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 分类:都市 | 字数:97.8万

边地疑城第四十

书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字数:13991 更新时间:2024-11-25 23:17:1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弥勒菩萨见到西方世界,有人住胎者。为什么会有‘胎生’?世尊在此为作说明,‘胎’是形容词,不是真的。这一类往生的人,因为对于净土法门的‘事’或‘理’有疑惑。当然疑惑不是很重,很重的疑惑怎能往生。轻微的疑惑,虽往生,也产生障碍,不能到达西方世界见佛闻法,所以比喻为‘胎生’。就实际的状况来说,这些人还是莲华化生,决无胎生的事实。为什么会有障碍?当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些疑惑。如果有这些疑惑,将来往生,还是有障碍。虽然有障碍也不怕,因为障碍是有期限的,不是无限期的。因此,边地疑城往生也非常殊胜,也很了不起。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世尊为弥勒菩萨说明此事。因为‘疑惑心’所致,不能说他不信,否则怎么会念佛。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信、愿、行’,缺少一个,都不能往生。生到边地的人,他们‘信、愿、行’三个条件都比我们殊胜,我们这三个条件恐怕都不如他们。因为‘信’不纯才有疑惑,假如真的不信,他就不会念佛。此处讲“修诸功德”,‘功德’就是信、愿、行。他怎么可能修?“愿生彼国”,可见他有愿力,只是怀疑。佛常讲,念佛法门是‘二力’法门,决不是不信有西方;他真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

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这是第一类往生边地疑城的业因。他们对于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有疑惑。这是那一类人?是知识分子。怀疑是决定免不了的,因为如来果地上究竟智慧谁能清楚?等觉菩萨也没搞清楚。因其善根深厚,对佛完全敬仰没有怀疑。

有一类知识分子,怀疑经典中所讲的佛智慧。譬如,佛家常赞佛有圆满的大智,万德万能。不但一般知识分子听了不相信,甚至佛弟子也以为这是对佛恭敬赞叹的话,不是真的,佛也有所不能。他们说得振振有词,也似乎有道理。这样的人如果念佛往生,就可能会生到边地疑城。他不知道佛的能力是究竟圆满的。即使教下的一些大德,对经典的这些话,也有不能接受的。出家的大法师,古今都有,何况一般人!这是第一类的因业。

“不了佛智”这一句是总说。‘佛智’就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下四句就是‘四智’。

第一、“不思议智”,即是‘成所作智’。佛有大智慧,能成就一切圆满的誓愿,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所不能。‘成所作智’就是无所不能。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没有一样是佛不能的,是佛做不到的。

第二、“不可称智”,就是‘妙观察智’。这种智慧即是无所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完全没有障碍,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三、“大乘广智”,即是唯识里所讲的‘平等性智’。佛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

第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个智慧没有与他相等的。‘伦’是同类。没有与佛同类的,是至高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唯识经论里称为‘大圆镜智’。

这四种智慧,确实有许多知识分子听了疑惑;反而善根深厚的老公公、老婆婆不疑惑。不疑惑的人得力于善根深厚,他们一听说是佛菩萨说的,就完全接受,完全肯定,不起一念疑情。唯独知识分子自以为聪明,才有这些疑惑。这是对佛的智慧德能怀疑,但是他还能相信西方,信有极乐世界,也信经典里所说的,念佛可以往生。他也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一点疑情障碍了他。

这是讲他‘疑惑不信’,但信罪福。什么是罪?在娑婆世界六道轮回是罪。什么是福?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是福。因此,他能“修习善本”,就是本宗所讲的正、助双修。正修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或者《阿弥陀经》教我们的‘一心称念,相续不断’。助修是断恶修善。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前的恶业,一定要知道。若不知道,如何忏悔?必要读经,必要持戒念佛。

