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公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 分类:历史 | 字数:267.7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56.第253章 万岁
第253章 万岁
李世民笑着看这老妇。
这是李世民难得展现出来的笑容,带着真诚以及亲和。
以至于身后的许多人心里都不由地松了口气。
李世民对这老妇道:“此处地势低洼,若是遇到了洪水,泄洪也先泄此处,至于河堤,自然是要修的,可现在都开春了,这高邮的百姓们,难道不需耕作吗?若是耽误了农时,是要饿肚子的啊。”
老妇起初听到李世民是皇帝,心里已紧张万分,可李世民说起话来,倒是没有原先的凶神恶煞了。
此刻听到皇帝关心自己的生计,一时百感交集,只不断地点着头:“这话在理,这话在理。”
李世民感慨道:“平日老人家除了做针线,还需做什么农活?”
“什么都干。”老妇道:“其实老身家境并不差,死去的男人,总算还留了几亩土地,除了做针线补贴家用,农活也要干的,在我们那儿,有一个姓周的大户,偶尔也帮他家照料马匹,也会赐一些粮食,除此之外,倘若谁家有婚丧的事,也去帮忙,总不至完全断了炊烟。皇帝是个好皇帝啊,这般体恤我等百姓,有这样的皇帝,民妇便觉得日子好过了。”
老妇说到此,竟真的哭了。
李世民听着更难受了,这叫什么好日子过,京里某些人,随便吃一顿饭,也抵得上你辛苦劳作一年了。就说那邓氏,哪怕拔一根毛,也够你一辈子无忧了。
这样一想,李世民非但不觉得这老妇的话悦耳,反而心里更是沉甸甸的,一时竟是无言。
站在一旁的陈正泰也不禁脸微红起来,其实他早料到贞观年间百姓的生活很凄惨,这一点在二皮沟,也不是没有见识过。
只是万万料不到,贞观的所谓盛世,比他想象中还要低。
这可是已经开始完成开发,渐渐富庶的江南之地,而扬州更是首善之地,说是最富裕的地方也不为过,可眼前所见,实是触目惊心。
可是唐初时,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太多史料,对于老妇这样本该是最庞大的群体,记录并不多,那在史料中闪耀的,恰恰是那些王公显贵,是才子佳人。
尤其是文艺作品中,这样的记录,就更加少见了。就算偶有几句悯农诗,也不过是寥寥几笔而已。
陈正泰只依稀记得,真正开始出现大规模描写寻常百姓诗词的,却是再安史之乱之后。
那个时候,安禄山席卷河东和关中之地,而唐玄宗却是直接放弃了长安,选择了前往蜀地避难。
一时之间,大量的世族不得不开始逃亡,原先锦衣玉食的生活化为了泡影,一批掌握了知识的世族子弟,也开始颠沛流离!
此时,他们的境遇,竟和寻常的百姓没有什么分别,于是在这逃亡的过程之中,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朝不保夕,与这些小民们无异时,在内心的悲愤和世事的无奈背景之下,大量关于底层百姓生活的诗歌方才出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杜甫,杜甫也是出自名门望族,他的母亲源自于博陵崔氏,他年轻时也作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却大多豪迈,或是以诗咏志。
可等到杜甫遭遇了安史之乱,开始逃亡时,真正开始接触到了底层的百姓,诗歌的风格便开始出现了变化,对于底层小民的同情,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
其实杜甫所过之处,并不是战乱之地,毕竟安史之乱的战争地点,只局限于关东和关中的局部区域。
那时候,大唐极盛时期的开元盛世相去也不远,可是百姓们的生活,无论是开元盛世,还是安史之乱这个时期,本质上并没有过多的变化。
而从大量的诗歌来看,哪怕是大唐最盛时期的开元年间,寻常小民的困苦,也远超人的想象。与那开元盛世相比,此时的贞观年间,大唐初立,战乱也刚刚才平息,这等可怕的贫困和小民的朝不保夕,就更加无法想象了。
古人所谓的盛世,不过是掩盖在簿册之中人口增加的,少有兵祸的表象之下的残梦而已!
长安与扬州城中的繁华如锦,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饥饿依旧没有断绝,病死仍然是常态,人命也仍为草芥。
李世民此时露出一丝笑意,只是这笑带着勉强,还有自嘲,口里道:“朕若是好皇帝,何至尔等如此呢?尔等今日之困苦,终究还是朕的过失……”
他摆了摆手,面带羞愧之色。
倘若是从前,他在考虑太子和李泰时,似乎还在不断的权衡,自己该选择太子还是李泰,乃是选择大唐的方向,而到了如今,李世民似乎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选择了。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才又道:“朕在当时举大事,固有图大位之心。可又何尝不是想,在那隋末分离之时,群凶竞逐!朕为男儿,当提三尺剑,以安天下。朕所崇信的,是割亲爱、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倘若天下尽都邓氏这样的人,而又似这样的老人家多如牛毛,那么朕得一个明君之名,又有何用?”
