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冲冠一怒为红颜

作者:碧血汗青 | 分类:历史 | 字数:17.4万

一,阮、马公案及明季东林党人之失(五)

书名:冲冠一怒为红颜 作者:碧血汗青 字数:5655 更新时间:2025-01-22 01:40:38

此起公案,顾诚先生认为纯属一群风流公子哥之间争风吃醋所致:

阮大铖政治上失意,借寓南京编演新戏,交结朋友,声歌自娱,这在当时的留都也是极平常的事。不料,顾杲、吴应箕、陈贞慧这批公子哥儿看得老大不顺眼,心想秦淮歌妓、莺歌燕舞乃我辈专利,阮胡子来凑什么热闹。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他们写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广泛征集签名,对阮大铖鸣鼓而攻之,文中充满了危言耸听的不实之词。阮大铖挂名“钦定逆案”,有口难辩,一败涂地;陈贞慧等人自以为痛打落水狗,功德无量(24)。

这一事件的起因,此案主事人之一的陈贞慧,在其《书事七则》中有一章《防乱公揭本末》记叙颇周,其曰:

崇祯十一年戊寅,吴次尾(吴应箕)有《留都防乱》一揭,公讨阮大铖。大铖以党崔、魏案论城旦,罪暴于天下。其时气魄尚能奔走四方士,南中当事多与游,实上下其手,阴持其恫喝焉。次尾愤其附逆也,而呜驺坐舆,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绻,争寄腹心,良心道丧。一日言于顾子方(顾杲),子方曰:“杲也不惜斧锧,为南都除此大憝。”两人先后过余,言所以。余曰:“铖罪无籍,士大夫与交通者,虽未尽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点破,如赘瘫粪溷,争思决之为快,未必于人心无补。”次尾灯下随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倡。

以此观之,则顾老之言诚为是。

阮大铖“借寓南京编演新戏,交结朋友,声歌自娱”,交往者虽不乏当朝名士,然亦全凭一己才气之佳,方入张岱、文震亨等人之法眼,包括史可法、范景文等人,也均是以诗会友之来往。即便在其所创作的戏曲之中,也毫无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所说的“恫喝”嚣张之意,反是借此连连讨饶不已,陈寅恪谓其“至所著诸剧本中,《燕子笺》、《春灯谜》二曲,尤推佳作。其痛陈错认之意,情辞可悯”,此诚为实情,于此可见其人并无跋扈之迹。

其实陈贞慧说得很清楚,四公子和吴应箕等人看不惯的,不是其他什么,乃是因阮大胡子区区一个带罪被废了多年的安徽乡下佬,跑到南京不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地在家呆着,却四处交游,其所作词曲畅行于各种通宵达旦之歌茵舞席上,还竟然非此不欢;而“流传演唱,与东嘉、中朗、汉卿、白、马并行”,又得“识者推重,谓……实得词家正宗嫡派”,阮家戏班更是冠绝当时,号称金陵第一;兼且其门庭若市,“南中当事多与游,……呜驺坐舆,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绻,争寄腹心”,风头之健一时无双。

这叫他们这些常年混迹于秦淮河上的大才子们颜面何存,又怎么咽得下这口气?

所以他们不爽了。

说白了,便是因阮大铖才气太高、人气太旺、风头太健之故。

在陈贞慧等人发动之前,风声已经漏出去了。因为他们是搞的大串联,人多口杂,走漏风声是难免的。

阮大铖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况且他也不是什么强龙,只不过是条搁浅的小水蛇;而要对付他的这群人也不是蛇,乃是人中龙凤贵公子,其中没几个是他能惹得起的。

所以他先去求侯方域,也就是《桃花扇》里的主角侯朝宗,因为他和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有旧,侯方域算是故人之子。

他出钱出人请“画中九友”之一的杨文骢,也就是《桃花扇》中为李香君作画的杨龙友,天天请李香君和侯方域出游,一面撮合侯、李情缘,一面试图请侯方域居中周旋,为自己说几句好话,结果为侯方域所拒(25)。

