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女主三国

作者: | 分类:穿越 | 字数:236.7万

第二卷 第305章 混乱理论

书名:女主三国 作者: 字数:4068 更新时间:2025-01-23 01:36:27

发展经济,这是田润真正想做的。而且也是自以为能够胜任的。事实上田润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这上面。直到开始做了,田润这才发觉,发展经济太复杂了。自己原来学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派不上用场。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按道理是应该要说一下的。但是,现实中的读者几乎全部都知道经济的重要性了,还说那些做什么呢?所以,这里就权且当作读者已经明白了,休战一年,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了。只说大多数读者不知道或者不明白的部分。

发展经济,主要主体的不同,而差别极大。主体,问的是“谁”要发展经济。于是,主体分为个人、集体和国家。这三种主体都需要发展经济,而经济时常又与政治脱不了关系,最后,现实中就形成了个人经济、集体经济、国家经济、地方政治、国家政治五个方面的混和体。

发展经济的理论,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多得都让人无所适用,不知道其中的那一个理论才是真理。现实中的读者,通常的身份为个人。因此,就从个人经济开始讲起。

别怕。这里是小说,不是教材。因而,绝对不会像教材那样枯燥。所有的说明,目的都是为了解释田润的最终行动,而并不是要向读者灌输什么经济的理念。

田润在现代社会的经历,出现在第一章。这里只说与经济有关的部分。田润在学校成绩一直优良。上的是全国重点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毕业后,拒绝了留校任教的安排,到证券公司做白领。后失业。自谋出路,成为饮食个体户。再后发展为餐饮企业。后转行,办砖瓦厂。并且正在筹建水泥厂。

这样的经历,很明显,在现代社会中,算是个成功者。冠以“女强人”三个人,是很容易的。从理论上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判定田润经济方面的素质很好,她不仅学了经济,而且还实践了经济,并且取得了成功。

好像田润发展经济就应该一帆风顺了,可惜不是。田润一开始就困难重重。这主要是因为,田润所会的,发展经济的主体,是个人,和集体。而田润搞的经济,却是国家经济。

关于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理论,一言以蔽之,全是谬论。很多读者都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那些书。讲的就是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理论。该理论,不是为个人服务的,而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如果全国的每一个百姓,都按照励志书籍所教导的那样行事,最终受益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国家经济。

是不是有点抽象了?那好,举例说明。什么例子呢?什么例子是最与读者相关的呢?还真不好找。因为,网络书籍的读者,通常为在校学生。而在校学生的个人经济,都还没有开始呢。

那就另外举个学习的例子吧。虽然它不是经济领域,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努力学习;学习好,就能考上好大学。”是这样的吧?这就是一种个人学习理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种理论叫做考大学理论吧。通常,人们都认为考大学理论是正确的。也因为它的正确性,而被家长和老师总是挂在嘴边。但是,它真的是正确的吗?

现在,大学已经扩招了。上大学的人多了。以前呢,没有扩招之前呢?很容易想到,在那个时代,上大学的人不会有现代多。两个时代一加对比。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扩招之后,上大学的人多于扩招之前。于是,问题就来了。难道说,扩招之前的学生都不努力学习,以至于他们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总体上,是否能上大学,是否能上好大学,取决于大学和好大学的招生名额而并不是学生。每年总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参加高考。那些大学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自上而下录取。假如总共只录取一百名,那么,第一百零一名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总体上不取决于学生,具体呢?好像具体方面应该取决于学生了。对于某一名学生来说,对于仅仅一个具体的对象来说,努力学习了,成绩好了,好像就能够考上大学、能够考上好大学了。好像是,但还不全是。

有个寓言,说的是两个人在森林里面遇到了熊。其中一人就开始穿跑鞋。另一个人问他,穿跑鞋有什么用,难道还能够跑得过熊?穿鞋那人回答说,我并不是想要跑过熊,我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道理都是一样的。对于具体的学生来说,光成绩好是不够的;你得比你同学的成绩好才行。努力学习,把自己的排名提前,把同学的排名挤下去。最后,自己才能够居于总体上的名额之内,才能够真正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

假如你有一种办法。能够让其它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其实也是可行的。可惜,人力有限。你最多只能下泻药,让同班同学拉肚子,以至于不能参加某一科的高考。但全国的考生太多了,这种馊主意是无法凑效的。

所以,考大学理论在具体上,是一种竞争;在总体上,取决于别人。当自己的成绩提高的时候,实际上就挤下了其他的同学。充实自己,也相当于变相伤害别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狗咬狗起内讧,而最终的决定权却在旁人的手中。旁人决定的时候,依据的,却是与学生无关的,诸职校舍、师资力量、政府许可等其它因素。

