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死之迷
作者:三少爷的笔 | 分类:穿越 | 字数:15.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死了都要战
上一章节谈到了蜀国的各位实际掌权者都是依照诸葛亮原先制定的政治路线或者说是发展策略在运行。
数位掌权者,蒋琬;费祎;姜维都是主张联吴抗曹,这也就解释了姜维为什么被任命为大将军后九伐中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对于姜维的这么执着的做法用一个所谓政治路线或者说是发展策略来解释似乎有点勉强。
在下认为还有另外一方面,便是姜维个人的性格特点:忠!
忠义之人,只有忠义之人才可能把国家和利益放在首位,也只有忠义之人才能毫不气馁地去坚持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这与能力无关,而是内心的性格所决定。(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这就好比有的人喜欢阿谀奉承,有的人喜欢吹牛拍马,有的人喜欢脚踏实地去做事一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个拍马屁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的年代你去本本分分的做事,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出头的一天。
这就是说做事要顺势而为。
当然,你可以去鄙视那些不务正业的人,你也可以去坚持你的本性而不计后果。只要愿意承担你做所做的事情所带来的后果,你就是成功的。
在这件事情上,姜维明显的犯了一个错误,在错误的地方,错的时间,屡次发动了错误的战争。虽然姜维是逆势而为,结局悲惨,但至少他的行为是让人赞叹的。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素有忠义美名的人一般都是孝子,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只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时侯,在忠与孝之间做一个常人无法做出判断的选择。
但这不并妨碍忠与孝并存。
因为不可能说一个忠孝之人总是不停地分分秒秒地都做这种不是常人所做的选择。那么,具体到姜维个人的孝道,其实史书上并不多见,也就是三国志并没有像三国演义大书特书。三国演义中来表现姜维的孝道更多是在诸葛亮围困姜维后,姜维不屈服,而诸葛亮则请动了姜维的母亲。而姜维的母亲一露面,基本上诸葛亮就把姜维给搞定了。
这不得不说,姜维来尽孝之人,否则怎么能这么快改变自己原先的看法。
要知道姜维可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也有一些书的段落提到了姜维的孝道。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据三国志描述姜维是粗知学术,待母不至如此。
所以如这种野史基本上是靠不住的。
整个三国的历史如这种忠孝两全的人大有人才。那个让刘备痛哭流涕好久的徐庶就是如此。本来徐庶加盟刘备的阵营,帮刘备屡立奇功,偏偏老母亲被曹操给请走了,这下慌了神的徐庶,立即离开了刘备。而他的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出一谋也夺得了孝子的美名。
像姜维这样的忠孝之人,必定会誓死效忠诸葛亮,效忠蜀国。
而效忠的方法便是坚持诸葛亮未完成的讨伐曹魏政权,匡复汉室。
但这谈何容易.
都知道在诸葛亮时期有个南蛮政权,迫使诸葛亮使出全身解数才得以平定。而蜀国周围如南蛮这样的七七八八的少数民族不在少数,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姜维在蒋琬掌权期间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管理能力。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绵质,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反抗蜀汉统治。姜维率军征讨,恩威并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柿共录尚书事。(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
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姜维在还未当上大将军之前是做了一件与诸葛亮当年平定南蛮一样的事情,彻底让周边的少数民族臣服。不仅可以加强蜀国的力量,让这些势力为蜀所用,还可以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
这些少数民族的臣服,可以看出姜维在蜀国战绩和活跃的身影。姜维的名望大增。
费祎死后,姜维逐步掌握了蜀国的军事大权,而且他实际抱负的时侯到了。
《三国志•后主传》粗略描述了姜维九伐中原的结果,摘录如下:
(延熙)十二年夏四月,大赦。(延熙)十二年夏四月,大赦。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十六年夏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攻南安,不克而还。(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十七年春正月,姜维还成都。大赦。
夏六月,维复众出陇西。冬,狄道(河徲)、临洮三县民,居于绵竹、繁县。
十八年春,姜维还成都。
夏,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经退保狄道城维郤还钟题。
十九年春,进姜维位为大将军,督戎马,与镇西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
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维退军还成都。
二十年,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景跃元年(258),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五年,姜维复率众出候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从《三国志•后主传》中的记载来看,从姜维掌握蜀国军政大权不到十年期间居然八次讨伐中原,这个军事战争的频率甚至远远超过了一心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出兵频率。
加上费祎时代延熙十年姜维率兵平
定“汶山平康夷反”的军事行动,以及他安抚“凉州胡王”,则有十次之多。
那么这样的战争频率足可以表明姜维“心存汉室”的赤诚忠悃。
▪T Tκan ▪C○
但我们说了,做事情如果不管结果是无所谓。但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就必须得顺势而为,怎么个顺势而为呢?
依照蜀国自身的情况,平定周边蛮夷,发展内政,扩充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只有这些内在的实力过硬了,然后等待时机。
就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到的,若天下有变。一定要等到曹魏政权自己变。这样战争取胜的机会才会大增。而且我们从后来三国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曹魏政权随着司马懿为首的家族的叛变,原先稳固的根基已经开始松动。
但姜维却没有等到这一刻。
如果单纯的将姜维的九伐中原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相比,我认为这是不可比的。这两者之间是不可以划上等号的。
诸葛亮发动战争的原因,以前我们谈到过,骚扰魏国的发展,转移内部的矛盾,以最小的损失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但到了姜维这期,这个策略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所谓的骚扰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打的小规模的战争,是不可以划大的代价的,否则那就是决战了。
可我们看姜维每次对曹魏的用兵基本都是举全国兵力。(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这哪还像骚扰战?即然不是骚扰战,那是什么战?就是想一战定乾坤的战斗
。可依蜀国的实力能取胜吗?论军力,蜀国的兵力远远不及曹魏。
而姜维未掌握大军之时,蜀国当时的大将军费祎则是非常反对北伐的。
原因很简单,费祎曾说:我们的能力远不如丞相,丞相在时都不能北伐成功,何况我们?其实费祎的政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当时即便是姜维出兵北伐,费祎也是限制了他的兵力,以致于姜维前几次出兵兵力都非常有限,不过数万而已。
直到费祎死去,姜维掌控大权,这种情况才改变,可这一切又晚了,曹魏已经加强了对蜀国的防备。论人才,要知道曹魏这个政权别的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缺人。
三国后期一等一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是效忠于曹魏政权的。
蜀国这边已经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所以当费祎死后,蜀国这边也就剩下了姜维这么一个靠的住的能人了。
而曹魏势力中,如司马家族,钟氏家族等等都是一代一代的人才,只不过忠诚度有点问题罢了。以姜维一个人的战斗力去对抗这么多的一等一的人才?
有多难?
所以姜维在这个时侯继承诸葛亮的战争传统并不是太可靠。成功也率极低。
可这些事情并不能完全磨灭姜维对蜀国的忠诚与贡献。那么如何看待姜维发动的这些战争,姜维对于蜀国到底是功还是过?请听下回分解!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