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公主,可我叫陈世美
作者:朕不帅 | 分类:历史 | 字数:17.4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0章 包拯的小报告
依旧是拱垂殿中,赵祯这几日不怎么开心,先是知谏院事于成仁让他立太子,
立个屁的太子,他儿子都没有,把江山给一个外人,虽然是亲戚,但能比得上自己亲儿子?
他又不是不能生,只是养不活,搞得他都怀疑自己了,是自己做了什么得罪了上苍吗?要这样对他。
接着,御史台的御史大夫李元良又来凑热闹,说黄河决堤是因为朝中有祸国殃民的人,要陛下亲政,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这祸国殃民的人自然是刘娥了。
也是,现在的赵祯都23岁了,当皇帝九年了,也不短了,好多皇帝就两三年就嗝屁了,有的甚至只当了几个月,几天的皇帝。
可现在大宋不是他说了算,明面上他地位很高,大宋皇帝,百官还给他上了尊号,什么圣文睿武明幸德皇帝,在皇帝面前加一大串名字,表示他牛逼,厉害。
说到尊号,不得不提一下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了,估计老多人不知道。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简单了说就是子孙后代祭拜时候的称呼。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是一个总结,大家都这么叫。
尊号,君主、后妃在世时的称呼,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表示大家对他的尊敬,也偶尔也死后追加的。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尊号一般不怎么重要,用得比较少,起于大秦,秦始皇尊号泰皇,后面直接称皇,
大唐开始盛行,比如武则天尊号圣神皇帝,李显尊号应天神龙皇帝,宋代更是离谱,加一大串,后面越加越多,大明和大清有的皇帝尊号二十多字,简直可怕,估计没有多少人了解,
毕竟皇帝,大家拍马屁,皇帝两个字不够,加了一大串,表示你厉害,死了就没多少人在意所谓尊号了,重要的是年号,庙号,谥号。
比如刘秀,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帝,一般称刘秀为汉光武帝,年号主要是建武。
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简称文皇帝,庙号太宗,年号贞观,一般称李世民为唐太宗,又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朱元璋,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简称高皇帝,庙号太祖,年号洪武,一般成朱元璋为明太祖。
乾隆皇帝,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反正后期,皇帝谥号越来越长,大概是从大宋遗传的,大宋皇帝就这么不要脸。
这些暂且不提,至少赵祯还是要点脸的,干得也不错,算是大宋最牛的几个皇帝了,只是此时的他心里不好受。
自己厉不厉害他心里明白,现在的他基本和吉祥物差不多,小事还能做主,大事全是他妈刘娥说了算。
他也想大权在握,想亲政,可他妈死死抓着不放,他可是知道他妈刘娥的手段的,
连他爹都甘拜下风,
他们可是夫妻,他爹都干不过,他做儿子的这么斗得过,要知道古代孝道就是天,父母永远是对的,错也只能是子女。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太后监国的情况,刘娥没废了自己当皇帝赵祯就谢天谢地了。
要知道,在他老爹宋真宗晚年的时候,他妈刘娥就大权在握了。
看着朝政大权逐渐把持在刘娥手中的时候,
宋真宗忽然有了危机感,为了防止自己老婆成为下一个武则天,他准备废掉刘娥。
于是,宋真宗召宰相寇准秘密商议要废除刘娥的皇后之位,让年幼的赵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处理政事,毕竟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大限将至。
