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作者:东鸭西楼 | 分类:历史 | 字数:241.5万

第323章 我悟了,摊丁入亩

书名: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作者:东鸭西楼 字数:4214 更新时间:2025-01-23 01:40:18

劫富济贫?

刘伯温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先不说他认不认同张异的说他,但张异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是他从未设想过的。

“劫富济贫?”

他忍不住重复一遍,张异点头。

刘伯温若有所思,却还是不太能接受。

张异笑而不语,如果刘伯温能接受,那就怪了。

再怎么聪明的人,也无法跳脱时代的束缚。

“所谓劫富济贫,其实是税收的本质决定的,税收的目的,其实就是调节……

朝廷将税收上来,用于维护这个国家的运转。

国家就如一个机关,它有方方面面需要顾及,可能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运转……

譬如,如果黄河决堤,朝廷就需要去赈灾,安抚百姓。

若不然,就可能激起民变!

前朝为什么无以为继,就是因为前朝这台国家机器,运转不下去了。

但是,它运转不下去的根源是什么?”

“税收!”

“没错,是因为税收不上来了。可是为什么会收不上来呢?

因为作为税收主体的百姓,他们已经没有油水可以刮了,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造反。

这就是历朝历代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但,钱去哪里了?”

张异又问,刘基默然。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回答。

以刘基的智慧,他似乎已经明白张异后百年要说的话,是对他认知的挑战。

“钱都去官僚,乡贤,地主手里了!

每个王朝的溃败,几乎都是从收不上税开始。

这些人不管什么原因吧,他们在国家的税收名单里消失了……

天下就这么大,一个朝廷开朝的时候,假设它能从1000万顷土地中获得税收,到了王朝的默契,可能连三百万都没有!

那七百顷的税收,被各种人给吞没了。

天下百姓却还要守着三百万顷的土地供养朝廷。

先不说百姓能不能供养得上,就算朝廷能靠着这三百万顷土地的税收勉强度日吧?

但这台国家机器还是要运转。

譬如,再来个淮河决堤,朝廷又该赈灾了……

朝廷的钱粮本来就不多,发给百姓之后,他自己日子都困难。

然后他发现,因为水灾的原故,许多人继续兼并土地,朝廷的税源连三百万亩都没有,只剩下一百万亩了……

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不灭亡?”

张异的话,让刘伯温想起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僧道纳税的公案。

所谓天下人皆纳税的理念,正是他和张异论道的话题。

朱元璋不许读书人增加特权,反而将宗室本应该有的名分也给砍了。

刘基似乎已经明白,皇帝的苦心。

“咱们以前的税收方式,本质上是劫贫济富。天下拥有最多财产的那批人,他们却可以心安理得的免税!

就如刘大人想给天下读书人增加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税收的减免吧?”

刘伯温闻言点头。

张异道:

“咱们大明如今还没有开恩科,假设明年开了恩科,这天下的举人少说也增加三百多人,这三百多年就从朝廷的纳税名单上消失了,

若我是一般的百姓,我肯定会求上那些举人老爷,将土地挂在他名下!

那么,他和其中一些人的土地,就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了,科举三年一次……

洪武六年,举人就有六七百了,九年,过千……

如此轮转,经历几个皇帝,刘大人可知道有多少人合法的吞并了朝廷多少土地?

这些人和这些资源,师朝廷的税源。

他们消失了,但税收不会平白消失,只会压在百姓身上。

一千人不够,一万人呢?

读书人可以免税,僧道,宗亲呢……

什么样的天下,经得这种折腾。

所以陛下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并不希望,这些人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

天下无人不可纳税,是陛下心中的第一原则!

可只对富人征税,似乎还不够……”

为什么不够?

刘基抬起头,他知道,似乎又不知道,或者他不想知道。

张异并没有惯着他,自顾说着:

“因为,就算天下人人纳税,大家能享受到的资源不一样,百姓比富户,官僚和宗室更容易承担风险,需要朝廷就救助!

按照正常的税收条件,富人享受了比百姓更多的资源,却付出相对少的代价!

朝廷收上来的税金,也会逐渐覆盖不了统治的成本,逐渐出现问题……

所以,调节贫富差距,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劫富济贫,非朝廷仁慈,而是作为一个国家机器,它不得不行的保命之道……

只是……”

张异朝着刘伯温看一眼:

“人自有立场,天下改朝换代,与士大夫和富户无关,许多地方大族,百年,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朝廷的更迭,并不影响其富贵!

天下不管谁做了皇帝,也不影响士大夫继续为朝廷效力!

所以,朝廷想要保命,但士大夫和富户未必和朝廷一条心!”

刘伯温眉头紧锁,张异的话足够直白,直指僧道纳税的公案。

他和李善长代表的就是士大夫们想向朝廷讨要特权,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君臣,未必能站在同一立场。

皇帝希望王朝延续的愿望,和文官们未必一样。

张异慢悠悠地捧起开水,抿了一口。

所谓劫富济贫这种观念,想让一个故人接受挺难的。

且,劫富济贫这种愿望,哪怕是在后世,在税收的实践中也是一种奢望。

但立下这个原则,还有天下无人不可纳税的原则,其实是立下一种名分。

做不做得到先不说,【公平】的种子种下去,对这天下总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今的天下,是等级森严的,并不存在绝对公平的土壤。

可华夏人心中,有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文化,对公平的追求,一样是刻入基因的存在。

张异并不指望能让着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只要能多一点,再多一点,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刘基这位传奇名臣,能不能接受自己这叛经离道的想法!

刘基最后抬头看了张异一眼,道了句:

“你这小子虽然心眼子多,但终归不忘百姓!

