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盛世先忧

作者:长缨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76.9万

第一百零四章 宏论

书名:盛世先忧 作者:长缨书生 字数:5343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14

“我笑人间多困惑,皆因枉路自知难”

-

正说着话,萧秀推门进来。他熟练地将斗篷退下,交给仆人后,就快步来到火盆旁,边坐下边说道:“尚兄,事情弄清楚了。”

班心给他递上热茶,我笑着对他说:“弄清楚就好,萧兄先喝杯茶,暖暖再说。”

“可能与你想的有所出入···”萧秀接过茶杯,喝了一口就放到了案几上,遂又说道:“听荥阳郑家的掌令人郑风说,两次的刺客确实是他让掌管修真洞的郑云派出去的。但目的却与我们想的不一样,两次都是奔着石琼去的。第一次碰到尚兄,纯属巧合。”

“我就说嘛,荥阳郑家不可能凭着崔鸿的一句挑唆就派出自家人去冒险的,他们两家的交情还没到那个份上。”邓属也在一旁嘀咕道。

我跟着问道:“那他这样做,意欲何为?”

“其实这不是他的主意,而是饶阳公主让他这么做的。第一次是试探,第二次则派出了‘不尘仙’,为的是抓住石琼交给饶阳公主。至于饶阳公主要抓石琼做什么,他并不知情。他这样做,只是迫于饶阳公主的势力和威胁。不过郑风也不是没有留余地,他让手执仙拂尘的郑云只派了刚入门的不尘仙过去,并叮嘱不必使全力。正因此,石琼才能得以脱身。”萧秀答道。

我皱起眉头,也嘀咕道:“那饶阳公主的目的是······”

“当前尚无法探知其目的,不过应与石琼之父——石雄有关。饶阳公主失去河朔三镇的支持,在军方已没有了撑力。若他真想做第二个武皇,这样是万万不行的。或许,他想以石琼为要挟,逼石雄支持他。虽石雄刚正不阿,可独女有难,石雄恐也难以置之不理。”萧秀猜测道。

我接过话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石雄所镇守的凤翔府,是抵御吐蕃的咽喉要塞。倘若饶阳公主得逞,后果不堪设想。饶阳公主本就与尚恐热不清不楚,倘若石雄屈节,难保饶阳公主不会引狼入室。因此,该事必须制止。石雄常年镇守边关抵御外敌,若没有他在,长安或成一片废墟,何来太平岁月。饶阳公主安享着石雄所守护的太平,却不知感激,犹如堤下之鼠,不知堤之所卫,凿洞而眠,最后必将堤毁身亡。我虽笑其无知,但更恨其无德。让捍卫边塞守护太平的人,被心怀不轨之徒所伤害,是我们这群安享太平之人的无能,更是耻辱!我绝不许这样的事,在我眼前发生。”

“先生想如何做,但请吩咐!我也看不惯饶阳公主这样的做派。”邓属被我的话引燃了,有些怒气地说道。

我对邓属吩咐道:“把石琼藏起来如何?”

“他是藏不住的,脾气倔得很。更何况,现在负伤了,也不好换地方啊。”马新莹立刻反驳道。

此刻萧秀接过话道:“生拉硬拽肯定行不通,但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许可以一试。我们将饶阳公主的意图和手段,都跟他说清楚,我想他就算再倔,也不会不顾石雄的安危。待说服他以后,再将他送去百合园。他与石雄间的家书,由我们送,便可绕开饶阳公主,防止出现不可预测之事。这样吧,明日我过去一趟,好好劝劝他。”

“明日不行!他伤地不轻,需缓一两天。”马新莹对萧秀提醒道。

我听完,便跟着说道:“我想,经过此次,饶阳公主会更小心,萧兄不妨等一两日再去。对了,郑家还会继续相助饶阳公主吗?”

