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医时代
作者:沐仲景 | 分类:都市 | 字数:251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99 伤寒论的历史渊源
郑好走出夜总会,感觉心中十分压抑,这就是个野兽的世界,在这里充斥着恃强凌弱,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他曾经立志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怎么可以与这些人为伍呢?
他们吃喝玩乐,没有理想,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根本就没有做人底线与良知。
郑好打算通过其它渠道为徐晓宇筹钱。他再不想来这里上班了。
回到家,打开柜子,在最底层找到了那本珍藏已久的宋刻版伤寒论。
现在只能是把这本价值连城的书卖掉,这是唯一的办法了,除此想不出其它任何办法。
拿着书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马路中间,书是林大夫世代相传的宝物,今天为了钱竟然要把它卖掉,他内心充满了内疚与自责。
这时身后传来一连串震耳欲聋汽车喇叭声,回头一看,汽车竟然在身后排起了车龙。
郑好连说对不起,慌忙跳到了路边。为首司机骂了句“活得不耐烦了吗?”
郑好宽慰自己:“先卖掉吧,就算先押到人家那里,改日自己有钱再赎回来。”
他寻思遇到识货人,就向对方以实相告。因为暂时困难,迫不得已把书卖掉,改日自己就是沿街讨饭也要把这本书再次赎回来。
煤城虽然是个县级市,可因为是矿区,有钱人多。所以也就有了古玩市场,供有钱的闲人消遣娱乐。
在第一家店,对方仅仅打开瞄了一眼,就说可以给他两元钱。
郑好冷笑:“你把我这书当成什么了,废纸吗,这可是有价值的医书,八百五十年历史呢,当真是瞎眼了。”
第二家店更加直截了当,对方听说是书,看都没有看,直接告诉郑好,他们不要废旧书籍。
郑好心中沮丧,寻思:“这里没有真正的识货人啊,他们有眼不识金镶玉,我这抱着个大元宝,可是这些人却当做是烂纸废品。”
他绕过几家小店,直接进了一家较大门头店,边向里走边想,:“这是最后一家,倘若仍然没有人认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我就没必要在此浪费时间了。”
门店里面坐着两位穿着体面的人。一位是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西服革履,穿着讲究。另一位穿着长袍马褂,约六七十岁,面相和善。
他们坐在古色古香的桌子前,边品茶,边相互传看一件精致玉镯。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看法。
一个说,看品相,这一定是乾隆年间的玉器。另一个夸赞说:“做工考究,枝叶脉络都丝缕毕现,实为稀世之宝。”
吸取经验,郑好进门没有提书,而是问;“这里收文物吗?”
戴眼镜的中年人打眼一看郑好,不熟悉且不像是个玩古玩的人。他冷冷问:“你有文物?”郑好点头。对方说:“那就取出来看看吧!”
郑好取出伤寒论递过去。中年人打开层层包裹,露出了里面的伤寒论。
对方拿起书,随便翻了翻,说:“是一本医书。这么破的书,也就是给你十元钱。”
说完中年人把书很不爱惜的抛给了老年人。
老年人接过书,随便翻了翻。突然就变了脸色,他从兜里掏出老花镜。重新拿起郑好那本书,离远了看,又离近了看,然后轻轻翻开,一张张仔细看。而后闭上眼在书上细细摩挲。
最后他睁开眼,抹下眼镜,上下审视郑好。客气地问郑好:“这位年轻朋友,你这本书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可否告知我?”
郑好说:“朋友给的。”老年人迟疑了一下,再次问:“是吗,是给你的?”郑好说:“是的,无偿送给我的。”
老者说:“既然你是无偿得到的,那么我如果给你两百,你愿意卖我吗?”
中年人阻止说:“刘老,不可,这么一本破书,哪能值那么多钱,我看绝不能超过二十。”
郑好接下来的举动让这位中年人大感意外。郑好说:“我不卖了。”他拿起书,重新包裹好,转身就走。
老人站起身,叫住郑好说:“两千,你看可以吗?”
旁边中年人吓了一跳,惊呼说:“刘老,你怎么了,一位不明来历的年轻人,拿了一本又破又旧的书,你竟然开出这么一个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这破书怎么能值那么多钱啊,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什么样的书不能翻印出来啊?”
没想到接下来郑好的回答更是让中年人大跌眼镜。郑好停下来,转过身,脸上没有欣喜,望着老者平静地说:“大叔,你认为你开的价格合适吗?”
老人反问说:“年轻人,你打算要多少钱?”
郑好说:“虽然现在新华书店有许许多多不同出版社的伤寒论,买一本最豪华装也就是十三四元……”
中年人接口说:“是啊,年轻人,你很明白啊,给你二十已经不少了!”
郑好冷笑,不理会中年人,而是对老年人说:“我这本是宋刻版伤寒论,经历了八百多年风雨,不要说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就是一根破铜烂铁,经历了这么长风雨,也应该价值不菲吧?新华书店那些书有这样的历史吗,你认为刚刚你给的价格合适吗?”
老人脸色变了,说:“原来你知道这本伤寒论的来历与价值。”
中年人插口说:“你们说的伤寒论,是不是指的治疗伤寒这种传染病的书呢,现在西医不是完全可以治疗吗?”