据陈贞慧之子陈维崧的《冒辟疆寿序》以及吴伟业的记载,当时所谓“高门子弟,才地自许者”,云集南京“刻坛(土单),立名氏”,其中以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为三人,因其“皆贵公子也”。三人凡出游则“必置酒召歌舞。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阮大铖)歌者为冠,所歌词皆出其主人”,这几位贵公子也素知阮大铖歌舞班子之名,于是“漫召之”。于这“漫召”二字,可以想见其时三人态度之倨傲。

阮大铖知道自己“素为诸先生诟厉也。日夜欲自赎,深念固未有路耳,则亟命歌者来,而令其老奴率以来。是日演怀宁所撰《燕子笺》”,即陈寅恪先生说“痛陈错认之意,情辞可悯”之曲。

阮大铖巴巴地命他的戏班子赶来上演这一出,其哀求告饶之意溢于言表,那么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三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陈维崧大约是讳言先人狂态,又知道这是他依附的冒襄之平生得意事,所以说是一定是要说的,不过就说了个没头没尾,只道那晚三人“醉而且骂且善”。这三人称善的,自然是阮胡子戏班的歌舞、词曲之妙,那他们骂的又是什么?

吴伟业记此事比较周全,倒是有说:

(阮大铖)知诸君子唾弃之也,乞好谒以输平生未有间。会三人者,置酒鸡鸣埭下,召其家善讴者,歌主人所制新词,则大喜曰:“此诸君子欲善我也。”既而侦客云何?见诸君箕踞而嬉,听其曲,时亦称善。夜将半,酒酣,辄众中大骂曰:“若珰(魏忠贤)儿媪(客氏)子,乃欲以词家自赎乎?”引满浮白,拊掌狂笑,达旦不少休(26)。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几位公子哥儿高兴,要召人家私家戏班来给自己歌舞助兴,别人来了,也唱了,且满台赔罪之意唱到半夜,听过享受完了,也就罢了。谁知道这几位却不然,而是拊掌狂笑,开始当众大骂对方是“珰儿媪子”,说你以为用这种调调自赎就算了吗?还足足叫骂了一晚上。这等做法不免过于刻薄,实在是辱人太甚、激人太过,无怪乎阮大铖后来耿耿于怀没齿不忘,终于在上台后大肆报复。

而陈贞慧、冒襄、黄宗羲等人指控阮大铖最主要的罪状,是说他陷害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并引魏大中之子魏学濂之说以为言,指其“父兄死于怀宁(阮大铖)”(27)。

据《明史》记载,阮大铖与魏大中争夺吏科都给事中之职,与顾宪成、赵南星、高攀龙、杨涟、魏大中等人产生矛盾,为天启四年春;同年六月,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获罪被削,是冬十一月。

本传云其在天启四年春争得吏科都给事中之职后,上任一月就辞官急归乡里,此后魏大中补入吏部,到杨、左诸人下狱死后,阮大铖才被复召为太常少卿至北京,上任数月旋即又去官。即使按此大略时间计算,阮大铖最迟在天启四年三、四月已离京返回安徽,一直到天启五年杨、左诸人下狱后,他才复归北京。而杨、左等六君子以三月获罪,六月方全部到狱,因此阮大铖到京最早也是天启五年三月后。

然当时杨涟以二十四大罪攻魏忠贤,带动朝野群起响应,至于国子监师生千余人一起声援上疏,魏忠贤的境地甚至一度颇为危险,所以双方一斗就是近半年,期间谁也无必胜之把握,形势极为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身在北京的官吏们都未必看得清形势,要说阮大铖一介辞职回乡的闲人,身在安徽却参与了北京如此重大而又形势不明的朝廷争斗,并选择附应魏忠贤构陷杨、左等东林魁首,以阮大铖之心思机巧,还有当时全靠脚力奔波落后的通信、交通水准,恐怕甚难令人信服。且魏忠贤之必杀杨、左、魏等,实为魏、崔等人之夙愿,盖因杨、左、魏等人攻杀太厉之故,说远在安徽的阮大铖于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至于魏大中父子死于阮大铖之手,不免过于儿戏,此其一。