印光大师将《感应篇》、《阴骘文》、《了凡四训》传授给我们,教我们把这些书当作戒律,每天看一遍,对照自己身、口、意三业。这样自己的恶业就被检查出来,要认真彻底改过,丝毫不能留情。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古今大德都告诉我们,‘带业往生’不是带现前造的业,是带罪业的种子,不能带现行;现在造作的不行。千万不能把经典和祖师的意思错会,以为带业往生没关系,天天造业,将来还能往生,这个观念就错了。

念佛法门与其他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必须罪业消除,也就是业障要真正断除,才能证果。小乘初果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若是断不了,就证不了初果。然后再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才能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要是不能断得干干净净,就不能成阿罗汉,也不能出三界。这是佛法修行证果最低的限度。

净宗法门不必断惑,烦恼未断,就是‘带业往生’,只需要‘伏烦恼’。烦恼虽没断,但要能伏得住;伏不住不能成功,所以要有能力把烦恼伏住才行。烦恼伏不住,就常常起现行。因此,正、助双修非常重要。正修就是正念。正念著重在‘念佛三昧’,也就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我们念佛很勤奋,为什么没得到‘功夫成片’?毛病出在那里?出在烦恼时时刻刻起现行,扰乱正念,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念佛功夫得力,还是要借重‘持戒’,也就是要‘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念佛,才能达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起码条件,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凡圣同居土’。第一类人在修行功夫上是如法的,所以能往生;但是疑惑没有断除,故生到边地。他们对佛的智慧、德能怀疑。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这是第二类生到边地的业因。这一类人对佛的智慧、德能没有怀疑,崇敬到了极处。怎么也会生到边地?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造的业太重,能往生吗?虽然每天念佛发愿,却常常有此疑惑,对自己怀疑,未能肯定自己。因为念佛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是普通的法门,所以他的疑虑就更深。这些都是好人,因为有惭愧心。

我初学佛时,有一位同事,他的太太很好,已经过世很多年。她生前曾告诉我,佛的大殿,她不敢进。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罪业太重,不敢见佛。’佛又不在,佛的形像在,她都能生惭愧心,不好意思见佛,这是好人、善人。真正明白道理,学佛都能成就,只可惜缘不具足,身体多病,不能念佛、拜佛。当然她对自己没有信心,比经上说的还严重,所以不能往生。

虽然对自己没有信心,还不算太严重,还是可以试试看,能往生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自己业障很重,也不怪佛菩萨,不怨天,不尤人,他也非常用功。因为他修集的善根,使他临终念佛往生;但是他对自己信心不足,所以生到边地疑城。

“积集善根”,则‘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经文是略说,也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五种‘圆满智慧’都具足。他相信成佛后,智慧、德能就会究竟圆满。学佛的目的都想成佛,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所以,诸位修学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清净的信心,不能有丝毫怀疑,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本经里的教诲很多,虽然‘善恶’不是说得很详细,但是纲领都说出来了。

我们看《阿弥陀经》、《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所讲的善恶,没有本经讲得多,也没有这部经讲得具体。应当常常读诵,工作繁忙的人,不能每天将全经读诵一遍的,我劝大家早晨念第六品,晚上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主要的意思是检点自己的修行。佛讲的善恶标准,我们有没有违犯,目的在此。每天检点,每天改过,真正照这教训去改,三年就不得了。认真改,一天改一样,三年之后,你在这个世间,不是大圣人,也是大贤人,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凡是不能往生,都是疏忽自己的过失,没有认真改过,这是不能往生的原因。

“于自善根,不能生信”,认为自己罪业很重,没有资格参与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的法会,过失就在此。所以他“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此乃对于净宗的修学与果德,时信时疑,信心不坚定,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念佛人,持这样态度的人很多,时时处处都会见到。

我们自己要反省,有没有这些疑惑。假如有,怎么办,信心怎么建立?要依靠大乘经论,有疑一定要断疑生信。这部经中都是提纲挈领,只说其当然;其所以然的道理说得不够透彻。因为经文太少,说得不够透彻,你的疑惑就没有办法断除。这是我们过去世的善根、福德还不够。真正善根深厚的人,虽然不明了,也是不怀疑。还有疑惑的念头,皆是过去修的善根、福德不够,要靠教理来辅助。

