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解读《挽文山丞相》

书名: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字数:2392 更新时间:2024-11-25 06:34:03

在这一首《挽文山丞相》的解读的开头,首先鸣谢西藏大学文学院的王教授,当时上元代文学的课,正是他精彩的讲解,让我的大脑中有了这样一篇《挽文山丞相》解读的雏形。

本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目标,作为学生的我,有责任在将这首诗时,讲得比老师更好。

言归正传,正式开讲。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开篇就用典,说文天祥是徒把金戈挽落晖,这个典故比较生僻,出自《淮南子》,《淮南子》记载:“鲁阳公与韩抅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为之,日为之反三舍。”在虞集的心里,文天祥和鲁阳公是一类的人,甚至说,是一样的人也不为过。为什么呢?鲁阳公用金戈挽住落晖,让时光倒流,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秒中过去都不会回来,那么时光又怎么能够倒流呢?而文天祥挽救大宋,不也是如此吗?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又岂是区区一个文天祥就能够改变的,光复大宋,如果有时机,有趋势,那也似乎不是不可以,但是,在现实中,大元王朝正处在上升期,离寿终正寝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光复大宋,那又怎么可能呢?

因而,在首联的第二句话,虞集笔锋一转,写道:“南冠无奈北风吹”,“南冠”,这也是一个典故,而且,明朝末年的抗清义士夏完淳在他的诗《别云间》中这样写道:“三年羁旅客,几日又南冠。”南冠,就是做了囚徒的意思。因为楚国的人在战争中被晋国人俘虏,却依旧戴着南方的帽子而得名,后来,渐渐引申为“做囚徒”。而北风吹,也有其深刻寓意,这象征性的表明了蒙古势力的强大,由此观之,诗人虞集写这些,还是挺隐晦的,如果不是知人论世,又如果,你不去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你就绝对读不懂这首诗。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这样的两句诗,颔联包含着两个典故。第一个,是张良为韩国报仇,刺杀秦始皇。第二个,是诸葛亮早早去世,没有看到蜀汉的灭亡。而这,也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意思,那么,深层次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张良张子房(张良字子房),说一说他的家世背景,他家已经连续五代人,都是韩国的宰相,可是呢?秦灭六国,第一个灭亡的就是韩国,所以他要为自己的祖国韩国报仇。可是,张良最终如何?他刺杀秦始皇失败,被迫背井离乡,走上逃亡之路,后来辅佐汉高祖刘邦,却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他也因此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其他两个是:萧何、韩信),是啊!谁也想象不到,张良本来要为韩国报仇,却报仇失败,最终成了汉朝的开国元勋,这阴差阳错,让人无限感慨。命运啊,有时候就是如此吧。人生中,不可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也不会少,所以文山丞相啊,不是你不够强大,也不是大宋王朝太弱小,而是大元王朝太强大了。这历史,这前进的步伐,谁又能够抗拒呢?诗人虞集按照对仗的法则,工工整整,写“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一表通今古,杜甫在《咏怀古迹·其四》中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最后又说他“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可是,他那么厉害的人,也阻挡不了蜀汉政权被灭亡的历史大势。诗人虞集想通过这两句话,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文山丞相,在那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你凭借你一人之力,是绝对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你只能接受,接受你是一个失败者的现实。

再分析颈联,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鼎湖龙去”这是一个典故,传说黄帝在荆山之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大鼎铸成了,他乘着龙,飞上了天。上天,就是龙驭宾天,后世于是就用“鼎湖龙去”说黄帝死去,此处委婉曲折地在说小皇帝宋端宗和宋末帝的死,而月明华表鹤归迟则是运用了《搜神后记》里的典故,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丁令威本来是辽东人,在灵虚山这个地方学道,后来学成,化成了仙鹤,飞到家乡辽东。飞到家乡的华表柱那里停下,结果有很多少年看着仙鹤觉着很有意思,就弯弓搭箭要射下来,结果,由丁令威变成的仙鹤飞起来了,到了半空中徘徊而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在此,我已经把这两句话的用典讲清楚了。下面,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活着的人能不能乘着龙飞上天?答案是:显然不能。第二个问题:抛开神话和传说不谈,活着的人,能否化为仙鹤?答案也毋庸置疑:显然比能。那么,既然不能,这一联诗又要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就一个意思:文天祥,死了。

那五个字能表达清楚的,为什么要用十四个字,顺带说两个典故?懂得了这个问题,这首诗,你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看尾联。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读尾联,可以让某些读者感觉到负担稍微轻了那么一点点,那是因为,尾联只用了一个典故,其他首联、颔联、颈联,都是两个典故,一句话一个典故,到了尾联,终于只有一个典故了,这个典故就是:新亭对泣。

据《世说新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我把这一段话,来一个比较通俗的翻译:西晋灭亡,东晋南渡,渡江的很多大臣,每到天气好的时候,就相互邀请,来到新亭(劳劳亭),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地方席地而坐并且饮酒,周伯仁(因为他的官职是太守,在晋朝,侯是太守的美称)坐在中间,叹息:“风景还没有变,只是这大好河山变了(意思是北方落入了胡人之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留下了眼泪。只有王丞相(王导)不哭,坚定地说:“我们这些人应当齐心协力,勠力同心,襄助晋王室,克复神州,为什么要像楚囚一样面对面哭泣?”

在下一个章节,我会把这首诗通篇使用典故的原因说明白。与此同时,讲出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