他叹了口气,心里就像是堵了一个大石一般,随即,他又朝老妇道:“回去吧,回家中去,将来可能官府还要征发你们,可能你的儿孙们,还要遭豺狼们的啃噬。朕一人如何能照顾每一个百姓呢,唯一能做的,不过是竭尽所能而已。若是朕没有发现这些豺狼便罢,但有所察,定将这些人挫骨扬灰,粉身碎骨。回去之后,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将来要将你的孙儿养大,等你的孙儿养大一些,他们会比你们过得好,朕今日在你面前为誓,若是你的孙儿也如他的父祖们一般,朕不堪为人君,天必厌之!”
妇人听到李世民催促她回去,她又何尝不是归心似箭,家中新妇还怀着身孕,却不知如何了,于是再三称谢,收拾行囊便去了。
李世民则是站在了河堤上大喊:“都回去吧,回去见你们的家人,回去照顾自己的田地……”
Wшw •TTkan •¢O
河堤上下的百姓们,这才确信自己终于不必继续服徭役,许多人宛如解下了千斤重担,有人垂泪,纷纷拜倒:“吾皇万岁。”
“万岁。”
这万岁和欢呼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世民面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望着河堤下湍急的河水,无声地摇了摇头。
…………
当日,又下了一场雨。
邓氏的宅邸里,所有的尸首早已拖走,送至远处的乱坟岗中掩埋。
雨水冲刷了邓氏宅中的血迹,也掩盖了那血水中的腥臭。
仿佛这里一切都没有发生,邓氏一族,就从不曾存在过似的。
李世民当日召了扬州刺史等人,狠狠痛斥一通,此后责令他们发放赈灾的钱粮!
他心情很不好,随即将陈正泰叫到了面前,沉着脸道:“正泰,朕思来想去,扬州弊政重重,非要一扫这里的瘴气不可。只是朕现在的行踪已现,只怕消息传回了长安,这长安要震动了。”
陈正泰很理解,李世民是微服而来,在许多人心里,陛下还在深宫里害了病,因而不能视事,所以才让太子暂时监国呢。
固然可能会有人生出怀疑之心,可毕竟没有任何的证据,所以也绝不会说什么,何况君父病了,谁还敢胡言乱语?
可现在天下人都知道李世民在扬州,那么局势可能就有所变化了。
一方面,大臣们会认为陛下私自出访,坏了规矩,难免会有怨言。何况陛下在扬州,怕也多有不便。更令人担忧的是,太子毕竟年纪还太小,难免让人有些不放心。
陈正泰想了想,便道:“不如恩师先行启程回京,这扬州的善后,就交给学生即可。”
李世民若有所思,随即抬头看了陈正泰一眼,眼带深意地道:“追查江南种种弊政,朕可以信任你吗?”
陈正泰正色道:“当然可以。”
李世民却是皱眉:“可朕有些不放心,你还是太年轻了。”他摇了摇头,叹息。
陈正泰却是道:“恩师不信学生,也非要相信学生不可。”
李世民听到陈正泰的话,不由得恍然大悟。
不错,陈正泰这话还真说对了,让任何人来此,李世民都难以相信,理由很简单,江南错综复杂,尤其是这扬州,其他的人来了,只怕一到了地方,就难免和邓氏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江南的事,李世民既然来了,也看到了,知道了,就一定要有一个结果,这是他向那老妇人发了毒誓的。
李世民阖目,面上的表情阴晴不定,似乎在权衡着什么,随后一拍大腿,眼中带着坚定道:“朕暂敕你为扬州都督,节制扬州事,先从扬州给朕查起,朕要你每隔三日,给朕上一道奏疏,这里曾发生了什么,还有什么弊政,统统都要俱实报朕。”
陈正泰心里知道,扬州这个地方,乃是整个大唐最重要的中重镇之一,现如今陛下将这暂时交给自己,一方面是其他人实在不放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再磨砺自己的意思。
陈正泰对陛下的这个勒令没有意外,只是有一件事,他觉得还是得问过自己的这位恩师。
陈正泰便道:“只是,这越王当如何?”
李世民沉着脸,沉默片刻,才道:“朕不打算大张旗鼓的回长安去,若是大张旗鼓,沿途的州府势必要接送,朕怕惊扰了百姓,这些人……朕是看透了,让他们施行仁政,他们装聋作哑,可让他们迎奉朕,他们却是竭尽所能,只怕朕要回京的消息一出,这沿途的所有的州府,都要竭尽所能预备供奉之物,又不知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
说到这里,李世民忍不住又是叹了口气。
此次江南之行,他已算有了见识,道:“所以朕打算私下里先回长安,等抵达长安时,再传诏天下。至于李泰,此待罪之人,朕若是带着,多有不便,你暂将他看押在此,等朕回京之后,再命人来此押解。”
陈正泰心里想,可他终究还是越王啊,又没有定罪,我和他一起,得有多尴尬啊,是成天抽这孙子好呢,还是每天将他当大爷一样伺候?
