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五代群英

作者:洪刘华 | 分类:历史 | 字数:68万

第一百四十章 柴荣机关算尽

书名:五代群英 作者:洪刘华 字数:7467 更新时间:2025-01-27 01:40:44

却说周主微时,尝梦神人畀一大伞,色如郁金,上加道经一卷,周主审视道经,似解非解,及醒后追思,尚记忆数语。嗣是福至心灵,举措无不合宜,遂得身登九五,据有大宝。及征辽归国,常患不豫,有时勉强视朝,数刻即退,御医逐日诊治,终乏效验。一日卧床休养,恍惚间复见神人,来索大伞及道经。周主当即交还,又欲向神探问后事,神人不答,拂袖竟去。周主追曳神衣,突闻一声朗语,竟致惊醒。开眼一瞧,手中牵着的衣袂,乃是榻前的侍臣。就是梦中听见的声音,亦无非侍臣惊问,不觉自己也好笑起来。转思梦中情景,甚觉不祥,便起语侍臣道:“朕梦不祥,想是天命已去了。”

侍臣答道:“陛下春秋鼎盛,福寿正长,梦兆不足为凭,请陛下安心!”

周主道:“汝等哪里能知?朕不妨与汝等说明。”

随将前后梦象,略述一遍。侍臣仍然劝解。

柴荣自知不起,他拖着垂垂将死、筋疲力尽的病体,给他年幼的儿子做出种种安排。

第一:册立皇后。 他的皇后本是大将符彦卿的女儿,可惜死于显德三年(956年),比他还要先走一步。他非常怀念,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现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没有母亲怎么行?思来想去,他最后册立了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为后周皇后。 想来她会对自己的外甥痛爱一些,同时也会得到符彦卿的全力保护!

第二:确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荣为示公允,从不提给自己儿子加封的事,但现在一口气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并立柴宗训为国储。哪怕自己死了,帝国也至少有两位继承人。

第三:托孤。 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他们都是深受柴荣恩宠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没有科班资历,不是进士出身,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后来证明,此人完全辜负了柴荣)。在武将方面,柴荣就让人看不懂了。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称帝后,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驾崩,柴荣继位。柴荣有感于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开始着手整顿禁军,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当时,后周军衔第一的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改授澶州节度使,即刻赴任,调离京师。

这太反常了,要知道,这时皇帝病危,正是张永德这样常年统兵,深具威望的皇亲国戚出力的时候,柴荣为什么要自断臂膀?而且翻阅新旧《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张永德在这段时间内做过什么错事的记载。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那张刻着谶言的小木牌显然成了柴荣的一块心病。

谶言几乎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改朝换代一起发展的。

历朝历代都不乏这些莫名其妙的谶言,远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兴,陈胜王”,近的如汉朝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等等。

无论是事实还是杜撰,但结果都一样,即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并成为野心家上台的最佳背景音乐。

何况,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后唐驸马爷的身份篡夺帝位的,而现在,张永德的身份正是后周的驸马爷!

不论怎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那么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应该由谁来接任呢?

对于柴荣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帝国未来命运的抉择,因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这么小的孩子能坐稳帝位吗,能镇得住那帮资历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吗?

而殿前都点检,这个掌握着中央禁军核心权力的重要职位,交到谁的手里最放心呢?孩子又能托付给谁呢?李重进?

柴荣苦笑了,如果说张永德还有些许慈悲之心,能不杀他的小儿子的话,那么李重进的强悍嗜血就让他寝食难安了。

李重进,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张、李、韩不成,那么下面还能是谁呢……

后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张、李、韩之下,那个幸运儿就是赵匡胤。

说实在话,柴荣对赵匡胤是非常不错的,这哥俩可以说是战场上的生死之交,赵匡胤如果没有柴荣的提拔,可能不会建立如此伟业。柴荣即位之后,命赵匡胤掌管禁军,对赵匡胤可以说是信任有加。当年北汉侵犯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与北汉军队决战,但是在战争快开始的时候,后周军队统帅竟然不战而逃,后周军队一时之间非常被动,在此危难之时,赵匡胤力挽狂澜,指挥自己的同伴杀进敌营,这才转败为胜,但是赵匡胤也受了伤,柴荣非常心疼,说啥也不让赵匡胤再去冒险了。回到京城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后来又升为都指挥使。

从都指挥使一跃升为都点检,看着好像只升了一级,但是咫尺天涯,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迈不过去的门槛,而他居然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轻而易举地迈了过去。

赵匡胤真的是喜出望外天命所归吗?李煜不想当皇帝我信,赵匡胤不想当皇帝,打死我也不相信。

先说那个小木条,怎么会出现在柴荣的文书囊中呢?放在里面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

后来有人分析,那块木条就是赵匡胤放的!原因有三:

