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女主三国

作者: | 分类:穿越 | 字数:236.7万

第二卷 第307章 粮食生产

书名:女主三国 作者: 字数:4085 更新时间:2025-01-23 01:36:27

不是猎人技术差。而是狐狸太狡猾。就拿现代来说,自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获利了、那个获得了,国家获利没有?可以回答是获利了,没有关系。没有根据的回答,热情可嘉。

八五年以前,是改革开放初期。初期最容易获利,也最容易出乱子。到八五年的时候,我国出现了解放后第一次严重通货膨胀。通过调整之后,领导层认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才是关键。

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伤心的命题大概就是八七年左右被提出来了。第M届N中全会,把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提到议事日程上;第W届X中全会决议,把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上来;第Y届Z中全会提出,三到五年内,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现在是二○一○年,大家已经知道了,国营大中型企业没有搞活。大部分退出了“国营”,小部分类似于烟草等垄断行业的企业还在继续“国营”中。

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就如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提出一番独到的见解。可惜。我们不能在这里征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建议。那是上层的事情,是别人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去关心。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经济问题,真的很复杂。现代中国,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田润属于一种实干型人才。田润不是不想,想得有可能比一般人多得多。但田润不会总是在想。田润给自己划定了时限,最多一个月。接近实限的时候,田润看到完善的方案八字没有一撇。于是,田润就转向了不完善方案的制定。

所有方案都建立在既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天外飞仙。首先是农富。关于农业的国情,不消多说。农业是有着最广泛的基础的。现代定义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这样的定义或许放在现代很合适,但在百废待兴的三国,还不行。三国这儿,还得把农业分为农林牧富鱼。这儿说的农业,仅指小分类下的农业。

小分类下的农业,又叫狭义农业。现代又定义为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田润这儿,仅指粮食作物的种植。田润把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划归富业。

按照减肥的理论,粮食里面,主要就给人类提供了淀粉。人类因为摄入大量的淀粉而肥胖,所以粮食就是万恶之源。,粮食作物,是不应当存在的。他们认为,种粮不如种菜,吃粮也不如吃菜。而淀粉这种东西,在粮食以外的蔬菜及水果等植物里面比比皆是。他们还说,种粮。一年一季,周期长,还占用大量的土地;种菜,周期短,卖出价格还高。他们为现代人勾划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早晨四点钟起床。为什么这么早?因为要吃三十斤菜。不起这么早,是赶不及上班时间的。

在这个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时期,减肥的理论,我们就直接无视了。三国时期,战争直接伤亡,造成了一定的人口减少。还有一次瘟疫,也死了不少人。但三次蝗灾,让庄稼颗粒无收,饿死的人数却高居首位。如果,第一次蝗灾已经过去。由于田润粮食储备充足,并借了粮食给袁术,全国范围看,人口未受影响。

田润还是认为粮食最重要。打仗,打的就是粮食。不打仗,活命也要靠粮食。现在,要发展经济,不从粮食入手。也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经济方面,基础最牢实的,就是粮食生产。

关于粮食生产,田润已经做了一点点事情。早在辛毗全面负责的时候,领地的官吏,就不仅仅是断案的官吏。他们都肩负着提高粮食生产的责任。当时,田润提供的办法是,在当地农民当中自己去寻找;找出种田能手,然后想办法推广。七年过去,成效自然是斐然的,但去不是均匀的。河北平原这边的粮食单产,明显要高于晋中平原。

提高粮食产量,是最初级的事情,也是做过了的事情。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按现代眼光看,主要有品种和田间管理两个方面。田润领地实际施行的方法是田间管理。由于品种上没有改良,产量提高了,但并不是很高。粮食亩产,由185年的400斤,提高到了600余斤。

现代有杂交水稻,有双季、三季稻,粮食亩产上千斤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读者也许会有感受,三季稻基本不能吃,双季稻也不是单季稻好吃。粮食产量越高,地力越差。过分地掠夺地力,土地就会盐咸化。

因而,千万不要以为600余斤的单产低了。2000年云南省的粮食单产。还在500斤以下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万颗子”就算是收到了。上税交租留种,自己再吃一部分,还有盈余。有了盈余,又该怎么办?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吃盐、吃菜、吃肉、穿衣等问题。这些问题,一部分,由农民自己解决了。自己在房前屋后种菜,自己养猪等等。但始终还是有些问题是不能自行解决的,就比如说吃盐。

也就是说,粮食有了盈余之后,将会有两条出路。一条出路是贮存,以备粮食欠收之时所需;另一条出路是出售,并且以出售换来的铜钱,去购买不能自行生产的盐巴,以及农具等物品。当然,在铜钱这个环节,也会出现储存的现象。那是另一回事,以后再说。