其二,《明史》之《阉党列传》中,有王绍徽者,于泰昌时“被劾引疾,寻以拾遗罢”,到启天启四年冬十一月魏忠贤逐去左光斗后,才召其代为左佥都御史,之后一路高升,次年六月进左副都御史,十二月拜吏部尚书。传中道:

(王)绍徽在万历朝,素以排击东林为其党所推,故忠贤首用居要地。绍徽仿民间《水浒传》,编东林一百八人为《点将录》,献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为忠贤所喜。

既曰其被“忠贤首用居要地”,又云其献《点将录》之后“益为忠贤所喜”,可见《点将录》当作成于王绍徽代为左佥都御史后,即至少是天启四年十一月之后。

但在王绍徽的《点将录》中,阮大铖却赫然名挂“没遮拦”(28)。

自天启四年六月到十一月,东林、阉党双方的斗争长达五个月之久,王绍徽又甚为魏忠贤引重,左光斗一去便即刻被引入要地,是“阉党”集团的紧密人物之一。如果说魏大中等人在天启四年十一月之被罪及次年被杀,有阮大铖参与的话,则其早已与魏忠贤等人为一党,王绍徽没理由不知道杨、左、魏之被罪,其中有阮大铖的功劳,即使上任之前不知,上任之后也断无理由不知。而《点将录》恰恰是在左、魏等获罪去职,王绍徽上任之后才作成献与魏忠贤的,若果有其事,其中绝不至有阮大铖之名。

又,若谓阮大铖于乡里可操北京朝中事,陷害左、魏诸君子,其消息灵通、传递之速一至于斯,则又何至于在魏忠贤得势开始大肆报复东林君子时,让自己名列《点将录》。

其三,阮大铖在崇祯初归乡闲住之后,组建“中江社”,皖中名士一时响应,可见其阉党名声不显,当无实质性的劣迹曝光,而复社名士钱秉镫也加入其中,后于崇祯五年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劝出。弘光年间,钱秉镫为躲避阮大铖对东林一脉的迫害,逃往吴江避难。钱秉镫是桐城人,先前和阮大铖来往颇多,在杨、左等人被害之后,其记曰:

大铖方里居,虽对客不言,而眉间栩栩有伯仁由我之意,其实非大铖所能为也。大铖与同志相呼应者,冯铨、霍维华、杨维垣等数人耳;而用以通阉者,倪文焕也(29)。

《明史》盖出黄宗羲弟子万斯同之底本,而独采其栩栩有伯仁由我而死之意,曰六君子死后大铖“对客诩诩自矜”,隐钱氏之后“其实非大铖所能为”之解,无非是因阮大铖在崇祯初指责东林与魏氏一样通内乱国,弘光时又对东林、复社中人大加迫害,故特欲以此揣测之语重其罪,后遂为一时众口铄金之词。其实此等指证,盖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耳,实为莫须有之手法。

因此,阮大铖和魏大中争官产生矛盾,之后对东林诸君及魏大中口出怨愤之言,属情理之中,当是不会错的;但是说他参与陷害六君子,害死魏大中云云,则实为子虚乌有之言,故崇祯初他虽因《七年合算》疏为朝野东林群起而攻之,最后也只能以“阴行赞导”这等避实就虚、迹近传言之名定罪。说其为“阉党”分子,无非是他的求官之举或可有迹,终究还是查无实据之名。是以顾诚先生说“阮大铖为人小有才,本非志节之士,这是一回事;他的列名魏忠贤逆案是否恰当又是一回事”,实为持论中正之言。而近代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亦有一节专门论及阮大铖,其论予以为亦颇中肯:

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严嵩)之钤山,王修微(江南名妓,号草衣道人)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至所著诸剧本中,《燕子笺》、《春灯谜》二曲,尤推佳作。其痛陈错认之意,情辞可悯。此固文人文过饰非之伎俩,但东林少年似亦持之太急,杜绝其悔改自新之路,竟以“防乱”为言,遂酿成仇怨报复之举动,国事大局,益不可收拾矣。夫天启乱政,应以朱由校魏忠贤为魁首,集之不过趋势群小中之一人。揆以分别主附,轻重定罪之律,阮氏之罪,当从末减。黄梨洲乃明清之际博雅通儒之巨擘,然囿于传统之教训,不敢作怨怼司马氏之王伟元,而斤斤计较,集矢于圆海,斯殆时代限人之一例欤?