一:赵匡胤此前是张永德的手下,虽然实力不容小觑,可是要挤掉张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职,却遥遥无期,并且基本绝望。因为他硬件不行,他不是皇亲国戚,禁军是国家安危命脉,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外人,凭什么一步登天?凭他的军功和英勇?这种事你越强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选李重进? 所以赵匡胤只能耍点阴谋诡计,才能脱出张永德的阴影,彻底独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这一年里,枢密使王朴死,皇帝柴荣重病,赵匡胤野心极度膨胀,让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张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块绊脚石,必须尽快踢开,于是赵匡胤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 根据《五代史》记载,这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条出现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时候赵匡胤一直率军拱卫左右,大有做手脚的机会。

当然,柴荣选择赵匡胤,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心血来潮。虽然他冒升极快,但是资历太浅,年纪太轻,就算想作怪,也没有什么号召力,他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等到他有资历时,七岁的小皇帝想必已经长成了。

世宗自此不能痊愈,延之日久,饮食不进,大势日危,召范质等入宫,嘱以后事道:“嗣君幼弱,卿等尽心辅之。昔有翰林学士王著,乃朕之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以为相。”质等受命而出,私相议道:“王著日在醉乡,是个酒鬼,岂可为相?当勿泄漏此言。”

不久柴荣驾崩。远近闻之,无不嗟悼。后人有诗叹曰:

五代都来十二君,

世宗英武更神明。

出师命将谁能敌?

立法均田岂为名?

木刻农夫崇本业,

铜销佛像便苍生。

皇天倘假数年寿,

坐使中原见太平。

纵观柴荣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后蜀凤陇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辽,兵不血刃,取三关四州,这些军事上的成就是他在位短短的5年半的时间内取得的,为北宋的统一基本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在战场上,柴荣英姿飒爽;在生活上,柴荣也非常关心民众疾苦。有一次,柴荣与百官会餐时,指着满桌的酒菜对众人说:“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深愧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亲冒矢石为民除害,还略可自安。”这些话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让那些高官们汗颜。最让人感动的是,柴荣曾说“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这种高度和境界更是让历代帝王自惭形秽。

柴荣虽然只当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凝集了中国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间,柴荣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锐意革新,抗击外敌,关心民生,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强势发展。司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荣,他称赞柴荣“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真正做到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溢美之词,无与伦比。司马光是个严谨之人,他不顾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说明柴荣为人、为政的完美程度确有登峰造极之处。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视臣属的进谏。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已经让后人顶礼膜拜,而柴荣的“虚心求谏”更让人刮目相看。显德二年(955)二月,柴荣下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同年四月,柴荣再次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两番“求谏”,无不凸显了柴荣在倾听民声上的主动性和强烈性。

柴荣的皇后符氏,不仅是一位能够在战乱中“独脱死兵刃之间”的聪慧女子,同时也是柴荣事业上的贤内助和好帮手。柴荣称帝后,因为急于创业,有时难免会对众将发脾气,符氏往往会“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柴荣见符氏说的有道理,便“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缓,柴荣夫妇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后来,柴荣亲征淮南,符氏认为“不宜亲行”,但柴荣执意要去,结果“师久无功”,符氏竟然“忧成疾而崩”,用生命诠释了这段爱情的至真至切。

更重要的是,柴荣给五代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决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了五代频繁政权交替的历史,为结束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奠定了基础。他继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国历代最朴素的“皇帝梦”,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最无情的玩笑,历史没有给他三十年,甚至没有给他十年,而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柴荣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功绩,效率之高,功绩之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帝王史上绝无仅有。

可是这一切,最后终归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公元959年7月27日,柴荣因重病无治而驾崩。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生前信任有加的那个看似忠厚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把他的国家和一切从他留下的孤儿寡母的手里抢了过去。他所创造的伟大功绩和他的王朝,都只能生存在在大宋三百年的光辉掩盖下。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煌煌大宋三百年,却没有完成柴荣生前“三十年皇帝梦”中的任何一个理想,北宋全盛时期的疆土也不过才仅仅280万平方公里而已。自有宋以来,赵氏皇帝就不得不去面对“幽云十六州”给他带来的无边战乱,而更谈不上什么“致太平”了。宋太祖赵匡胤算得上是个伟大的皇帝,可是他的伟大也不过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而这个巨人就是柴荣。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从未因言论而杀一人。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而且他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只作作样子。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可以说,他在五年半中完成的军事事业比宋太祖、宋太宗在以后几十年完成的任务还要多。是他在军事上发出了统一的先声。而宋太祖最初征战天下的河北军几乎都是后周的老底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匡胤实际上是拿着柴荣的家当给自己打下的江山。更重要的是,柴荣给五代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决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了五代频繁政权交替的历史,为结束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奠定了基础。他继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国历代最朴素的“皇帝梦”,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最无情的玩笑,历史没有给他三十年,甚至没有给他十年,而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柴荣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功绩,效率之高,功绩之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帝王史上绝无仅有。可是这一切,最后终归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因此,赵匡胤的事迹广为人知,柴荣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却往往被疏忽和冷落。