“我已嘱咐他,若饶阳公主再逼他做什么,提前通知我等一声。其它的,他们原先怎么做,今后还怎么做,不必刻意改变。但若遇到要用死力时,需自留一手,以免相互误伤。”萧秀答道,接着扭头问起邓属来:“对了,你那边如何?那人身份确认了吗?”

“嗯,确是三公子。”邓属回道。

萧秀听罢,脸一阴,又问:“他不肯过来?”

“三公子不肯相认,只说我认错人了。”邓属如实答道。

“他或是有别的事吧···”萧秀自言自语道,接着回过身,对我说道:“请尚兄慢怒,待我弄清楚后,定会让他来此领罚。”

我笑道:“呵呵···萧兄言重了!领罚还不至于,只要他没危险就好。至于他要做什么,不告诉我们,自有他的道理。你若能弄清楚更好,若有难处,也不必强求。我信他不会胡来,你们若再见到他,替我问声好,让他务必要照顾好自己。”

“诺!”邓属应道。

“谢尚兄关切,我会告知他的。”萧秀也跟着说,接着又扭头问邓属:“上次那个裴识的妻子和何俅二人,还在十里铺的米行吗?”

“还没寻到曲氏,何俅死活不肯走,所以他们还在米行。”邓属回道。

萧秀皱起眉头说:“他们不宜在长安久留,需想个法子将他们送走。那个曲氏,一直没有露面?”

“没有,我们找了所有曲氏曾去过的地方,都没有他的踪迹。想是见何俅失踪,他察觉不妙,躲起来了。”邓属继续回道。

萧秀有些不满地说道:“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会凭空消失?这都几日了,还没找到?!”

“这也怪不得邓领卫,长安这么大,上百万的人,加上东西市鱼龙混杂,寻一个人谈何容易。大千世界,若想名满天下、路人皆知,颇为不易。但若是褪去华衣、藏于市井,实在太简单了。素日里谁注意过曲氏这么个平凡普通的妇人?他若隐于市井,只怕你将长安翻过来,也未必找得到。”我为邓属开脱道。

马新莹在一旁无意说道:“那就把他引出来呗。蛇躲在洞里,洞有千万,你一个一个试的话,多费劲。不如做个诱饵,引蛇出洞,再抓起来不就简单了?”

“呵呵···新莹说地不错,我们引他出来便是。明日将何俅放回家,我想曲氏若没走远,必会出现。若不出现,何俅也可断了念想,放下执着。”我接过马新莹的话,笑着说道。

“看来也只好这样了。”萧秀摇摇头说道。他依旧皱着眉头,这样做似乎并不合他心意,又或是他在担忧什么,只是他没有直抒胸臆。

正说着话,仆人进来将邓属叫了出去。待邓属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份请帖。邓属边走进来边对我说道:“昨日先生让我们不要拦李磎,今日萧泽就代他递了份请帖过来。”

“所请为何?”马新莹问道。

邓属回道座位上,答道:“邀先生后日去他的书楼一见。”

“去年离开长安时,他说要盖一书楼,卖书为生。而今业已建成,是该去道喜的。他本应是和白崇儒一样的国士,却横遭变故,不得已行商谋生,着实可惜。”我惋惜地感慨道。

马新莹好奇地问:“白崇儒?那个在牢里骂皇帝,还对岁终大祭写诗讽刺的国子监学子?”

“真国士者,人皆意满而言忧,人皆意颓而呼志;不畏强权而求真,不畏众口而独醒;为国利可屈膝,为民生可赴死。”我认真地对马新莹说道。

马新莹又问:“那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国士呢?”

“真国士者,身在陋巷,心怀天下;食不果腹,忧国百载;囚衣枷锁,喜闻年丰;王师捷报,枯骨犹响。”我继续回道。

马新莹皱起眉头,再问道:“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吗?他们难道一点都不为自己想想?再说,真要做到这样,大概也没什么朋友了吧?”