大乘经典中,特别是《华严》、《法华》、《楞严》、《般若》、《涅槃经》等,要是不多下功夫,善恶因果所以然的道理,就搞不清楚。对自己的信心能增长,能生起,正如经上所说的,如果不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是很难产生清净坚定信心的。

曾经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还有不少人查《大藏经》,查不到‘带业往生’四个字,引起修净土的人很大的震撼。当时周宣德老居士还在世,他就恐慌得不得了,在洛杉矶遇见我说:‘法师,怎么办?我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不能带业往生,一切都完了。’净宗许多念佛人惶惶不安,这都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够,被别人几句话就动摇了信心。末法期间这种现象,大概善导大师早就知道,所以他在《观经》注解里讲了很多。

第一段讲,即使是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一人、多人,或是所有的菩萨异口同声都这么说,‘释迦牟尼佛教你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靠的,没有这事’。善根真正深厚的人听到之后,反而增长信心,绝不动摇。还有一段是十圣菩萨来跟你讲,从初地到等觉这些大菩萨们也来跟你说,‘这个法门不可靠’。你会不会动摇?更进一层,十方化佛,也异口同声来劝告你,‘释迦牟尼佛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不是真的’。你动不动摇?真正善根成熟的人,信心清净的人不动摇。因为心里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佛佛道同’。

释迦牟尼佛这样说,如果真的是诸佛如来,真正是菩萨,一定不违背佛说的。一尊佛说的,就是一切佛说的;一切佛所说的,就是一尊佛说的。如果其他的佛来劝你,这个法门是假的,靠不住;他一定是假佛,是妖魔鬼怪变现的佛,来破坏你的善根,你绝对不能动摇。所以,对这些大经大论,若没有相当基础,实在很难建立清净坚定的信心。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教我们‘听佛的话’,菩萨的话都不要相信。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一定要以佛的话为标准。为什么菩萨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菩萨知见还未圆满,还有见不到的地方。只有如来,一切烦恼、业习、无明都断尽,智慧德能都圆满。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说菩萨道同。菩萨道不同,各人修各人的,修这个法门不一定知道那个法门。《大藏经》里,有许多‘论典’是菩萨造的,所以‘论典’只可作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经’才是绝对的标准。

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标准;《无量寿经》是以第六品四十八愿为绝对标准。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部经是他讲的,那一句、那一段与四十八愿相违背?你找不出来,表示完全相应。这就证明‘佛佛道同’,诸佛见地完全是一样的,那里会说两样话。所以,菩萨的话,我们只能参考,不能完全采信。

祖师大德的话又如何?现在我们所遇的这些大善知识的话可靠吗?他讲的话在经典上找不著依据,我们就可以不相信。学佛一定要有这样的态度,这是良好的态度,真正的善知识不会怪你。这就是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

往昔我在台中求学,曾有一次,李老师讲经,其中有一段,我听了怀疑。老师讲完之后,我去见他,我说:‘老师,你讲的是自己的意思,还是有经典依据。’结果李老师说,他讲的有经典作依据,就把经典查出来给我看。所以有疑,必须断疑生信。说法可以善巧方便,但是一定不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违背佛的意思、佛的宗旨,就是魔说,不是佛说。这是一位讲经说法的人必须具备的态度,字字句句都有经典作依据,这是最稳当不过的。

菩萨所造的‘论’可以参考,论里所说的,与经义相应,我们可以采取,可以弘扬。如果与经典不相应,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宣扬它,也不必批评它。因为我们还到不了他的程度,也许他是有特别的用意,有特殊的对象,所以故意那么说的。不是正说,我们可以不采用。这一部大论,能采用多少就用多少。我们不能理解的,有疑惑的,都舍去,不采用。一切都要以经典为依据。