世宗既崩,梁王宗训于柩前即位,是为恭帝。文武山呼已毕,尊符后为太后,垂帘听政。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柴宗训原有三位哥哥。公元947年(后晋开运三年十一月),三位哥哥与柴荣的发妻刘氏一起被后汉隐帝刘承佑诛杀。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郭威称帝,授柴荣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不久,大符氏成为柴荣的第二任妻子。两年后,柴宗训出生于澶州之府弟。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大符皇后病逝于汴梁皇宫中的滋德殿,时年仅二十六岁。柴宗训三岁失母,十分可怜,由姨母小符皇后在宫中抚养。

七岁的柴宗训不能亲政,只好由自己的姨母小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辅政,主持军国大事。同月,柴宗训任命范质为修建柴荣皇帝陵墓的山陵使,翰林学士窦俨为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边归谠为仪仗使,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为桥道顿递使。七月,任命户部尚书李涛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卢亿为判官。八月,柴宗训封弟弟柴宗让为曹王,柴宗谨为纪王,柴宗诲为蕲王。十一月,把后周世宗柴荣皇帝安葬于新郑(今河南新郑)郭店村西北陵上村的庆陵。

好容易过了残年,周廷仍未改元,沿称显德七年。正月朔日,幼主宗训未曾御殿,但由文武百僚进表称贺。蓦然间接得镇、定急报,说是河东刘钧结连契丹大举入寇,声势甚盛,锐不可当。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匡胤奏道:“主上新立,在朝文武宜戮力同心,共守京城。臣当另调澶州等处将帅,一同征讨,是乃万全之策。”太后大喜,即下敕旨,前去调拨张光远等,会兵出征。时苗光义一向隐在山中,今见世宗弃世,来到京中,见日下又有一日,黑光相荡,指谓匡胤亲吏道:“此天命也,时将至矣。”言毕飘然而去。

周军将要北上作战,京城里突然流言四起,大街小巷人心惶惶,有些大户人家和官宦子弟都在搬家出城逃难了。还是因为那块神秘的木条上的五个字——点检作天子。

开封城里的居民见多识广、记忆力健全。“主少国疑”、“外敌突现”,再加上大军集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时光倒流十年,郭威也是带着本国的军队冲进开封,那一天无数人家家破人亡,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谁敢掉以轻心!

流言,有时就是谶言,会让你平空得到人心,进而敢跟着你做任何事——因为老天爷在帮你。可有时流言也会变成杀人刀,把你完美的“阴谋”变成路人皆知的“阳谋”,让你什么把戏都玩不出来,只能等着被算计者预先报复。

史称赵匡胤害怕了,他在外边所有场合都待不住,只好躲回家里,他不由自主地嘀咕——外边都在传我要造反了,满城轰动,我该怎么办啊?【外间汹汹若此,将奈何?】

经典的一幕出现了,没等他母亲、未来的杜太后发话,他的妹妹就冲出厨房,其“面如铁色,拿擀面杖便打匡胤,并喝骂:”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里恐吓妇女何为耶!”

将门虎女,我们除了为她未来的丈夫高怀德先生表示担忧和同情之外,就只能鼓掌欢呼了。历史证明,这种强硬摧残式的刺激远比小心呵护式的鼓励管用,赵匡胤当时默然而出,深深为自己的胆怯行为脸红,转而他就做出了一件极为勇敢并且关键的事来。

赵匡胤决定主动去见韩通,而且是直接去韩通的家里求见。

他明白,作为开封城的军事、警察总监,韩通对市面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了如指掌。那个见了鬼的传言一定已经传进了他的耳中,而且通过韩通很快就会传到三位宰相外加太后和小皇帝的耳里。要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表示反对,赵匡胤领兵出征的梦想就会泡汤。

赵匡胤来到韩通家里,韩通真的把他让进去了。赵匡胤跟他商量出兵事宜,具体分派如下: 令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先锋,先期北上;调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率部随自己出征。 留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在京协助韩通把守京城。

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无可挑剔——殿前司和侍卫司都是部分出兵、部分守城,劳逸均沾,互相牵制。

韩天禄,这个虽然驼背但是心明眼亮的年轻人建议父亲就此将赵匡胤干掉,一了百了,干净利落! 可是韩通不仅没有杀赵匡胤,反而支持他带兵出征。

韩通为什么不杀赵匡胤呢?倒不是他对赵匡胤有多信任,而是出征将士与留守士兵人数相当,而慕容延钊与赵匡胤向来不和,赵匡胤即使想做天子,他拿什么和自己对抗?

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信任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冷酷残忍!项羽不杀刘邦,刘守文不杀刘守光,马希广不杀马希萼。你不杀人家,但是不等于人家也不杀你!赵匡胤带兵出征,留给韩通的只有死路一条!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