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作者:农家一锅出 | 分类:历史 | 字数:641.4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百六十八章 蜀商看重士气腾(第五更)
“你信不过余某人?”余子龙瞪眼,一副要干的样子。
潘管事微笑以对,他才不怕呢,他此刻代表的是蜀地盐商。
“还不请潘管事进来。”余子龙也笑了,招呼手下,放行。
他懂,钱他贪不到了,不如做个好人。
怎么说送钱的也是个正三品的文散官,比自己品级高。
在长安能跟陛下扯上关系,不可轻易招惹。
一群人推着车、扛着袋子进来。
军士给送水喝,不看在对方辛苦的份上,难道还不看在两缗钱的面子上?
潘管事等人确实累了,他累,一路着急赶,还要临时雇佣人手。
干活的不用多说,干活还有不累的?
大家找地方坐着喝水,余子龙陪在潘管事身边打听李易的事情。
他和长安有书信往来,对方提到了花露水李东主。
据说很有钱,跟平康坊的姑娘们关系亲密。
对,信中重点说李易和平康坊的事情,尤其是南曲。
这让余子龙心生向往之,漂亮的女子不一定能进南曲,但能进南曲的基本上都漂亮。
“潘管事,你见过很多南曲的姑娘?馨研大家怎么样了?”
余子龙不问钱的事情了,他打听重要的事情。
“没见过,倒是往来书信中说,她们总会去李家庄子。”潘管事给出个答案。
蜀地盐商不能断了与长安的往来,有铺子在,有人手。
“那你说李易能吃得消吗?”余子龙一点都尉的样子都没有,说话的时候还挤眼睛。
潘管事跟着贼兮兮地笑了:“听说馨研大家们一过去,李东主晚上叫喊的声音都能传到长安东城墙上。”
“那不是好几里么?”余子龙露出惊恐的神色。
“对呀,李东主拿喇叭唱歌,哎呀,那么多歌呀,可好听了。”潘管事说。
“那等事情还能用喇叭唱出来?”余子龙继续震惊。
“可不是么。”潘管事跟着闲扯,不然干什么啊,现在要是睡,一会儿起不来,不如就聊吧。
当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各家各户炊烟升起。
平日里两顿饭,家中的男人要出征了,得给吃好好的,不然没力气倒下,就不是多吃一口饭的问题了。
“去,找兄弟们集合。”余子龙一直在聊,他睡不着,看时候差不多了,大喊。
一户户的以为要打仗了,先跑出来看情况,若宣布出征,就赶紧回家穿戴,同时背上粮食。
此次大唐召集七个折冲府的兵力,共计三万人。
有远有近,说明一个问题,很多折冲府无兵可用。
大唐连年争战,需要后勤,就是粮食,种地的不能少。
需要战士,折冲府就去拼。
有时一个折冲府拼差不多了,就撤了,换个地方重新弄一个折冲府。
西南蛮的、大食的、吐蕃的、突厥的、契丹的,还打过倭国和暹罗。
大唐不能集兵于一地去打,敌人就不在乎,那些个周围的势力都发现这个情况了。
南蛮也要上来咬一口。
士兵们知道了要打谁,对西南蛮,他们并不是太过在乎,都死人,但能打过。
队伍集合好,余子龙拿来花名册,交给潘管事。
他带几个人站在高台上,他喊一句,旁边几个人跟着喊一句。
“兄弟们,陛下给我们送钱来了,一个人两缗,拿回家,这钱不是抚恤钱,是额外给的钱。”
余子龙非常直接,一句废话都没有。
士兵们的胸脯一下子挺起来,有钱?一个人两缗?陛下给的?
这两缗钱可管大用了,能买许多东西。
潘管事开始按照名字发钱,每个人都是一样多的东西。
拿了东西的站在那里,不准离开,以免有人又冒充别人站出来一次。
泸州的折冲府也开始了,其他地方的队伍还没到,需要等一等。
拿了钱的军士果然士气高昂,他们看到的是陛下想着他们,就算战死,也会有很多钱财。
今天的蜀地益州,许多大商人看到了一种镜子。
比起铜镜来说更轻巧,还不用总是磨,铜镜磨对了,把上面的一层给磨下去,就得重新弄。
现在的铜镜表层有水银,平时要保养,不是谁都能用的,贵着呢。
当然,玻璃镜子更贵,新奇呀。
“杨兄,听闻你这镜子是长安灞水李家庄子所制,还给了你们很多兑换券。”
有消息灵通,同时又有实力的人找上门来,找杨环晋。
“有。”杨环晋不隐瞒,为对方泡了茶:“刘老弟,你是想要镜子还是想要兑换券?”
“兑换券,拿着兑换券,老弟我相信到长安找到李家庄子可以换到镜子。”
被杨环晋称为刘老弟的人叫刘棣,砍木头的,组织起来一大群人,砍伐完木头在河里放排。
就是把大木头捆在一起做成木头排子,顺水运输,人有的需要站在上面撑篙。
一不小心,水流变幻,人就死在河里面了。
能放排的人都不一般,水性要好,还要会看河中的暗流、熟悉木头的惯性和移动规律。
盐有盐帮,排有排帮,义字当头,生死无常。
“刘老弟,我换给你五千缗。”杨环晋沉吟一下,给出数字。
“少,不够。杨兄看在兄弟一场,多多帮衬。”刘棣不干。
“此事你没帮上忙。”杨环晋摇头。
“我知道晚了,没来得及,我以后愿意帮忙。”刘棣表态。
“刘老弟,你要跨行?”杨环晋又问一下,镜子属于奢侈品。
“我只想要几面镜子送人,嘿嘿!”刘棣笑起来,给杨环晋一个你懂的眼色。
“八千缗,不能再多了,但你要给我八千三百缗的东西。”杨环晋让步了。
“我滴好杨兄啊,一万缗,我给你一万零五缗的东西。”刘棣讲价,愿意多付出。
“只此一次,我也不多,我一共就有两万缗,这兑换券携带方便。”
杨环晋看在多出来的钱的面子上答应了,但更多就不行。
刘棣笑着点头。
其他有兑换券的盐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人要换,多给钱。
一个是兑换券方便揣,另一个是镜子大家都想要。
一共就十面镜子,他们没指望能从盐商手里买到,准备去长安的时候跟李易买。
在长安的李易都不知道蜀商们嗅觉那么灵敏,宁愿多花二十分之一的钱,也要拿到兑换券。
别的商人相信盐商不傻,说明兑换券确实值那个价。
拿到兑换券,就轻松多了,不然远了不说,几十里的路,是运铜钱,还是运绢帛?运一次多少钱?
运到地方双方在核对,耽误多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