我们在这部经,或者在《阿弥陀经》、《观经》里仔细观察,佛没有教我们读第二部经,一部就成功。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留意。对什么样的人,佛教他广学多闻?约有两种人:第一种是自己疑惑不信。这种人需要广学多闻以断疑生信,是为了培养信心。已经有坚定清净信心的人,跟他讲经说法、读经,都是浪费时间。佛法重在实行、修行,不重在知解。‘三昧’没有现前,所有知解都是‘邪知邪见’,都不是真智慧。

‘三昧’是什么?禅宗称作‘禅定’,这个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普通禅定里没有三昧,没有智慧。它是‘性定’,从定里开智慧,即净宗的‘一心不乱’。开智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的知见才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正知正见之难。教下说‘大开圆解’;宗门说‘明心见性’;净宗是‘一心不乱’;此时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入佛知见’。在这以前,知见都不对,只可以说是相似的正知正见,与正知正见愈来愈靠近。

由此可知,听经、读经不是修行最重要的一课。这是启信的课程,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发愿。信、愿已经建立,修行要紧!唯有真修,才有把握往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广学多闻。所以,有疑的人需要读经、研教、听经。

第二种是弘法的人,负有弘法的责任。弘法时所摄受的对象无量无边,各种根性都有。一切大乘经论都要明了,否则怎能摄受众生。这些人需要广学多闻。

我们现在发心专修净土,随缘接引大众,怎么接引法?就是劝他念佛。若他不听就算了,不能再研究其他经论来度他,耽误自己许多时间,也会妨碍自己修学的功夫。所以,度化众生的事不要著急,诸佛菩萨度众生的事业是生生世世,不急于一时。

可是,我们自己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急于一时之大事。今天什么事对我们最重要?这事最重要!弘法利生是附带的。如此我们修行才有目标,才能有专一的依据,就容易成就。这样的人在念佛同修当中,只有很小的比例。凡是修学已经有所专据,这种人往生希望很大,只要他不改变,他在这一生中决定往生。怕的是犹豫不决,见异思迁,自失一生成就的机缘。

这一类的人虽然对自己的善根怀疑,可是他还抱著侥幸的心理,认真努力的念佛,“然犹续念不绝”。他肯真念,“结其善愿为本”。他确实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临终佛一样来接引,“续得往生”。所以这两种人,一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怀疑,但是都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还是能往生。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就是因为他们有‘疑’,虽不是大疑,只是心里稍稍有一点疑惑。我们必须了解,一定要警惕,于自、于他,不应该有丝毫的疑惑,才能成功。学佛的人心地要清净,平常处世,对人、对事、对物都应随缘。‘随缘’就是绝不自作主张。于随缘中,断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凡是对整个佛法有利益的,对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善。佛法自始至终是破‘我执’、破‘法执’。有意见就是有执著,有执著就是恶,就有我执、有法执。

一定要学随缘,一定要觉悟,须知人生在世只是过客,此地不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在这里既是作客,何必认真计较,不多时日就走了,要用这样的态度处世。在此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所以,摆在面前的,可以受用,也会觉得非常愉快;千万不可据为己有,否则就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无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正觉悟,这是事实真相。只有把世界看清楚,事实真相看清楚,才晓得佛教我们随缘的态度,真是尽善尽美。

随缘是什么都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跟他们欢喜相处。因为他们有执著,我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他有妄想,我没有妄想。没有,就什么都能随顺;有了,就对立,就有磨擦。那有不能相处的环境,那有不能共处的人事。这些地方要学佛菩萨。他们虽然带著疑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立刻见佛,止于佛国界边;‘七宝城’是比喻,其实还是莲华化生,决不是极乐世界真有边界。极乐世界没有边界,不见佛都是界边。不管在什么地方,甚至在阿弥陀佛讲经的大讲堂外面,或七宝池里,只要见不到阿弥陀佛的地方,都是‘边地’。如果依文解义,看到‘边地’,以为是极乐世界边缘的地区,那就想错了;是我们的分别执著,是自己在打妄想,没有这回事的。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世尊告诉我们真相:不是阿弥陀佛故意不跟他们见面,是他们自己有障碍。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佛与众生感应道交,佛看到众生,众生见佛,说经、听经,都是‘缘’。这个缘是平等的、没有障碍的。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障碍,是众生自作障碍,是往生的人,“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他自己作的,自己心里有结,没能完全解开,甚至此结很微细,自己都不知道。许多的迷惑,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第一是愚痴。第二是心态粗鲁,不够细腻。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的业障,不知道自己的症结在那里。

