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契昏君,败光国运成天帝
作者:疯子木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7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0490章 朝廷困死之局
本以为朝廷的轨道生意,那就是铁杆的庄稼,绝对是躺着就能赚钱的买卖。
谁承想,朝廷明明盈利当中,居然自己主动的降价了!
皇帝的一道旨意,直接就让轨道社七成的利润烟消云散了。
今年的轨道社分红,一定很少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股交所当中,轨道社股票的大跌。
不少人都开始纷纷抛售。
新年之后的股交所,可以说是相当的惨烈了。
几乎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
相对于这些有轨道社股票的人,那些个没有抢到股票的人则是在拍手称快。
虽然大家伙心里都明白,整体算下来的话,轨道车的票价还是要比走路便宜,但一下子掏出来那么多的钱坐车,他们还是觉得肉疼。
就比如说,很多进京赶考的举人,他们就不舍得花钱坐车,现在还在赶路当中呢。
这下子,轨道车的票价直接降下来了,也是大大的方便了百姓们的出行需要。
但这也引起了一些新的矛盾。
月底的时候,中部诸州府的知府和县令发现,自己治下出现了很严重的民众流失情况。
要知道,在大契朝廷当中,人口数量可是一名官员绩效的重要考核点。
哪个地区的人口增长了,那就相当于劳动力增长了,朝廷是要褒奖的。
但若是哪个地区的人口减少了,那就相当于少了人去干活,朝廷不仅仅会下文斥责,更是会减少官员的俸禄。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口少了那就相当于赋税少了!
这样的话,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都会出现。
到时候年终评定的时候,一定会被判为下等的!
而人口的增长并不是只有生娃这一条路,更多的则是迁徙!
现如今中部这一带的问题就在于,随着江南和岷岭地区的工商业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百姓向着这边靠拢了。
特别是花河府这样的地方,工坊林立就特别需要劳工。
而劳工的薪水,那可是要比在老家种地一年,赚的多得多。
原本只是有一些闹了饥荒的地区,流民才会来到花河府。
但他们拿到了薪水之后,回到老家过年的时候,看到那些穷到吃不上饭的同乡,一个个就觉得自己命好。
而那些穷困的同乡,看到突然富裕的同乡,自然就会有人询问了。
就这样,年一过后,更多的人便随着他们一同去了花河府务工。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那些土地贫瘠,而且交通还是极为不便的地区。
待到官府来清点人口的时候,这才发现已经流失了很多人口了。
这些地方的官吏立刻上报给知县和知府大人,而当地的父母官也是直接上奏朝廷,请求朝廷禁止人口流动。
要知道,这地方上的考核,那可是关系到了官员升迁的大事。
这些偏远地区的知县,本来也都是正牌的进士出身,来到这里为官本就有一肚子的怨气。
可如今自己治下的人口,都朝着南方发达的地区跑了,这可让他们的日子更加的难过了。
治下人口减少,这就意味着赋税也会减少。
那以后的考核只能是越来越差。
而且朝廷对地方上的基层官员,考核是相当严苛的。
若是一个地方知县在三年内都是考核下等,那就会被朝廷以无能罢黜。
所以,可以说这次的人口流失,可是动了这些地方官的饭碗!
这次群臣上书,可以说是群情激奋了。
对于那些地方的知县来说,他们本来就是举步维艰的状态了,现在在来个雪上加霜,谁受得了啊?
而那些南方的地区,富裕点的县郡根本什么都不用做,每年轻轻松松就拿到上等的考评。
大家都是同样的进士出身,只不过是在吏部分官的时候不同而已,凭什么差距这么大?
虽说现在吏部采用了抓阄选官的方式,但这也是加剧了中部对南部的仇视。
这次的集体上书,就是对这种情况不满的宣泄。
如此大规模的上书,大契从建朝一来还是第一次碰见。
所以就连政事堂也不敢自作独断,只能将折子原原本本的送进了皇宫之中。
此时方景正在抱着芈婉儿亲热呢,就看到小太监急急忙忙的将奏折送了过来。
方景很是不爽的走出了后殿。
中部的知县联名上书?
方景翻开折子,直接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名字。
这些知县都怎么了?
方景看完了折子之后,也明白了这些县老爷们为什么如此激愤了。
朝廷考核严苛,地方官本来就比京官难当。
想要出些政绩就更是困难了。
如今这轨道线路和海上航行都很是发达,那些没有船运也靠不上海边的城池,立刻就显现出了落后态势。
而人口的流动便的简单,更是让很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发展。
可就算是朝廷下令,强行禁止了这些人的迁徙,那又有什么用呢?
根本就无济于事啊!
方景皱起了眉,这次真的是犯了众怒了!
【叮!】
【是否召开御前议会?】
当时召开了!
方景整理好了衣装,立刻对小太监说道:“去找六部尚书和丞相,朕要召开议会!”
方景朝着垂拱殿走去。
见到陛下如此急切的背影,皇后宫中的宫女忍不住问道:“娘娘,陛下这次为何会如此着急啊?”
方景在别人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不动如山的姿态,从来都没有过如此着急的时候。
对于朝堂之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就算是边关战乱,陛下从来也没有着急过。
可这次他如此的急切,宫人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芈婉儿并没有责备宫女多嘴,反而是耐着心说道:“这次的事情怕是要动摇国本了,陛下急切也是应当。”
“我大契从建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南北之争。”
“南方富庶,而北方贫瘠。”
“吾记得先帝十年恩科,北方无一士子中举。”
“北方的士子就联合了起来,控诉当时的礼部舞弊。”
“当时先帝爷还派了吾家父去调查。”
“虽然最终的结论是没有舞弊一说,但朝廷还是把当时的主考和监官们全都贬了职。”
“这才平了北方士子的愤怒。”
“现如今问题不只是南北之争了,更是有东西之争。”
“看陛下的神情,估计是比南北之争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