如此荒谬的考大学理论,为何又能大行其道呢?这只能简单说了。假设全国所有同学都相信考大学理论,那么,相对老实的同学精力就会放在学习上面;不那么老实的同学精力就会放在同学上面。学生,因为年青,所以冲动;因为无牵挂,所以很勇敢;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把所有同学的精力往学习和同学上进行引导,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治安的好转。都有非凡的意义。因而,考大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荒谬的,但对于国家政权统治,却又是相当有效的。既然有效,就必然会大力宣传推广。

最后结论:考大学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宏观政治理论。

应聘工作的时候,总因为供大于求,被用人单位百般刁难。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流毒还延续到工作之后,被单位的老板动辄以辞退相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励志书籍是怎样说的呢?

关于应聘,励志书籍说,应该找冷门职业。并且在应聘之前,就以算命先生的敏锐,预测到冷门职业并提前学习相应的技术。这样的办法,且不说难以操作;就算是能够操作,都去应聘冷门职业,那种职业必将不再是冷门。应聘难,是全社会的供大于求所决定了的。个人的努力,在宏观大背景下,只能够起到微不足道的小改变,而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工作后被老板以辞退相威胁,励志书籍提供的办法是充实自己,让自己由被以辞退相威胁的对象变成被以高薪挖角的对象。一望可知,此乃老大学理论的翻版。

到集体了,到企业了。对于个人来说,上了一个层次。员工是微观,企业是宏观。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又称为法人。法人,就是企业在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化。企业依然跟个人差不了多少。

开办企业,最重要的是择业。不错,就是择业。“择业”这两个字,跟个人找工作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并不是说,企业就不能使用。企业要“择”的“业”,当然不是“就业”的业,而是“行业”的“业”。

行业与行业之间,利益是不相等的。有经济学家认为,不相等是暂时的,相等是绝对的。学过价值规律的读者,请不要取笑这种理论。说不定这种理论早已经进入了你的骨子里。

当某个行业的利益偏大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那样的经济学家一定会认为,由于商业的趋利性,必将产生社会资源的流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多利行业。直到该行业利益与其它行业持平为止。

但是,流得动嘛?企业只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企业是有固定资产的,企业绝不是想流动就能够流动的。也不是说没有流动,是说那种流动是极为缓慢的。除国家直辖行业之外,暴利行业也是不太可能长期维持暴利的。他们的利益也在慢慢地向其它行业趋近。但是。往往还没有等到利益持平的时候,新的暴利行业又产生了。

“向管理要效益”那种类似于上大学理论的理论,在此就不提了。只要你选择了一个夕阳行业,无论你怎样精于管理,你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的。

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服从于国家。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大河满了,小河才怎么怎么。瞧瞧,真是太乱了。真理与谬误混在一起,让人难以识别。

人贵直、文贵曲。文学作品,总是曲折的好。其它应用文体,有时候也是这样。就比如前面说过的考大学理论,明明是宏观政治理论,但却被当作个人学习理论去贯彻执行了。事间万物,总是这样的复杂,总是不肯直来直去。

也还是有个别原来直来直去的人,曾经说出了直来直去的话。但是,人们愿意听吗?多半是不愿意的。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很多种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另一种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后一种理解意味着“孔子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与不能改变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一种说法,是人的性情。持这种理解的人认为,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不以贫富、贵贱的区别为前提的。于是,这种理解又与前面“不可改变”的理解相联系。但是,孔子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且还主张“有教无类”。这说明,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变的,需要时时加以引导才行。这又与前面“可以改变”的理解相联系。最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总体上成为了一句废话。

另一种说法,是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并因为这种说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种说法,在曾经批孔的历史上占主导地位。

那么,孔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已经知道,“不移”,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相矛盾。由此可以证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的并不是教育。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这个不错,但孔子也是人,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可惜,改变并没有发生。最后,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发现了改变与不改变的规律,这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想改变而未能得到改变的吃亏者,因而说出这番话,并不能说明孔子赞成这种不改变。孔子留下此话,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不要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已经明确了,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的东西,就是等级、地位等世俗的东西,而与人的性情全然无关。孔子发现,上等人,这里说的是世俗的上等人而不是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上等人的后代,能够轻易成为上等人;而下等人的后代却不能。因而,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就是说,身为下等公民,再怎么努力,也是很难成功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无米不成炊,有钱好办事。本小利微,本大利厚。因而“上智”与“下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