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自然受身”是化生,依然是莲华化生。前面曾经告诉我们,弥勒菩萨看到的,像夜摩天;释迦如来讲,像忉利天。他们生活快乐的状况就像忉利天、夜摩天一样。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的苦处,不如九品往生的人可以在莲华里自在出入;居住的宫殿可以随意大小,可以在空中飞行,可以停住在莲华里,随心所欲。这就是他有障碍。他的宫殿虽然像忉利天,但他想大一点也不行,想小一点也不行,想飞也飞不起来,这是他的苦处。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他真正的苦处是要在那里住五百年。古大德在注解里提出来的,也可以作参考:‘五百年’是指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指极乐世界的五百年。我们人间感受五百年时间很长,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则是两天半。由此可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疑惑很快就会消除。五百年是极限,很少超过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觉悟,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只要知道错,认错悔改就得自在。认错就是忏除业障。我们凡夫业障为什么忏除不了?是不肯认错,尤其是现在,‘错’总是推给别人,‘功’总是归给自己。现在是这样的社会。

今天下午,南部有位同修来看我,他在一个机构里担任一份相当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也是看到同事中互相推过、争功。他是个学佛的人,想不做了,提前退休,好好念佛,今天来问我好不好。我说:可以,你不能跟别人同流合污,就没有办法在这个团体生存。你想作好人也不行,环境不许可。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你心里还有一念不善,也不能跟他们共住。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心不清净,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阿弥陀佛把你接去,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搞得一塌糊涂,人人不安,你的罪业就造重了,阿弥陀佛还是不来接你好,让你在这个地方,善修心清净。我们的罪障要认真断除,不能少留;功德要积,‘功德’不要到处宣扬,不表功。须知宣扬,功德就都报了。‘罪障’要拔除,到处跟别人说自己的罪业,说自己的过失,人家责备你几句,骂你几声,业障就消除了。

‘善’要藏起来,‘恶’要表扬出去。对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别人的善恶不要理会。这个世界愈是众生有苦难,佛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就愈多。佛菩萨示现在众生里,龙蛇混杂。他要度众生,就必须跟众生一样,即‘同事摄’。你晓得那个作恶的人,是真的恶人,还是佛菩萨应化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因此,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训,平等恭敬。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这一生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胎生’是比喻此人智慧少,读的经也少。若能多读诵大乘经论,也可以帮助人开智慧。智慧开了,信心就坚定。必须读经研教的有两种人,另外一种是负有弘法责任的人,也要广学多闻。“心不开解”,对于佛所说的真实义不能领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欢乐”,他的心里有疑惑、有障碍,生不起法喜。‘欢乐’是指法喜。“是故于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类人称作‘胎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讲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两大类。一是专修净土,就是上、中、下三辈往生者。另外一类,不是专修,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临终时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这就是慈舟大师所判的‘一心三辈’。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完全看他修学的功夫。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为上、中、下三等。本宗里,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成片’。禅宗也分三等,上等的‘照见’,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观照’,这是禅宗的差别功夫。

不管修那个法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专精’,不能夹杂。‘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猎其他宗乘,但是‘行门’决定要专一。自古至今,修学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明末清初许多学《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就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大家都看过,他一生四十年在《金刚经》下功夫,而他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说明,净宗法门非常广大,阿弥陀佛并不限定你非学我这个法门不可,否则就不能往生;而是随便修学那个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皆得往生,他还是来接引你。

