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大明
作者:黄如一 | 分类:历史 | 字数:23.5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3 天裂之祸——土木堡之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了钱就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太监虽然是不完整的人,但也有这样的需求。王振已富甲天下,现在他就想干一番事业出来,名垂青史。搞政治的想名垂青史,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开疆拓域,王振就非常希望能创出一番盖世武功,让人忘记他其实是个生理残缺的阉人。而且武将这个系统不比文官,没有被严格的科举制度所控,王振可以安插不少亲信进入军队,逐渐在军中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班子,并保持向云南、缅甸一代的土著部落用兵,锻炼军事能力。
当然,打云南、缅甸主要目的是练兵,真正的对手还得是蒙古草原上的瓦剌。大元帝国早已雄风不再,蒙古诸部裂解成零散的部落,星罗棋布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绝大多数部落尊奉以瓦剌和鞑靼为核心的两个部落联盟。瓦剌和鞑靼常年耗战,自相损耗。但恰在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瓦剌彻底击败鞑靼,再次一统草原诸部,成为明王朝北方的严患。瓦剌名义上的可汗是成吉思汗后裔岱总汗脱脱不花,但实力最强的实际上是太师、敬顺王绰罗斯·也先。也先气识弘大,又恰逢蒙古走出低谷后的一个鼎盛时期,志向极其高远,有意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
蒙古诸部名义上是向明帝国称臣的下属,也先也获得了明廷册封的敬顺王爵位,但实际上是独立部落。为了笼络这些部落,明廷开出了非常优异的朝贡贸易条件,让他们有钱赚,就少打点劫。当然,这种优惠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予取予求,朝廷一直有赏赐的额度。但自从王振掌权以来,接受了不少瓦剌贵族的贿赂,进行走私贸易,中饱私囊。其实他的做法和欧阳伦如出一辙,但欧阳伦刚刚冒头就被太祖果断镇压,现在王振却没有人来制约。有了利益纠葛,王振和瓦剌贵族的关系更加微妙,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中大开方便之门,慷国家之慨,让瓦剌多得一些利益。从太宗朝起便有明文规定,每次朝贡的贡使不能超过50人,这是为了控制朝廷赏赐给贡使的金额。但王振专权后这项规定便逐渐废弛,使团越来越大,到最后竟然达到了2000人以上的规模!而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竟然派出了一个2500人的使团,并且谎称有3598人,要求朝廷赏赐。然而结果却令蒙古人无比意外,王公公突然变得铁面无私,不但仔细核查了使团人数,只按实际人头发放赏赐,还单方面将瓦剌贡品的价格削减了80%!
当时瓦剌实力已然不弱,早已生了反叛之心,也先在边境上与明军和朝鲜、哈密(今新疆东部)、兀良哈(内蒙古赤峰一带)等附属国多次交火,双边关系正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王振偏偏在此刻发难,其实恰是他内心贪功挑战,故意激化矛盾。果然,瓦剌方面勃然大怒,分三路大规模南侵,东路攻辽东(今辽宁),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也先亲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战场横跨千里。这也是自元亡明兴以来,蒙古首次向中原王朝发起大规模进攻。
也先挟一统蒙古之威,攻势凌厉,几路都初战告捷,尤其是亲自率兵的中路迅速攻破长城防线,将宣府、大同重重围困,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宣大是北京的西面屏障,如果失守,瓦剌军可配合北面和辽东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异常重要。王振趁机向明英宗提出应该御驾亲征,正面击退也先。明英宗是何等相信他的发小,不与朝臣商议便做出亲征决定,并且两天后就要出发。
满朝文武无不为明英宗这种草率行为感到震惊,尤其是兵部非常反对,指出瓦剌突然大规模袭击,明军措置非常窘迫,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组织起一场御驾亲征。但朝臣的反对又正中王振的下怀,时空仿佛穿越到四百年前的宋廷,契丹大举入侵,朝臣纷纷请宋真宗(赵恒)南迁国都避战,唯独大英雄寇准挺身而出,怒斥群臣,喝令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见到黄龙旗亲临一线,士气大振,阵毙辽军主帅萧挞凛,逼迫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签下《澶渊之盟》,寇准成为最大的英雄,受万世景仰。现在,历史正在重演!宋真宗(明英宗)、萧挞凛(也先)、萧太后(脱脱不花)、劝阻宋真宗亲征的群臣(劝阻明英宗亲征的群臣)都登场了!寇准呢?力促皇帝亲征的大英雄寇准呢?除了我王振还能是谁!