南中《防乱公揭》之出,东林士子之所以要以东林创始人后代顾杲为首,其意义无外是清理门户,其次则是天启死难诸家代表黄宗羲,是为高举国仇家恨之大旗,所谓名正言顺者也。而以次列名者总计一百四十余人,也都是当时的士林名人。此揭出后,发起人之一陈贞慧说:

揭发而南中始鳃鳃知有逆案二字,争嗫嚅出恚语曰:“逆某!逆某!”士大夫之素鲜廉耻者,亦裹足与绝。铖气沮,心愈恨……至己卯,窜身荆溪相君(指周延儒)幕友,酒阑歌遏,襟解缨绝,辄絮语:“贞慧何人,何状?必欲杀某,何怨?”语絮且泣。……铖归潜迹南门之牛首山,不敢入城;向之裘马驰突,庐儿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气尽矣(30)!

陈贞慧的这段言辞间,自觉功德无量的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而吴应箕的《防乱公揭》更是起首就说此举乃是“为捐躯捋虎,为国投豺”舍身忘家的大事。当然,陈贞慧也不会忘记仔细描绘一番阮大铖这个“庐儿崽子”之后的狼狈状,将其狠狠奚落了一番。东林——复社一脉对阮大铖此种赶尽杀绝之举,确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最终杜绝了其人悔改自新之路,至于他在弘光朝得意后,开始对东林——复社一脉进行了大肆报复。

话说回来,就在南中的这些自谓国家栋梁的东林系士子们奋勇“捐躯捋虎,为国投豺”,不顾身家性命,全力以赴忙着把唱戏写文的阮大铖赶出秦淮河为国为民除大害时,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嗣昌实施了他精心筹划的“十面张网”战略,大明朝两位出色将帅洪承畴和卢象升,统率着大军,和东林系士子们高喊的一样,在西北方面“捐躯捋虎,为国投豺”。

只不过两者之间所面对的对手及凶险差异之大,却实有如天堂地狱。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三、四月间,洪承畴大军和李自成大军在岷州一带展开血战,明军猛将总兵官曹变蛟率部转战千里,二十七昼夜身不解甲,犹如东林子弟之于阮大铖一般,穷追猛打李自成;而孙传庭、左光先所部则先后击破了大天王、混天王等起义军。

九月,东北建州女真出兵中原。皇太极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帅,兵分两路,率领八旗军破关南下,直逼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

十月左右,西北剿寇的洪承畴诸军取得阶段性胜利,李自成仅以身免,只余十八骑脱走山林。

十月十九日,清军围高阳,在家颐养天年的七十六岁老臣孙承宗孙阁老,与子孙合计十七人,于此役中力战先后战死或自杀殉国,满门无一降者。

十二月十一日,授兵部尚书衔总督天下援兵的大帅卢象升,率五千人与四万清军血战一日夜,身中四箭三刀阵亡。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初二,清军陷济南,明宗室德王被俘。大学士刘宇亮督孙传庭等军救援,辽东名将祖大寿率关宁铁骑自青州入卫。

三月十一日,清军撤出长城。

大明王朝的军事重心,从此自西北防寇转向东北防虏,西北的精兵强将陆续被抽调去了东北方面,参与了后来的松锦大战,这最后给李自成等人的东山再起制造了绝佳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么说,李自成日后之能倾覆大明,全因皇太极于此年无意中救了他一把。

崇祯十一年,无论是对崇祯的大明王朝还是李自成,以及关外的皇太极,都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几乎可以说,这一年是大明王朝兴亡的一个转折点。

而南中士子们却正和阮大铖争雄于秦淮河上的梨园勾栏之间,以将阮大铖赶出南京这一壮举来为国出力。

黄宗羲云明季士人“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於所谓道学者”,岂非此时南中士人之写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