因此,我们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应当赞叹,要劝他专修,回向求生净土。他已经用了那么多年工夫,不要更改,改了,他还不习惯。所以,他念观音菩萨,就劝他老实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念地藏菩萨,也要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王菩萨,回向求生净土,只要真正发心,希望往生之后见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都能满愿。我们修学这一宗,诽谤别的宗派,看轻其他法门,即是诽谤三宝。

这一段经文说明,如果有众生对佛的智慧,甚至前面所讲的四种不可思议的智慧,都能诚信;“断除疑惑”,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为我们作增上缘;同时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对念佛往生法门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不怀疑,肯欢喜接受,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

从现在起,努力“作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把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也就是自己修积的功德福报都不要享受,作为往生的资粮,临命终时才能心不颠倒,没有病苦。为什么没有病苦?这是福报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在最后那一刹那享受。一生修积的福报在临终时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报现前,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走的时候自在潇洒,决定往生。有福报的人,若是现在就把福报享尽,临终时无福报,没有办法抗拒病魔,没有办法抵住业障,临命终时如何能免病苦。

我这次到大陆访问,就有很多居士提起,黄念祖老居士往生,没有站著走、没有坐著走,他还是病著走的。大家起了疑惑来问我,连初年极乐寺的修无师都比不上。极乐寺的修无师往生多自在!他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人家走得那么自在。为什么黄老居士还不如这些人?我告诉大家,若讲专修的功德,黄老居士比不上修无师。若讲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无师比不上黄老居士。黄老居士度无量众生,帮助很多人学佛,修无师没做到这点,各偏一面。其中因缘繁多,非我等凡夫能知,但不必疑惑即好。

黄老有没有往生?决定往生,这是我们没有疑惑的。因为他在往生之前两个月,就完全精进念佛;他放下万缘,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也是预知时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信受这个法门,耽误了自己专修的功夫,这是舍己为人,这是菩萨。菩萨肯这么做,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但是牺牲自己,也有底限。这个底限就是决定往生,品位差一点,瑞相差一点没有关系,这是他的牺牲。无论专修净业,或者专修大乘回向往生的,都是莲华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四十八愿里所说的一样,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几乎跟阿弥陀佛一样,与诸上善人完全等同。这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议的事实。

这一段是讲正常往生,就是九品往生。九品都是正常,为什么有品位差别不同?这是念佛功夫不一样;求生的心都是纯真,没有两样。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念到成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有真信、切愿,这是往生的条件。我们从这段经文里才真正体会到,蕅益大师讲的‘真信’,不是我们普通说的泛泛之信,发愿就能往生。‘信’、‘愿’都要以本经所讲的标准。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句话,我们也要细心体会,并没有说念佛号的多少,而是说功夫的浅深。

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万声也枉然。要紧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净,能把妄想、烦恼伏住,这就得力。假如我们念佛伏不住妄想、分别、执著,功夫就不得力。用佛法术语来讲,就是与‘三昧’相应不相应。‘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与一心、与清净心相应不相应,这是功夫。

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的,与禅家‘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很不容易做到;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心去做。若有诚心,没有一个做不到的。怎么作法?要把无始业障真正消除干净,就能达到这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这境界,是一些烦恼在作祟,起了障碍。

功夫浅一点的,‘事一心不乱’,虽然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性,但伏见思烦恼。他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实在讲也了不起。这样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对我们来讲还是相当困难。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浅者。这种功夫,如果我们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若做不到,总是业障在障碍,所以消除业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对修行人来讲,要把自己的业障真正消除,使它不障碍我们的清净心,这样才能成功。

就‘功夫成片’而言,古大德说‘万修万人去’,说明人人能做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于净土的赞叹,也就是这‘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成片里也有三辈,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预知时至,也可以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皆可以,往生的时候可以自己来决定,这就是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喜欢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欢在世界上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样的功夫,是功夫成片里上上品的都可以做到。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鼓励,生起决定信心。