似乎看出了陈正泰的担心,李世民便道:“他乃是罪囚,你不必网开一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道朕的意思了吗?”
陈正泰其实等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虽然知道恩师已经对这个儿子失望之极,但毕竟人家还是皇子呢!现在有了恩师的答复,陈正泰也放心了。
他颔首道:“那么学生这就交代学生的二弟,陪同陛下预备启程。”
李世民却是摆摆手道:“就让苏卿家留在此吧,你身边也需用人。朕已密令齐州的军马在运河一侧枕戈待旦了,朕行船至山东,便可与他们会合,只需带几个禁卫即可。何况带着这样多的人,反而难以掩人耳目,朕需赶紧回长安去,回到长安,也该有所布置了。”
李世民的话里,似乎隐含着深意,显然,对于李世民而言,这件事是决不能这样算了的。接下来,整个朝堂,将会出现一次巨大的变动。
虽然就算是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也不知变局到底是什么,却也不禁心有戚戚焉,反正有一批人要倒霉了。
陈正泰知道李世民是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既说不必担心,自己再怎样劝说,也无济于事,何况自己这个恩师,戎马一生,历来勇猛果决,此次他宫中也带来了一批禁卫,虽只有二三十人,不过看来也都是好手。
再加上只要一离开扬州,立即便可和济州的兵马会合,倒也不必有什么过分的担心。
陈正泰应下:“学生谨遵师命。”
李世民随即目光温柔地看着他:“朕今日终于知道,为何朕是孤家寡人了,你看朕的儿子是什么居心,再看这些官吏,又哪一个不是心怀鬼胎?天下的世族们,只顾着自己的家族,这天下万民,倘使无朕,还不知如何被残害。幸赖正泰尚和朕一心,这扬州之事,朕给你专断之权,你放手为之,不必有什么顾忌。”
李世民说到此处,面上掠过了一丝悲哀。
陈正泰也不禁在心里幽幽叹了一声。
既是做了决定,没多久,李世民便令人备马,他穿着的只是寻常护卫的甲胄,随即带着二三十禁卫趁着夜色飞马而去。
此时天际依旧笼罩在夜幕中,在这邓氏的宅邸里,陈正泰相送之后,便在后宅暂时下榻。
只是想到这里曾发生过的屠戮,陈正泰辗转难眠,便叫了苏定方来,恳谈了一夜。
等到天色微亮,他打起精神,吩咐苏定方道:“此番定要好好看管越王,我们在此住上一日,明日启程去扬州城,至于陛下的消息,暂时不要泄露出去,若是被人察觉,只怕又要引起轩然大波。”
苏定方已有些困了,不过他想起了一件事来:“大兄叫我来攀谈了一夜,是不是一人住着害怕?”
“胡说。”陈正泰批评他:“为兄只是心忧百姓而已。”
苏定方连连称是:“是,是,是,倒是愚弟多嘴了,要不今夜我卷铺盖来和大兄同睡,如何?”
陈正泰脸色变了变,随即道:“也好,你我兄弟,不必有什么忌讳。”
陈正泰也是困了,便再也熬不住的睡了。
……
扬州刺史吴明命人开始发放粮食,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皇帝会来这扬州啊,而且李泰突然失势,现在竟沦为了阶下囚,更是令人不敢想象。
当初越王李泰来时,江南士民们振奋,吴明这些人,又何尝不振奋呢?
这江南的士民,本是南朝的遗民,大唐得天下之后,依仗的却是程咬金那些军功集团,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关陇的世族。
不过李渊做了天子,为了制衡李世民,倒是对南朝的世族有过拉拢,征辟了不少南人做了宰相和重臣,可随着一场玄武门之变,一切又回到了老样子。
在人们看来,这位越王殿下,实有帝王之相,而越王也对江南世族尽力的拉拢,可这一次,一切都变了。
吴明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前程已经无望了,不只如此,只怕陛下回了长安,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他。
平日里,他的奏报可没少吹捧越王殿下啊。
更何况……
此时刺史府里,已来了不少人,来者有扬州的官员,也有不少本地的士人,众人垂头丧气,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般。
在落座之后,率先说话的乃是高邮县令,这高邮县令在这许多人之中,地位最是卑微,所以小心翼翼的朝吴明行了个礼:“吴使君,今日你可是亲见了陛下今日的神色的,以下官之间,只恐你我要大祸临头了,那邓氏……不就是榜样吗?”
吴明打了个寒颤,好在他勉强镇住了神,随即摇头道:“不至这样严重。”
“陛下连害民贼这样的话都说出口了,哪里还不严重?现在陛下所发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可莫要忘了,若是其他事查了出来,你我岂有不死之理。”这高邮县令深深地看了一眼吴明,而后意味深长地继续道:“吴使君可不要忘了,这高邮县的税赋,已收到了贞观三十五年哪。”
贞观三十五年……假如李世民能够活到贞观三十五年的话……
…………
求,求月票。哭唧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