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周隋之际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 分类:历史 | 字数:136.9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2章 相府同僚
冬季的长安昼短夜长,报晓的鼓声已过,外面还是一片漆黑。
尉迟炽繁与崔澈各自提了灯笼出门。
“记得要早些回来。”
尉迟炽繁松开了崔澈的手。
崔澈却无奈道:
“今儿第一天当值,恐怕会有应酬。”
说罢,见尉迟炽繁低头咬着唇,崔澈只得转移话题道:
“我昨夜与玄感说了,让他派人给你送膳,你尽管吃便是,过几日我自会邀他去酒楼吃宴。”
尉迟炽繁闻言,抬起头来,轻声说道:
“我又给你添了麻烦,其实你无需为我请托别人,我可以自己学着生火做饭。”
崔澈却说起了顽笑话:
“只凭记事参军的俸禄,居长安,大不易,可别把我这屋子给烧了。”
其实崔澈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尉迟炽繁出身高贵,哪怕是落了难,被送进皇家寺庙,也是由朝廷恩养,纤纤玉指可从未沾过阳春水,否则也不会这般柔软。
“我哪会这般不小心。”
尉迟炽繁嘟起了嘴。
崔澈正色道:
“时候不早了,快回去吧,我不在家的时候,可不准自己生火,等过段时间,家中的奴仆从关东来了,日子便轻松了。”
尉迟炽繁望着崔澈远去的背影,心道:
‘我不喜欢那份热闹。’
但她也知道,专属于他们二人的时光,终究有个休止符。
崔澈提着灯笼,去往丞相府衙,沿途他都在思量幕府的同僚们。
相府幕僚之中,有三人地位最高,即相府长史郑译、主薄刘昉、以及司马高颎。
崔澈思来想去,便也觉得没有刻意巴结三人的必要。
高颎是崔澈的老前辈了,十七岁时曾受齐王宇文宪征辟,任为记事参军,作为穿越者,崔澈当然知道高颎的才干,以及杨坚对他的器重。
但自己注定与他尿不到一个壶里。
杨坚因王谊驱逐司马消难之功,嫁女于其子王奉孝,而高颎也凭借平定尉迟迥之乱,得以进其女为杨勇之妾。
杨勇作为嫡长子,至少在世人看来,位置稳固得很,如今正坐镇洛阳,被拜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领北齐之地。
高颎与杨勇为翁婿,立场不问自明,而崔澈也甩不掉杨广之友的身份,再怎么去舔高颎,真等杨广对储位发起冲击,也会被疏远,何苦去做无用功,再惹杨广生疑。
故而无需刻意交好,但也不能同他结仇。
至于长史郑译、主薄刘昉,别说是献殷勤,更得保持距离。
二人矫诏使得杨坚能够掌权,立下大功不假,但刘昉那句:
‘公若不为,我自为之。’
终究是落下了猜疑。
至于郑译,矫诏之后划分利益,郑译与刘昉本打算以杨坚为大冢宰,即后世的吏部尚书,郑译自摄大司马,又求小冢宰,欲掌宫中纠禁之事,同样引得杨坚猜忌。
二人想得倒是好,欲与杨坚共分权力,哪知杨坚才不稀罕所谓大冢宰,听从李德林的建议,直接坐上了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
至于郑译、刘昉则被安排在相府,任职长史与司马,高颎立功后,刘昉再由司马改为主薄。
二人求官的希望落空后,便开始摆烂,不只是杨坚苦寻监军人选时推脱不前,更在杨坚发愁于尉迟迥叛乱的时候,终日宴饮欢歌,荒于政事。
怠政也就罢了,郑译、刘昉贪赃求货,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排了队给他们送钱,二人也是来者不拒。
按理说,杨坚对二人其实不薄,他当然不可能与二人共享权力。
但除了相府之职外,杨坚还以定策之功,拜刘昉为下大将军,封黄国公,拜郑译为柱国、内史上大夫事,又迁上柱国,赏赐的玉帛不计其数,甚至宣称可恕郑译十次死罪。
只是这样的赏赐依旧没有挽回二人的摆烂行为,也让杨坚暗暗疏远了郑译、刘昉。
崔澈打定主意,离这二人远一些,若非他俩相召,否则绝不主动亲近。
毕竟不与人交好,并不代表就要与人结仇。
至于其他同僚,倒是可以相交。
丞相府本是天元皇帝的居所,称正阳宫。
宇文赟驾崩后,小皇帝入居天台,正阳宫则空出来给杨坚做了丞相府。
崔澈上值的地方便在宫城。
来到宫城外的开阔广场,已经有许多相府僚佐在等候开门。
崔澈站在人群中,并不显得矮。
虽然只有十一岁,但自从回到中原以来,常以牛肉、牛乳为食,澈哥儿身高长得很快,只是一张脸终究还是稚气未脱。
崔澈的到来,立即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众人都好奇这名被丞相赞为奇才的少年郎,仅以一篇策文,便免了谋逆大罪,甚至还得丞相看重,征辟入府。
还有传闻,据说丞相为了施恩,以尉迟迥曾向其许诺婚姻为由,将尉迟炽繁赠给了他。
这般多的事情,众人又怎会忽视了他。
当然,哪怕是心底嫉妒,也得承认这少年郎的才干,当得起这份恩宠。
小小年纪就能为尉迟迥将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可不是死读书就能够办到的。
崔澈注意到了同僚们的目光,热情与众人打着招呼,相互认识。
郑译、刘昉自然不在人群之中,别指望摆烂的哥俩能起这么早,但高颎却在含笑审视着他。
不巴结,不等于就要拒人千里之外,与人交恶。
就连对待郑译、刘昉,崔澈都不会有这种态度。
崔澈走到高颎身前,与他躬身见礼,论年纪,高颎长他快三十岁,论官职,高颎为相府司马,拜柱国,这份礼,崔澈无论如何都得行。
高颎与崔澈笑道:
“还是郧国公(韦孝宽)慧眼识人,老夫便在邺城看走了眼,未曾识得少年才俊。”
崔澈才不信高颎被蒙在鼓里,但他也不会直白指出高颎是在装糊涂:
“高公谬赞,澈愧不敢当,能有今日之幸,不过是为求活命,故而殚精竭虑以成文,侥幸得陛下与丞相看重。若是真论才学,与高公,还多有请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