如果讲‘事一心’,必须断见思烦恼。想想我们自己,还真没有这种能力!理一心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佛号功夫得力,能把烦恼伏住。烦恼虽有,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有这种能力,也是相当不容易。如果你说再容易一些,也许就不能往生了。若再把往生标准往下降,那西方世界也就乱了,就不清净了。

佛的标准是有底限的。若没有底限,我们社会、世界就乱了。儒家自古以来所讲的底限就是‘礼’,所谓‘道’、‘德’、‘仁’、‘义’、‘礼’,‘礼’是底限。礼若没有了,天下就大乱,任何圣哲出世也救不了。我们今天弃礼而不顾,所以才造成乱世。西方极乐世界,‘功夫成片’是底限。守住这底限,所以那个世界是清净世界,是极乐世界。我们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达到这一最低标准,才能真正往生。

本经这一段文特别是讲‘信’。三资粮里特别重‘信’。

第一、深信佛的智慧德能究竟圆满。

第二、相信自己有缘遇到这法门,生起欢喜心,即是经中所说,我们过去生中已曾培养深厚的善根,只要这一生能依教奉行,决定往生。怕的是我们违背佛在经典里所说的教训,那就没有话讲了。你若违背,这一生就不能往生;这一生要决定往生的话,就不能违背经中的教诲。我们在过去生中修学这个法门,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为什么没能去得成?痛定思痛,去不成的原因,还是没有真的做到。假如我们真的做到,早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菩萨,怎么可能还在这世间。

过去生生世世之不认真,跟我们今生一样;今生还是不认真,那还是不能往生。一次不能往生,下一次再要遇到这机会,就不知道要隔多少生、多少世,不要梦想来生即能遇到。来生你能得人身吗?能不能有把握再得人身,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佛在经上比喻,我们世间人若失人身,再得人身的数量,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样;不能得人身,像大地土那么多。

再想想,为什么不能得人身?人身要‘五戒’具足,这一生持戒的功德,至少要打上八十分,来生就不失人身。我们想想‘五戒、十善’,我们做到了几成,自己跟自己打个分数,能打几分。许多情况中,不知道自己在犯戒。自己造作罪业,自己不晓得,有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有功德。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杀、盗、、妄、酒’五条,那一条都不好持。‘杀生’,有意无意中伤害多少众生!有意是罪,无意是过。‘偷盗’就更不得了!偷盗义为‘不予取’。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想占人一点便宜,这是盗心。果然占到,就是破戒。起心动念想占国家一点便宜,所犯的罪就更大。国家的税收,我们想办法少缴一点税,逃漏一点税,是得些小便宜,不知这罪过可犯大了。今天什么人愿意守法?做生意的人守法就不能赚钱,守法就要亏本。由此可知,持戒真难。‘盗’不是拿著枪作强盗去抢,这条戒行非常的微细。‘邪’,心里动念就已经犯戒,果报都在地狱。‘妄语’就更难持,有意无意中妄语、两舌。‘两舌’就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不得了!比较容易持的是‘酒戒’。酒的开缘也很多,只要不喝醉、不乱性,都不构成犯罪,因为它是‘遮戒’。遮戒是防范的,它本身没有罪过。但是受了戒,虽然它没有罪,也犯了‘戒’。没有受戒的时候,只要不喝醉,不乱性,没有罪过。酒醉乱性,往往会犯前面四种罪过。我们冷静想一想,自己五戒都守不住,来生人身得不到。这问题严重了!