寇准与宋真宗密议好之后,就准备起草废后诏书,但人家刘娥提前得到风声。
于是召集其党羽丁谓和曹利用等人向宋真宗施压,
大家都知道,宋朝皇帝一般欺软怕硬的,所以宋真宗果断怂了,就像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一样怂了,而且怂得更快一些。
要知道,李治当年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除武则天。
当武则天前来质问李治时,李治这怂货反而让上官仪背锅,说废后全都是上官仪的主意,于是武则天诛杀了上官仪全家。
这宋真宗也是一样,朕能有什么错?都是臣子的错,朕永远是对的,朕得找一个背锅的。
于是,他第一时间,及其麻溜和顺利的把锅扣到了宰相寇准头上。
还好,大宋不能杀士大夫,刘娥也不像武则天那么狠辣。
她只是将寇准一再贬官,最终把寇准贬到雷州半岛,之后刘娥让丁谓代替寇准成为宰相,她大权在握。
随后,她又凭借出色的政治素养先后击败了赵元俨、丁谓等政坛老手,成为了北宋当之无愧的女帝,离成为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罢了。
“这个李元良,哪里有祸国殃民的人,还天降其罪,故而应改之,朕看他才像是。”
赵祯也是嘴上骂一骂,又不能干什么。
这就得说一说御史台和知谏院的来历了。
在监察方面,宋朝沿用汉唐制度,
其监察机构叫“御史台”,御史台的长官称为“御史大夫”,
专门负责纠察官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亵渎执法等问题,有时候也会纠察宫廷事务。
他们专门喷人的,打嘴炮那种,还特别厉害。
后来,刘娥觉得御史台太肆无忌惮了,主要是天天没事喷她,她又不能杀人,御史台喷人是常有的事,怎么能杀人呢?历朝历代很少杀言官的。
所以,为了给这些家伙找个对手,她又另设了一个监察机构,名“知谏院”。
几乎跟御史台言官一样,在知谏院工作的官员同属谏官,工作也是纠察朝廷内外大小事情,目的是制约御史台,也是为了吸引火力,让他们对喷,自己就没啥事了,可以置身事外了。
这两个机构工作性质差不多,因而被人戏称为“台谏合流”,
成立的开始,就是为了相互掐架,所以在北宋一朝常常互掐——反正大家都是谏官,嘴皮子一样溜,谁怕谁呢?
而且有赵匡胤“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官员”的祖训,有宋一朝,谏官的表现都极为突出,一有风吹草动就群情奋起,简直是谏不死人不罢休,不断对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人员进行劝谏。
这就变成了知谏院主喷皇帝和各级官员,顺便喷御史台,而御史台主喷刘娥和各级官员,还有知谏院。
所以有知谏院要赵祯立太子,御史台喷刘娥祸国殃民,当然,他写得委婉一些,毕竟当着儿子面喷他母亲,大概是不好的,儿子脸上也不好看。
此时的赵祯并不知道自己不是刘娥的亲生儿子, 他知道自己身世也是刘娥死后才知道的。
他把御史台的奏折扔到一边,拿起包拯的奏折看了起来。
“好,好想法,朕说怎么开封粮价一天一个样,都涨了十倍了,他包拯不管,朕都要管了,想不到有这些门道,这粮食过两天估计要降了。”
赵祯大笑,极其佩服包拯的想法。
原来,包拯想明白了陈世美的话,主动上涨开封粮价,
米价飞涨让商户们来到了利润,便将大量的粮食都运到了开封贩卖,一时间开封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大米拥有商。
这时包拯又开放粮仓,甚至让百姓免费领取,商户的大米积压太多卖不出去,供大于求粮价自然就下来了。
“这是陈世美的想法,朕这妹夫不愧是状元。还说陈世美捐献了二十一万一千两白银,为了救治灾民,好呀,不愧是朕妹夫。”
赵祯接着看,发现奏折中提到是陈世美的想法,还有他的捐款。
“包拯不愧是包拯,不抢功,坦坦荡荡。”
“咦,刚刚夸陈世美,又弹劾状告他,说滴血之法是陈世美做假了,买通衙役,加入了盐和醋,才使得至亲骨肉之血不相融,要求再验一次,重新审理陈世美罪状。”
赵祯看完,眉头一皱,
“黄德,你去按照包拯说的试一试,是不是加盐和醋,至亲骨肉之血就不相融了,若是陈世美当真如此,朕不轻饶他,这捐款怕是为了保命吧,原来在这里等着朕。”
“是,官家。”宦官得了赵祯命令,下去做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