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道途
作者:白眼熊 | 分类: | 字数:37.5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七章 真正的图谋
益州,成都
益州太守府内,萧瑗端坐在书房,手里不停地翻动着案几上的文牍,皱着眉头,不时的叹一口气。
益州这地方的水比萧瑗想象中的还要深,诚然,在大汉朝,御史中丞这个位置就是用来干一些麻烦事情的。
自国朝开国以来,巴蜀之地就是在地方上维持着脆弱的平衡,汉夷杂居的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角力造成的官僚冲突,使得这里的问题复杂而多变。
多年来,中央朝廷通过不断地从巴蜀汲取人才,以此来遏制益州的离心趋势,这也大概是‘蜀地出相’此说法的由来。
这一次天子派遣他萧瑗来到益州,旨意上写得是征讨巴蜀之地反复无常的板盾蛮子的叛乱,可是,临行前三公的暗示,天子的嘱托,都是传递一个讯息,趁此时机,剪除巴蜀这种边缘州郡地方豪强的实力。
有王莽时期,公孙述割据巴蜀的先例在前,巴蜀的地形优势,有着割据政权的一切因素,这就很难让中央放心,强杆弱枝,是中央集权的惯用国策。
然而,身为天使,一想到这些麻烦事,萧瑗就揉着自己的眉心,通晓兵事的他,十分清楚,打仗之时还在玩平衡,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然而这才只是朝堂上的压力,地方上的问题更是多如牛毛。
巴蜀之地承平多年,能战的老卒都拉不出一个营。
仔细看看文牍档案,就会知道,这算是益州的一个顽疾了。
前几年,夷人造反,竟然将益州太守雍陟活捉了,朝廷派他的前任御史中丞率领并、凉劲兵征讨,不克。前益州太守李隅献策,联合板盾蛮,以夷制夷,不但各个击破,剿灭了夷人叛乱,而且还救出了雍陟。
在这期间,无论是并、凉劲兵,还是板盾蛮夷兵,都是客军,至于为何不适用益州本地郡兵?因为益州的郡兵系统从上到下已经烂透了。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大汉的一个痼疾呢?
实行募兵制后,职业军队战力不俗,只是耗费大量的朝廷财政投入,所以养兵不多,而且多在边郡,如并、凉、幽等北方边郡。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朝廷无力对内地的州郡兵系统投入,导致了内地郡兵系统糜烂,兵无战心,将无战意,形同虚设。
人还未上任,萧瑗在途中就给各地发布了他的命令,整训士卒,修理兵甲。
益州太守李隅因为失策,而导致了这一次板盾蛮的反叛,离职下狱。
时间紧急,从叛军贼窝里生还的雍陟,则是被火线上任,继任太守之位,辅佐萧瑗平叛。
雍陟,已经成为了整个益州官场的笑料,士人公认的软蛋,是没有节操的典型。听说自己保住了官位,喜出望外,忙不停的为新来的御史中丞上下奔走,时人都笑称他乃是萧瑗门下走狗,他也只是满不在乎的笑笑,用以掩饰住眼神深处的怨恨。
多年的宦海,他手里的关于益州官场、州郡兵重要人物的情报、有关的黑料、证据,汗牛充栋。
而有了本地士卒官员的支持,萧瑗抵达成都的第一天,就将成都校尉以下十五人罢免下狱。
一番辣手整顿后,益州官场上下肃然,从此不敢小觑天使萧瑗。
啪~
一卷竹简被萧瑗扔到地板上,串联竹简的绳子被力道绷断,竹片散落了一地。
“哼~,阆中县令请求兵粮器械支援,若非我翻阅文牍没有错的话,今年,去年,乃至前年,兵粮器械都给阆中足额配给了的,且都是按照战时配给。”萧瑗咬牙道。
“真是一帮蛀虫!”萧瑗眼神冒火,心底尤不解气,一甩袖子气将桌子上剩余的书简扫落在地,顿时一片狼藉。
吱呀~,门被轻轻推开,太守雍陟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弯腰捡起门前的竹简,略微一扫,心底便就明白个中缘由,立即躬身道“中丞息怒,前阆中县尉曹攀就是个草包,再说了,中丞明见万里,已经将此僚下狱问罪,又何必为这种就将死之人烦忧?”