“真国士者,非不忧己,视己微也;非不惧死,死国可也;非不厌独,神交先辈而继其志,身教后世而传其命,不独也!”我跟马新莹解释道。

马新莹一撇嘴,又说道:“真要是这样,那李磎也不算国士啊···他不是都盖书楼行商了么?”

“呵呵···怎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国士呢?若真那样,就不会有‘国士无双’一说了。李磎爱书如痴,他曾说:‘与书相伴,身在城楼神可安,立于闹市心自定,一生可无忧尔’。或许,对他来说,成为国士,不如成为书痴。只是他这样的一介书生,要行商的话,怕是会入不敷出。”我有些担忧地回马新莹道。

萧秀却说:“我看行商也没什么不好的。他若真是爱书之人,从商以后也会成为一个明商,不会有那许多蝇营狗苟,更不会逐利忘义。”

“怎么?商还有明愚之分吗?”我好奇地问萧秀道。

萧秀答道:“商人逐利,这是本性。然而本性之外,当明己修德,目光长远,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明愚之分,亦是长短之别,此为家传之学,非三代不得其要。国士为国舍己,明商为国亦为己,皆可誉也。”

“商之明愚,有何不同?”我再问道。

萧秀端起茶盏,说了一句:“愚商损国害民,明商惜国利民。”

“怎么说?”我追问道。

萧秀喝了口茶后,放下茶盏,看着我回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商之明,知其轻重,不损国害民以利己,不因损小害微而为之,不因利大欲盛而为之。人之不众,地将荒芜。为商之明,知其缓急,先利其民,再强其国,民富则利丰而易取,国强则利固而不绝。”

“那愚商呢?”马新莹接过话问。

萧秀看着他说:“愚商者,上欺君臣,下匡百姓;内行不义,外卖家国;名为私利,实为窃国盗民,皆无耻之行。获无道之利,取不义之财,若迷不知返,则无可救药,终将殃及自身。殊不知民贫国弱,则利少且难获,若遇动乱,财货皆失,亡命天涯。命之不存,财将何用?损国害民,不得人心,何以长久?故此皆愚之所为,短视而失德,害己而失利,不可取也!”

“这些难道是咱府上兴旺千年的秘诀?那为啥我在洛阳的时候,老爷没跟我说过呢?”马新莹睁着大大的眼睛,歪着脑袋又问道。

萧秀笑了笑,对马新莹回道:“小时候,你常随你父母出远门,这些东西都是很简单的,是那会儿祖爷爷教的。再说,就算你在,你可认真听过?那会儿,仗着老祖宗宠你,祖爷爷都管不了你!”

“切···那个老头···打小就看重你,总夸你一个人,我才不爱听他说话呢!他最烦的就是我了···”马新莹说着说着,眼睛竟红了起来。

萧秀见状,便安抚道:“谁让你这么得老祖宗宠呢?那会儿,你可没少欺负他,还在寿宴前,趁他睡着,把他胡子给烧了。”

“嘻嘻···那,不是我···”马新莹听完萧秀的话,突然又笑起来,跟他争辩道。

萧秀不屑地说:“得了吧,全府上下,除了祖爷爷,都知道是你。只不过老祖宗不许别人说出实情,让府里人都替你瞒着。否则,你怕是少不了一顿戒尺。”

“哎呀···好了好了,不说了,我去找三娘去。”马新莹红着眼睛,或许是不想再继续回忆往事,起身出门去了。

我看着马新莹的背影,问萧秀:“看得出,新莹姑娘和祖爷爷的感情很深······”

“是啊···祖爷爷仙逝时,新莹跟他父母去了西域。等他再回府的时候,在祖爷爷的灵位前,哭了一整晚,第二日眼睛都肿了。虽然祖爷爷生前常逗他玩,但其实对他最喜爱,也最疼惜,从来都不曾罚过他。就算新莹课业没完成,祖爷爷也不会与他计较。”萧秀也扭头看着门口,接过话说道。

我淡淡一笑,其实心中多么羡慕这样的岁月。儿时我最羡慕的,就是这样无拘无束的日子,以为长大了就会得到,却不想如今比儿时更加羡慕。想想自己的儿时,除了夫子的谆谆教诲,母亲的深恩厚望,就剩下山中先生严厉的面容和无数的戒尺。想到这里,不忍继续,便岔开话题,问萧秀道:“萧兄,方才新莹说府上兴旺千年,想来对行商定是颇有心得。我对商道知之不多,不知商之于国者,何如?”