道家人虽不讲普度众生,但你比许多和尚慈悲……”

刘伯温似乎不再纠结这些问题,指着那份手稿问:

“你可以继续说了!”

“小道对具体税收条例一样看不懂,但既然刘大人想要小道说,那小道就继续说吧!”

“知道陛下心中的想法之后,那税收的制定原则其实也可以明白了!

首先小道的第一条建议是,阶梯纳税!

关于地主,除皇帝恩赐减少,免于赋税的土地,其他土地一律征税,这税收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税率,譬如百姓三十税一,有功名者四十税一……

功勋宗亲五十税一……

但这些人的税收,会随着他们的土地增多,逐渐增加,直到和百姓税收齐平!

这税法的制定,既体现了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待,但也避免了他们从天下税源中消失!

天下人皆纳税,却也有区别,此为一。

当天下富户,名下拥有的土地,超过一个数值的时候,增加对富户的税收比例,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富户对土地的兼并!此为其二。

其三,小道觉得可以取消人头税,将人头税纳入田亩之中,摊丁入亩,减少税收的征收成本和百姓的负担!此法,有利于休养生息中的人口增长。

其四、关于工商业的税收,要区别对待。一刀切的税收并不符合工商业的情况,小道建议,按照不同的商品价值,增收不同的税……

譬如小商贩卖点手工品,三十税一可以!

可如果买丝绸的,像小道那样卖玻璃镜的,可以适当增加重税!

陛下重农抑商,不是总怕百姓钦慕商人的利润,不肯绑定在土地上?

朝廷其实可以通过税收的调节,去限制商人,主动权也在朝廷手中!”

张异并不懂治天下,但却不妨碍他将后世的税收原则说给刘伯温听。

刘伯温频频点头,干脆从袖口里掏出硬笔,认真记录。

想让这小老头,是有备而来。

“税收的制定是一方面,税收的执行又是另一方面。

一个拥有暴利催收手段的审计部门,其实也很重要。

但审计是个很需要非常专业的官僚组成的机构,天下能不能凑出这些东西,还未可知……

还有,关于税收的征收成本和自然损耗问题……”

张异说得口干舌燥,终于将该说的说明白了。

刘伯温默默收起笔,对张异满意点头。

他未必会认可张异的所有提议,可跟这小子聊天,他却找到了自己修改这份税法的方向。

尤其是关于商业税这方面,深得刘伯温欢心。

士农工商,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动土地税,会引起官僚和士绅的反弹,但在工商税上动手,却不会惹得大部分人的反对。

虽然江南一带的商人可能会有怨言,可于天下而言,他们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行,多谢了!

本官欠你一个人情!”

刘基站起来,朝着张异行了一个礼,张异赶紧还礼。

他也不废话,问完张异,转身就走。

“如果皇帝能答应部分条件,也算是功德无量……”

张异目送刘伯温离开,自言自语。

他知道自己提出来的许多东西,可能在刘伯温这里筛选之后,压根就不会交上去。

尤其是关于土地税改革的方案,直接就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是最容易引发反对的部分。

但耍嘴皮子,最多是多喝几口水,万一答应了呢?

他很快将这件事抛到一边,回去忙活他自己的事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异播种的早稻。已经开始陆续开花……

接下来,就是繁琐的授粉工作……

许多事情,自己都要手把手地教。

占城稻这种早熟的稻种,是否能给天下带来改变,就看这几个月了。

他是很快将税收的事放到一边,朱元璋却一直盯着。

刘基前脚才离开清心观,走不远,锦衣卫又拦住他的车架。

“怎么,这次又来找老夫什么麻烦?”

刘伯温对锦衣卫可谓是极为厌恶,自然没有几句好话。

拦住刘伯温的人,是毛骧。

他闻言笑道:

“回刘大人,并非本官想拦着刘大人,而是陛下希望刘大人现在就入宫觐见!”

刘基眉头微皱,他也知道自己拖着皇帝太久了。

本来他还想将张异说过的东西拿回去整理,再用十天半个月将新税法整理出来。

可既然皇帝心急,他只能跟着毛骧回宫。

御书房,朱元璋抬起头。

刘伯温就在地上跪着。

“怎么,刘大人,朕不去找你,你是不打算来找朕了?

汪广洋一个懒政,难道你还跟他一样?”

刘基早就习惯了老朱的刻薄,只是脸色平静,将自己做好的税法交给朱元璋:

“陛下,在这个月,臣做了三版手稿,却都不满意,所以耽搁了时日。

今日本想将这份手稿交给陛下,可臣走在路上,却不甘心,所以去了清心观,跟小真人聊聊……”

刘伯温也不隐瞒,直接将与张异的对话复述一遍。

他本想有所隐瞒,但想到锦衣卫,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抄录的那份笔记,递给朱元璋。

“劫富济贫!”

朱元璋看到这四个字,脸色动容。

旋即,他哈哈大笑:“好一个劫富济贫……”

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

可放在老朱这里,这句话是万般对他眼。

以富人之税收,养百姓民心。

百姓感念的是皇帝和朝廷的恩德,这对于朝廷而言,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可对于士大夫和地方乡绅,这就不是什么友好的提议,这件事要执行,压力很大……

朱元璋听多了张异关于王朝亡于土地兼并的说法,张异这四个字,是切切实实帮朝廷限制和解除这个隐患。

关于土地税的改革,老朱看着是千般喜,阶梯式的收税方式,既给了士大夫们足够的【特权】,却也限制了他们的上限。

但这还不是让老朱最惊喜的地方。

因为,他看到了摊丁入亩四个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