见到雍陟入内,萧瑗敛神,对于雍陟他还是很看重的,虽然其已经在益州官场臭名远扬,品德有缺。可是他治政、实干才能不缺,主管益州多年,少有失策,小民黔首对其评价不低。
这种摆明车马投靠的地方人物,萧瑗自然要显示自己的诚意,这也是他在成都,宿于太守府邸的重要原因。
“伯宁来了啊,请坐。”萧瑗脸色变得飞快,笑着邀请雍陟落座。
“伯宁说得对,刚刚是我气糊涂了,曹攀留下个烂摊子,新上任的县尉若是个办实事的,就一定会上报困难,请求军粮器械的。如今看来,也许是件好事,陈清此子,是个良才。”
待雍陟落座,萧瑗似是从愤怒情绪中缓了过来,开口道。
随后,不待雍陟开口,继续道:“此番请伯宁来此,乃是有事劳烦伯宁走一趟。征讨蛮夷之事,大略已定,只剩繁多细务。只是奈何吾等身居深沟高城之内,做事总是不能尽善。”
随后萧瑗抬起头,直勾勾看向雍陟的眼睛,笑眯眯道“不知伯宁能否,执我命令,巡视各个州郡,督办各州郡粮草器械转运之事?”
雍陟小心脏一颤,巡视州郡这种事情,若只是下去游山玩水自是乐意,可若是督办粮草这种触犯地方豪强利益之事,实在不是个好差使。乡野之间,不乏有敢于率领部曲袭杀朝官的豪强。万一有所差池,一个处置不当,就会落个疾发身亡。
但是,事到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雍陟已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依托到了萧瑗身上,而权力的滋味一旦尝过,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失去的。
“愿为中丞效死!”
无需犹豫,雍陟在刹那间作出决定,低头下拜道。
“呵呵,好好~,有伯宁相助,定能消灭益州叛蛮。”萧瑗大笑,双手扶起下拜的雍陟,摇头慨然道:“唔~你我同殿为臣,无需这些虚礼。”
在萧瑗的搀扶下,雍陟这才直起身子,过程中不经意间抹去额头上的汗水,附和着萧瑗笑起来,只是脸上的笑容,多少带点苦涩。
随后,萧瑗站起身,在狼藉的案几与地板上翻翻找找,终于,从案几上拿出一幅益州地图,招呼雍陟上前,指着上面的几个点,对雍陟介绍着此次征讨的谋划、布置。
雍陟听得连连点头,心底也很吃惊,不善军事的他,第一次听到如此细致的关于军事庙算的谋划,也不由感慨自己在军事上的无知,之前由于他的轻敌冒进,使其陷落贼手,虽终得脱逃,却落了一生的污点。
看着那幅图上的半包围,他有些疑惑,愁眉思索,依然得不出结论。
片刻后他指着汉中方向道:“禀中丞,为何汉中没有派兵?据我所知,板盾蛮在汉中的实力不可小觑啊。”
萧瑗闻言,没有立即回话,负着双手,踱着步子片刻后,悠悠道:“子山,你我皆为士人,此事也不隐瞒于你。”
“吾与弘农杨氏家主,当朝三公杨司徒有旧。临行前,司徒有言,当今天下,灾祸横生,况有奸邪者,道门之徒,奔走于市井,流传于乡野,蛊惑小民,串联豪强,为祸甚大,司徒忧心不已。”
当听到弘农杨氏一词时,雍陟瞳孔一缩,这种高门望族,在士人之间的威望,犹如泰山,拿出来就能压得他这种地方官抬不起头。
“然而,司徒多次上书,天子重臣皆不以为然。故而,这一次的巴蜀板盾蛮叛乱,司徒授意,借此时机,剪除鬼道米贼。其实此次征讨,重点,就在于汉中郡的谋划。”
“哼!自古蛮夷空有一腔血勇,不能成事。可是这五斗米道让賨人有了脑子,有了文字礼仪,这就不能容忍了。板盾蛮,也到了不得不灭的事时候了。”
萧瑗哼声道,从他的语气神情上看,其对于蛮夷,有着士大夫天然的鄙夷。毕竟,在士人的眼里,天子是上位者,士人是同类,豪强是粗鄙武夫,小民是奴隶,而那些蛮夷,则不能算作人了。
雍陟了然,知晓这是涉及了朝廷上层大人物的动作了。
只是他却比萧瑗更清楚,五斗米道的势力比萧瑗想象的要大得多,其已经不局限于汉中郡了。
比如昨日,他就在城里的医馆看到五斗米道的幡旗。
于他而言,五斗米道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存在,别的不说,医术,还是不错的。
只是,他与此时大多数的士人一样,对于道门的行动不以为然,毕竟,一群上不得台面的贱人,能成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