”另一名褐衣人突然这么说,此人已经四十余岁,腰间还露出了书袋,这是已经做官之人的象征。
“慵夫先生果然还是老到,我确实是想做一首长诗,可惜写完这四句,后面却总是词不达意,连改数稿,总不能成诗。”那个青年士子笑起来,他带点山西口音,乃是应州士子曹之谦,而那位“慵夫先生”,是应奉翰林文字王若虚。
除此之外,屋里还有李献能、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王曼庆等人,都是一时文杰。
“益甫,算了吧,这诗你写不来的,你说世人‘竞逐名与利’,你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咱们谁能免俗?元遗山这家伙看上去够豁达了吧?写错一个字没能入选,一气之下去登封闭门读书了,这样写破不了题。”李献能哈哈一笑:“什么时候你也和郝天挺一样去龙门山隐居了,什么时候再写这首诗吧。”李献能前年科举出了些波折,最后由完颜珣亲自特许,授予应奉翰林文字的官职,总算是跃出龙门。这起科场案,在座诸人皆有波及。
大家一起笑了起来,就在此时,门外响起来另一人的声音:“汲汲名利,未尝不佳啊。”
“信之,你来晚了。”曹之谦放下苦思不得的诗稿,打开门来迎接麻革。
“有故人来,所以迟了。”麻革却在门口不进来。
李献能等人很奇怪:“是何故人?”
一个身影闪进屋里:“诸位,公旭好生想念!”
所有人都惊讶的站了起来,眼前之人,就是在南迁之前苦谏的太学生领袖赵昉!
不过现在的赵昉已经不是当年的太学生赵昉了,而是高家军长史赵昉,比起当年少了些莽撞,多了些干练,此刻他闪身进来,顿时举众皆惊。
“公旭!”王若虚吃了一惊:“我等南渡以来也曾打探你的消息,却是杳无音信,你这是从中都来吗?”
赵昉打着手势,总算压住了大家七嘴八舌的问题,缓缓笑着说:“学生确实没有及时来南京,但是也并非留在中都,而是蒙一方阃帅所招,前去充任幕僚了。”
“原来如此!”大家恍然大悟:“不知是哪位方帅?可是苗道润?”
“非也。”
“是驸马安贞大帅?”
“非也。”
“难不成是镇守太原的乌古论礼?”
“都不是。”赵昉摇摇头:“是山东的高俊高郎君。”
“啊。”李献能一拍掌:“是转战运河千里的那个高俊?真国之干庭也!”
这下子大家更好奇了,这个高俊此前籍籍无名,却在大安之乱后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如今已然建麾而尚未至而立之年,尤其是运河之战——蒙古三路南下,州县但求自保,惶惶不可终日,唯有此人居然提兵千人就敢迎头逆击,且战且走千余里,力挫石抹明安,全活河北百姓何止十万,此功天下罕有匹敌。
这个高俊实在是太传奇了,开封士子人尽皆知,一听说赵昉是在高俊军中,好奇之火登时熊熊燃烧,都在问这高俊究竟是何等人才。
赵昉微笑着逐一为之解答,将高家军建军的来龙去脉条条具陈,众人都为之惊叹,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高俊真是大金朝的忠臣啊。
“这次高郎君要我来开封,一来是为延揽士子,平定红袄军之乱后,山东州县官吏不存,所以建麾希望能从开封招揽人才充任官属。道家已经给建麾敕书,山东州县属吏可自行除任。”
这一句话就让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留在开封也主要是为了参加下次科举,但是此路甚为艰难,哪怕是元裕之这样的当世名才,仅仅因为格式不规,连续三次名落孙山,山东虽然危险些,但是也可大展拳脚。
“此外,这次高郎君让我专程来请黄华先生题字。”
高俊早就打算,机关报题字用王庭筠,而军报题头用元好问。
这要求,王曼庆当然没有不许之理,更何况赵昉还准备了些礼物——一方砚台,不算贵重,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