在此世间,我们好事做得太少,坏事做得太多。我们今天供养三宝,赚十块钱,供养一块钱就不得了。求佛菩萨保佑我赚钱,我来供养你,这是什么心?‘贿赂心’。可见我们的用心,真的像《地藏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真正觉悟的人不多,迷惑颠倒的人太多。迷什么?误认这世间是真的,是常乐我净,起心动念皆是自私自利,为自己著想打算。真正觉悟的人,晓得这世间没有常乐我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看穿了全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于是私心自然不生。我们应该少替自己想,多替众生想,这是福。不想自己,常想众生,常想佛法,纵然不能往生,来生决不失人天福报。可是几个人不为自己想,几个人懂得少积财、多积德才能来生得人天福报。多积财、少积德,甚至于不积德,还要积罪业,来生果报当然在三途。所以说,来生得人身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得不到人身,就入恶道。恶道是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来的,必须罪业受完才能出来。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出来的时候还有余报,也就是造罪业的恶习气还在,虽得人身,他依然造恶。因此,在人间住几十年,又到恶道去了。大家念《地藏经》就看得很清楚,地藏菩萨所讲的,菩萨辛辛苦苦劝他,他一念回心,得到人身,过不了多久,他又返回恶道。所以,一个人善根深厚,有善的习气,大概前生都是人天善道来的;有劣根性、恶习气的,多半是恶道来的。

若从恶道出来,以人间的时间来讲,不知经过了多少千年,多少万年,那个时候,这世间不知道还有没有佛法。纵然有佛法,能不能遇到?像现在这世间,妖魔鬼怪的邪法很多,冒充佛法。你遇到的是真佛法,还是假佛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不能遇到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这样想一想,才知道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是多么希有,太难得了!遇到了,这一生就有机会成就,有机会永脱轮回,有机会超越三界。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握住?只要你能依教奉行,这一生决定成就,不再搞轮回。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醒过来的人不再迷惑的心态。

信了之后,就当发愿念佛,断恶修善,将来往生,“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后面这段经文,是讲一个具足‘信、愿、行’之人的成就。‘自然’也就是自在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住的地方,虽然是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但我们神识的速度非常快,“须臾之顷”,就是刹那之间就到达了。到了西方世界之后,自己的“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跟等觉菩萨们相同,没有两样。“具足成就”,佛在此经说“如诸菩萨”。如果从四十八愿来看,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菩萨跟佛一样,你跟菩萨一样,也就是跟佛一样。这是说明,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这是讲四土九品往生的,都是智慧超胜。智慧超胜就是不怀疑。凡是有疑,即是他业障很重。有业障,他才怀疑。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怀疑。对佛的智慧德能,对自己的善根,都不怀疑,这是智慧超胜。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生在边地疑城,他们所受的那些苦难,此处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们是有期限的,最长不超过五百岁。明袁宏道即是念佛往生在边地(《往生传》有记载),他是带著疑惑往生的,生在边地,但是他觉悟得很快,生到边地没多久,他就觉悟,立刻就出离。这是说明,‘五百岁’是最大的极限,就看生在边地的时候,觉悟迟速,不是一定五百岁。有的人很快即入品,最晚也不会超过五百岁。这么长的期限,一定会醒悟过来,会消除业障。

边地的苦处是“不见三宝”,见不到佛、法、僧,“不知菩萨法式”。因为他没有机缘闻法,所以对于菩萨修学的理论方法与仪式都不知道。在边地只有享福,无法做功德,“不得修习功德”。福报就像夜摩天、忉利天一样,他在里面享福,也不能出去,想修福也没机会。因此,我们遇到修福的机会,要好好的掌握,不能轻易把它放过去。有这机会,要认真努力;没有这机会,那是无可奈何。我们心里随喜,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欢喜赞叹。自己有力量,遇到机缘,一定要好好去做。要晓得这种机缘很难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得到的,不是一生中时时能遇得到的。“无因奉事无量寿佛”。他见不到三宝,当然见不到阿弥陀佛,这是他们的苦处。下面说出原因。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总结归到业障,‘疑惑’。这个疑心就是‘思惑’里五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其他世间的疑惑皆不相干,不碍事;这个疑惑,碍事就大了。‘疑’称为根本烦恼,由此可知,原来有这么大的障碍。这不是对一般事理的疑惑,而是对大乘佛法的疑惑,对净宗的疑惑,障碍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