老人说:“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与现代的传染病伤寒无关,当然现在西医的伤寒传染病也可以用伤寒论的指导去治疗。”
中年男人疑惑地问:“那到底什么是伤寒论?”
老年人说:“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中年人问:“张仲景是谁,他为什么写这部书?”
老人说:“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1700多年前,张仲景所处时代发生了大的疫病,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死了三分之二,为了后世抗疫,张仲景在当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无数医家的经验写就了伤寒论。指导后世外感疫病治疗。
这本书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年人说:“伤寒论没有听说过,黄帝内经倒是听说过。”
老者说:“你没有学过中医,当然不知道伤寒论。伤寒论是部相当伟大的医书,他是张仲景天才智慧的结晶。”
中年人笑了笑,颇有些不屑地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那些古医书中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吹吹。拿到国际上,谁还相信呢。”
老人正色道:“古代的不一定就落后,你不要瞧不起伤寒论,学中医的不学好伤寒论,就不能称其为是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医,因为书里面的处方至今应用于临床,极其效验。当真是一剂知,二剂已。”
郑好深有体会,点头赞同,说:“大叔,你说的没有错,就是这样的。”老者看了看郑好,他当然不知道郑好用伤寒论上的处方治过疫病。
老者继续说:“伤寒论书里的每一条款,都来源于实践,张仲景把治疗错误与战胜疾病的经验都总结在伤寒论里面。使伤寒论真正成为能造福了子孙后代的不朽医术。”
刚刚老者对张仲景与伤寒论的介绍,给郑好上了一节中医历史课,让他对手中这本书又有了深刻认识。
这时中年人问:“伤寒论我明白一些了,这位年轻人手里的宋刻版,又是怎么回事呢?”
郑好心中也有中年人同样的疑问,他也渴望老人能够解答清楚他手里这本书的详细来历。
老人说:“张仲景伤寒论原书曾经由西晋王叔和整理。但在以后的岁月里战乱频发,伤寒论一直处于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后此书在北宋由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定,并由朝廷诏命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八百余年错误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但是以后岁月,中国又陷入战乱之中,由于战争原因,至元代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得到了北宋元佑三年的《伤寒论》原刻本,他就以这个为底本,聘请优秀刻字工人赵应期翻刻。
翻刻的这些伤寒论很是精美,与原版几乎是一模一样。
现在业内人士都将赵开美的翻刻版本《伤寒论》称作宋刻版伤寒论。
赵开美宋刻版伤寒论当世仅存五本,其中四本分别珍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而且都是相当有价值的镇馆之宝。”
中年人说:“难道这本伤寒论就是现存赵开美本五部中的一部。”老年人点了点头说:“是的,我敢确定,这肯定就是那五本之一”。
郑好听对方把自己这本伤寒论的来龙去脉说的如此详尽,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郑好说:“老人家,你知道的真是很多,比赠送我书的朋友了解的还要清楚详尽。”
老人说:“我的祖辈是学医的,祖爷爷曾经在朋友那里见过这本医书。所以我知道这本宋刻版伤寒论。对于你拿的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也了解的很清楚。”
中年人说:“可是刘老,你又怎么确定这本书是真的,是你祖辈看到的那本,而不是其他人伪造的呢?”
老人说:“我祖爷爷曾经告诉过我的爷爷,他在翻看朋友这本书的时候,不小心弄到上面一处墨迹,这事情我爷爷无意间曾经给我说过,我刚才特意看了看,在这里。”
说着他翻了一下,找到那处有墨迹地方指给两人看。
郑好想不到前人的一点疏忽,竟然成了辨别伤寒论真假的重要手段。
老人问郑好:“赠送你书的那人应该姓林,对吗?”
郑好点点头说:“大叔,你说的没有错。”
中年人十分兴奋,他对郑好说:“卖给我们吧,我会高价收购。”
郑好没有理会中年人。他对老年人说:“大叔,诚如你所说,这本书是无价之宝。这是朋友给我的礼物,我本不想把它卖掉,可是现在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又不得不把它卖了筹钱。”
老年人说:“既然你也知道它是宋刻版伤寒论,我也就不欺你了,这是无价之宝,它的价值无论怎样去评估,都是不为过的。我们店小,买不起,但是我可以给你介绍个外国人,他会给出你想要的价格,想必会让你满意的。”
郑好听说是卖给外国人,想都没有想,赶紧摇头说:“算了吧大叔,卖给外国人,我不就成了卖国贼了吗,况且外国人又怎么能理解这本书的真正价值。”
老年人摊了摊手说:“那我就没有办法了。”郑好说:“倘若你能给我一万,书就可以先保存在你这儿,待到五年以后,我会来这里加倍赎回。”
老年人听后说:“首先我们这里不是当铺,其次这本书价值连城,我根本不敢给你保存,一旦有闪失,这可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中年人说:“既然你缺钱,高些价钱卖给我们算了,大家都得利。你又何必再赎回呢。不过就是本书而已。”
郑好不理会中年人,叹了口气说:“既然这样,那就算了。”
中年人见郑好要走,着急地说:“唉,年轻人,有话好好商量。我可以给你两万。”
郑好头也不回,说:“算了,我不卖了。”中年人再次加价“五万。”
郑好放弃了卖书打算,他要把这本书永远好好的珍藏。如此有价值的书,不能在自己手上丢失掉,那样他对不起林大夫,更对不起祖辈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