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上册
作者:掉坑王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5.1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念“余”),战国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儒家人物。
最近怎么心慌慌的。
刚才出去才到门口,一坨鸟粪就砸在脑门上。难道是鸡偷多了?还是鸡吃多了?其实我也就一天偷一只而已。反正隔壁养鸡场的鸡多,发现少了,也以为是黄鼠狼叼的。呸呸,我怎么和畜生相提并论!
还是不行,得去问问算命的孟半仙。
孟半仙眼皮一抬:“你额头有黑块,身上有骚臭,大难要临头。”
小偷一惊:“大师真乃神人也,连我刚才被鸟粪砸到都算出来了——哦,不好意思,刚刚没擦干净。”
孟半仙问:“你每天偷的鸡都自己吃?”
小偷说:“对呀,所以最近有点不自在,早上起来总想吼两声。”
孟半仙说:“你先把钱付了。好了,我给你指条明路。沿着这街走到头,再向东拐五十米,有座门口两狮子的大房子,那里有人会帮你。”
小偷说:“多谢大师指点——咦,那不是衙门吗?”
孟半仙说:“是呀。跟你身后的官差聊聊吧。”
(画外音:小偷说:我终于踏实了!)
选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攘鸡》。这个故事是说一个小偷天天偷邻居的鸡,有个人劝他不要这样做,不道德。他就说,那好吧,我就不天天偷了,我改成每个月偷一只,这样总行吧!
这则故事还引出了一首据说是宋代的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是嘲笑孟子的。因为好玩,连写武侠小说的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引用了一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这与孔子相似,也属单亲家庭。
不过孟子好歹还有个母亲,而且据说他母亲很严格,为了让他学好,搬了三次家。从原来的陵墓附近,搬到市场边,再搬到杀猪场隔壁(!),最后搬到学校旁边,这才定居下来。
这和现在的很多家长很像。为了子女能进好的学校,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负债累累也要在学校附近买房子或租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就是让学校周边的包租公包租婆们乐开了花。
年轻时,孟子曾经跟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学习儒学(有点绕)。学有所成之后,他就一直呆在老家教书、收弟子。
直到43岁时,他开始学孔子,也去出游各国,推行自己“仁政无敌”的主张。不过没什么人理他,所以他只到过齐国和宋国,因得不到重用,四年后就回来了。
这里说下先秦的诸侯国。
西周开国国君周武王,在灭商建周后,对一些宗室王族成员和功臣进行分封,赐予他们土地和百姓,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于是就产生了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以国君被封的爵位的高低,分为五个等级,就是五等诸侯。当时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即五等爵。而封国的面积,则按爵位的高低而大小不同。
在周武王时,共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之后在周武王儿子周成王时,又大封了一次,使诸侯国达到了近百个。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齐、鲁、宋、卫、晋、楚等。
不过还有些国家,却是后世才被封的。如郑国是西周末期被封的,秦国更是东周初才建立的,而魏、赵、韩则是战国时才出现的。
这近百个诸侯国,在西周至春秋时,倒安逸平定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从春秋起,它们就不再安生了,很多弱小的国家慢慢被侵占吞噬,亡的亡,灭的灭,到战国时,就只剩战国七雄及其它不多的一些中、小国家了。
周朝这种分封诸侯的制度,在后代如汉、晋等朝代时,也被沿袭过,不过其分封的诸侯国的规模和势力,都大大弱化了。
另外,周朝的分封制,不仅是“封建”一词的由来,还产生了中国很多姓氏。后来的不少姓氏,都是以当时所封国的国名来命名的。
在回家后的第二年,不甘心,孟子又带领弟子第二次出游。这次他先到滕国,和农家的许行的弟子进行了一场“农儒论”的大争辩,好像辩赢了。然后他去了魏国。
当时魏国正被秦国打得鼻青脸肿的。时任国君的魏惠王向孟子请教反抗办法,孟子跟他大谈仁义道德,把魏惠王呛得直翻白眼,之后就不搭理他了。
当然,不是说仁政不好,而是不适合当时彼此攻打、战争频繁的年代。老子让人打得半死,你还跟我说要对人仁慈,要和为贵,面带微笑;我咬人的心都有了。
没办法,两年后孟子只好又去了齐国。据说在临走时,他把新任的、不尊重他的、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破口大骂了一番,这才离开。
到了齐国,这次他倒被齐宣王封为上大夫,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不过齐宣王只是把他当做自己爱慕贤士的招牌挂着,并没打算重用他。几年后,孟子失望地离开了齐国,之后又去了宋国和鲁国,但一样没被人重视。
大约62岁时,他回到了老家,开始编写《孟子》,直至终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其政治上倡导实行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经济上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的理论,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人性上则主张“性善论”,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等思想,发展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等。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虽然这个理念最早是杂家的尸子提出的,但是孟子将它发扬并完善。不管后来帝王怎么咬牙切齿,怎么虚假标榜,但其思想的光芒是耀眼的。
另外,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原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后来朱熹给乱改的。不过孟子的原意,也是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好吧,当我没说。
孟子还把道德修养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后来的董仲舒又加了一个“信”,称“五常”(是三纲五常的五常,不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五常,也不是我吃不起的五常大米的五常,更不是那黑白无常鬼的无常)。其中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智,信就是诚信。
听起来好像不错,但怎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孟子的思想和孔子一样,治理国家不咋地,但做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可取的。
孟子的名句很多,像“鱼我所欲也”、“男女授受不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摔个跟头都要大喊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等。
其实,孟子的历史地位在唐宋以前并不高,这才出现了上面讽刺他的那首诗。在唐代时,韩愈把他列为孔子思想的唯一继承人,孟子这才开始露脸,但出镜率还不高。直到南宋时,朱熹(又是他)把《孟子》定为“四书五经”之一,孟子才成为一线演员。而到了元朝,他更是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所以后人称他为“儒家亚圣”。这称号一直流传至今。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原11篇,现存7篇。
说说春秋战国的分法。
顾名思义,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是因孔子编著的《春秋》而得名,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从周朝东迁称东周起,到越王勾践败吴称霸为止。
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从春秋之后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国。
要注意的是,它们并不全部属于东周时期,因为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国灭掉了。
其它还有几种分法,是关于战国起始时间的不同。一种是公元前453年,当时魏、韩、赵三家灭掉智氏全面掌控晋国;一种是公元前403年,这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另外还有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68年等的分法。
不过现在一般采用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