王振心潮澎湃,学着寇准的口气怒斥了反对亲征的群臣,明英宗也听得壮志凌云,更加坚定地要求立即出征。群臣无奈,只好同意,胡乱把京城附近的部队拼凑起来,约有十五万左右,号称五十万,全部交给明英宗和王振,前去救援大同,但后勤组织完全来不及措置,武器、粮草其实根本就没有带够。但这些都阻不住王振那颗勇敢的心,大家匆匆就上路了,随驾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百余名勋贵、朝臣。
然而,由于后勤措置太烂,明军还没走到大同,粮草就不够了,又遇到大风雨,士卒、马匹的尸体铺满道路。很多官员力谏应立即回师。王振的英雄梦遭到粗暴的打断,非常恼怒,以皇帝的名义罚邝埜、王佐在草地里跪一整天。见尚书大人尚遭如此体罚,全军再无贰言,继续前进。北京到大同之间有两层长城,明军从北京出内长城居庸关,沿外长城南侧经怀来(今河北省怀来县)、宣府、天镇、阳和(均在大同东北)进抵大同。也先得知明英宗大肆亲征,于是定下佯败诱敌之计,尚未与明军接战便解围北撤。王振大喜:“我早就说只要陛下亲征,也先立即就会被吓跑!”更加高兴地催促进军,准备追击立功。这时更多的人力谏不可贪功冒进,刚遭罚跪的邝埜再次进谏请即还师,连王振的亲信太监彭德清也力劝他就此回京。但王振立功心切,哪肯就此罢休,带明英宗在大同驻下,派兵紧追也先。结果第二天王振的亲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来报,说前往追击的部队中伏大败,也先确实是在诱敌。
王振终于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又连忙让明英宗回京。但这种做法让人非常费解,大同是一座坚固的大型城堡,前后都有长城,附近有多个重镇可以救援,坐拥十余万大军坚守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莫名其妙放弃这个大城堡不守,却要拖着十几万临时拼凑起来的大军在迅捷的蒙古铁骑注视下往回走,这可以近似地看做自杀。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王振突然提出改变回师路线,要走蔚州(今河北蔚县)入关。战前本来制定了御驾从北京出居庸关,经怀来、宣府等重镇抵达大同,然后原路返回的作战计划。但王振到了大同后,想起家乡蔚州就在大同东南150公里。古人衣锦还乡的意识很强,王振当权后还没在家乡父老面前好好威风过,这次邀天子率数十万大军,车驾隆隆,声威浩荡,岂能不在父老乡亲面前显露显露?于是王振要求改走蔚州,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以西40公里的紫荆岭)入内长城。结果明军走了一段,王振突然又想起大军路过,会踩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下令折向东北,取道宣府。此战的形势如图1所示。
图1 土木堡之战形势图
通过图1可见,本来明军原定路线是沿外长城内侧行军,若遇敌军突袭,外长城各镇都便于救援,紧急时御驾也可暂时避入长城某关坚守。但现在明军先向东南走了一段,又折往东北方向,这个位置孤悬在内外长城之间,两边救援都略远,如果被轻捷的蒙古轻骑突袭,御驾非常危险。众臣皆力劝既已至此,不如就取道蔚州,赶紧入紫荆关算了。但王振不听,坚决下令折向宣府。明军本来心就不齐,现在朝令夕改,往来迂回,不由得怨声载道,军纪涣散,用了十天才退到宣府。也先探知连忙集结重兵猛追,准备冲击皇帝御驾,很快就有近十万骑破口入关,狂追御驾。王振派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会同大同总兵石亨在阳和口拒战,结果一触即溃,宋瑛、朱冕阵亡,石亨单骑逃回。
这时蒙军后续部队还在不断破口而入,要全力捕捉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战果!也先追至宣府,先分兵压制住宣府总兵杨洪,使其不能出城援战,再继续紧追御驾。明军断后的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部被也先追及全歼,明军大骇。王振又派成国公朱勇率五万兵前往拒战,其余部队抓紧撤离。也先集十余万铁骑将朱勇部全灭,很快又追了上来。此时明军刚撤到土木堡,距怀来县城还有二十余里,人困马乏。众臣多认为应该再加把油入据怀来县城,但王振发现有一千多辆辎重车被甩在了后面,如果不等的话这些辎重很容易被蒙古人缴获,这其中有他不少私财,所以舍不得,于是下令全军就在土木堡附近宿营,以待辎重。邝埜上疏要求就算大军滞留,也应该先让御驾入关。王振置之不理,邝埜心急如焚,单身闯入御帐,跪求英宗快走。王振大怒,痛骂邝埜是腐儒,令军士将其打出帐外。
就是这一天的滞留,让也先的大军追了上来,王振急令全军入据土木堡。然而土木堡只是一个高地小堡垒,只能作为战时的火力制高点,哪里容得下这么多大军,尤其缺乏水源,不可能长期据守。也先见这么多明军入据此地,大喜,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将土木堡团团围困,准备渴死明军。明军本来就军心不齐,往来折腾了十几天,现在嗓子冒烟喝不到水,一个个骂不绝口。也先围了两天,估计明军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到了极限,突然表示愿意和谈,实则又是诱敌,还故意退兵将土木堡南面的一条小河亮了出来。明军各部见状,不顾军纪,纷纷抢往河边饮水。也先伏兵四起,肆意砍杀这些乱哄哄喝水的人。数十万明军大祸临头,纷纷溃逃。最终,包括大学士曹鼐、张益,尚书王佐、邝埜,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在内的百余名勋贵、朝臣死于乱军之中,皇帝被俘虏。而我们的主角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敲死。此战,堪称整个大明王朝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大败,包括后来亡国之战都没有哪一次败得这么惨的。而土木堡之变引发的深刻政治影响,恐怕当时还没有谁能预料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