粮食生产,有丰收就会有欠收。丰与欠,是比较出来的。一般农民,不知道还会有两次大面积的蝗灾,但他们凭着代代相传的经验。自然地就会贮存。田润是知道还有蝗灾的,只不过时间、地域都不甚具体;加上田润还要打仗,因而田润也会贮存。

粮食有盈余,贮存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这是很正常的。看上去,似乎农民的生活好转了。事实上,也的确好转了。至于可以说,已经超越了“饱”字了。但是,这并不是田润的目标。田润希望农民的生活能够一直好上去。

于是就需要继续前瞻。而继续前瞻,问题就出来了。粮食有盈余。贮存一部分,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售卖的环节。

如果仅仅是一户农民有余粮出售;其他人欠收,口粮都不够,那他出售的余粮很快就会被别人卖走。欠收的、口粮不够的人越多,余粮就越好卖。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不是一户农民有余粮出售,而是户户有余粮出售。大家都把余粮拿来出售,又卖给谁呢?

肯定是不能卖给农民了。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八成以上的人口,就算是排除在外了。那些余粮,就只能卖给非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是一种准确的提法。但如果这样提,分析起来就复杂了。所以,我们用城镇人口,取代非农业人口的提法。

假定上一年,也就是去年,供需平衡。农民出售的余粮总额与城镇人口购买的粮食总额相当。到了今年,粮食增产了,余粮更多了,出售的余粮总额大幅度增长了。而城镇人口购买的粮食会不会增长这么多呢?

很明显,不会。田润领地内,城镇也在发展,人口也在增加。但那个增加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赶不上粮食增产的速度的。没办法,农民太多了。

于是就供大于求了。粮食价格直线下滑。去年一斤粮换一斤盐,今年十斤粮也换不回一斤盐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

这个时候,有一个办法可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那就是把农民的余粮卖到远处去。对于田润来说,远处,也就领地以外。

卖到领地外,而不是送到领地外。卖出去,必然就涉及到换回来。老实说,田润根本就想不出能够换回来什么,再加上领地以外的货币与领地内不同。一时之间,田润并不想与领地外进行和平贸易。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两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就是货币。其实。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读者“幽兰黛尔”提出,田润应该发行纸币。这个建议,跟田润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发行纸币,首先遇到的,便是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关于这种“纸”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的。随后就是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田润这儿,有纸。但数量少,成本高,质地粗糙。没有一点“货币”的样子。

其实遇到的,是印刷术。这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同志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

田润不懂造纸术。对于印刷术,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毕生的活字印刷的。因而,田润就仅仅了解一些活字印刷的原理。那篇课文,着重介绍的原理,在于“活字”而不在于印刷。对于最基本的印刷,田润一无所知。

假如就将手边能够得到的纸当为货币,纸质差,就算是克服了。上面不印点图案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印上自己的头像。若仅仅是这样,通过盖章的方式也是可以办到的。但是,那货币可不是墙上挂着的图画,那是需要在千万人手中流转的。

现代纸币的特性,大家应该很清楚。将纸币丢入水中,上面的图案是不会变化的。经过千万人的搓揉,图案也是不变的。

田润这时只有墨汁和印泥,弄个图案,行;保持图案不变,就不行了。如何强行做成纸币,那样的纸币,在带着汗水的湿手搓揉之后,粗糙的纸上必然会变得一片模糊。到时候,又如何来鉴别纸币的真伪呢?

纸币就算了。田润领地还是使用原来的铜钱。这个时候的铜钱,叫做五铢钱。是灵帝中平三年所铸,叫做四出五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亦称“角钱”。田润并没有想过要自己铸钱。只是在自己的领地范围禁止民间铸钱。

东汉币制承袭秦制。但五铢钱虽称半两,而实际重量则有所不足。四出五铢,说的就是新币就只有四钱。

哪知,献帝初平初年,董卓控制朝政之后,因为朝政吃紧,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熔掉拿来铸钱。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十二个铜人,也被董卓熔了。

董卓大量造币,投入市场,本来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本来就是非常恶劣的事情。但事不止此。董卓发行的新币,根本就没有四出。直接铸成了一钱的小钱。

当时,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董姓代表说,小钱的铸币方案规划缜密,充分体现了董相国的良苦用心。减轻铸币重量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不但方便携带,还能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而当时投了弃权票的司马王允则指出,新币分量太轻,不利于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

据不可靠小道消息说,在小钱铸币方案最初刚刚提出的时候,董卓曾经前瞻性地提出要使用纸币代替五铢钱,但遭到李儒、周毖等亲信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纸币造价成本太高,超出原有的预算。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图案不能固定。当时纸币上面的图案确定采用董卓的头像。他们提出,那头像经过带着汗水的湿手搓揉之后,必须会模糊。不利于维护董卓相国的伟大形象。董卓听到最后这条理由,这才息了发行纸币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