“嗯······商之于国,百利百害。宽商则物丰,重商则贪腐盛行,贵商则道义不存。严商则物匮,轻商则文武争驰,贱商则百业凋零。故待商以宽而不贵,轻而不贱,则国可取其利而避其害。商之于国也,可用而不可纵,可信而不可倚,取利而不听其言,避害而不绝其行。”萧秀想了想,对我答道。

我不太明白,便再问道:“因何如此?”

“商多重利而忘义者,自古以来,卖国欺民之事多出于商,贪腐失德之事多由于商,逐利弃义之事多起于商。商固能兴国,亦能废国,兴废之间,需明察善用方能不误国、不伤民。”萧秀严肃而认真地回道。

我听罢,感慨道:“书生多空谈,以致误国;商贾重实践,故而兴邦。每逢危难之际,国士振臂高呼,商贾捐粮献物,唯书生百无一用。”

“也不可这样说。实践固然重要,然不通其理、不思其害,只知莽撞而行,看似劳苦功高,实则劳民伤财,误国甚深。历史皆书生所记,故书生知千年之事,通古今之变,忧后世之危,其所见之远,非商贾所能及。况书生多明理知义,修德守节,精忠报国,舍己为民,其品行之正,非商贾所可为。再有传历代事迹,弘志士壮举,教稚子习礼,其传承之功,亦非商贾所有心。至于国士,多孤傲者,难以行此之事,非不能为,乃不屑为之。譬如传承,有开创之心,费力于传承,实在浪费其心力,得不偿失。然传承之事,当真不重要吗?”萧秀劝解了我很多,最后反问我道。

我答道:“开创和传承同等重要,古来多少人杰和思想,不是输在创造,而是输在传承。”

“华夏与蛮夷之别,亦在于此。蛮夷之强,多昙花一现;华夏之盛,却一脉相承。”萧秀跟着说道。他接过班心递给他的茶,喝了口后,继续说道:“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更容易垒起高楼,从而看得更远。即便在人杰凋零的时代,有先辈留下的遗业,传承好了亦是功绩。待人杰再现,只要前人的基础还在,就能在此之上创造伟业,从而不必自建基础,费力而无功。”

“是啊···想汉时,若无文景理国以德,传高祖遗志,武帝何以远逐匈奴,威扬瀚海?故传承亦非小事,若荒诞无知,妄自尊大,无创世之力,毁先辈之业,断华夏之脉,则祖先哀之,子孙恨之,志士悲之,时人耻之。”我也喝了口茶后,接过话说道。

萧秀放下手中的茶盏,又说:“到那时,脉既已断,气将何续?华夏必将再入荒蛮,而文明又待何人可兴?岂不悲哉?故而书生不必妄自菲薄,自叹‘百无一用’。知其命,行其事,后世可追先迹,时人不灭德礼,则国可延续,华夏不亡。此书生之功,可无愧于先贤,不欠于子孙。纵天地茫茫,生无丰功,死可无憾矣!”

“生无丰功,死可无憾······”萧秀的话在我思绪中回响良久,我一遍遍去读,去想,试图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理解。寒风瑟瑟,透过窗户,吹得“呜呜”作响。我扭头看向窗户,只见到挡在窗前的屏风,还有屏风上画着的梅、竹、松。看得出神,想得凌乱,自顾自地嘀咕道:

去日园中竹叶绿,窗前更立劲松孤。

何时冷月携香入,轻嗅深惜溢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