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春迟
作者:迟未晚 | 分类: | 字数:97.9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十一章 障眼法
为何如此说!”楚青钺有些不解,“左子璋曾是肃亲王府的府兵,看他对世子的关心不似作假。”
叶怀昭伸出食指,摇了摇:“肃亲王,是先皇的长子,跟端睿公主同岁对不对。”
“你别看他现在,顶着亲王的头衔,享受着无上的荣宠,年少时的日子,可不太好过,他的母亲是个侍女,生下他便死了,应当是韩皇后的手笔。他虽是长子,但身后没有外戚,一直过的谨小慎微。”他语气顿了顿,“一直他都对皇后恭敬有加,想来其实心里还是恨她的,所以投了三殿下。”
“虽然已经有了亲王头衔,但他并没有实权你懂吗?左子璋一个刑部侍郎与你同级,但是靠着他的关系,是做不上的。”
“你是说,肃亲王只是他表面上的主子。”
“没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关系,所以他紧张世子也无可厚非,因为世子一旦出了差错,又是在肃亲王写信知会过他的情况下,他一定会被问责的。”
“那你为何说他是吴家的人。”
叶怀昭在纸上写下几个字:“药观音。”
“药观音!”
“对,左家别院敏感、白贤身死、肃亲王世子亲随身死,身边都有一具观音相,所以,你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这三起案子,是同一人所为,或者说,至少是有一定关联的。”
楚青钺点了点头,“没错,但这左家死的人,跟肃亲王府和西北粮道,都没关系,我已经找人,连那孩童以前读的学堂都查过了,没想到那么小一个孩子,居然师从一代大儒,但就连这个大儒,也跟这两者都没有牵连。”
“哦,不是在乡下吗,怎么还会师从大儒,从的是谁?”叶怀昭奇道。
“这个孩童天资聪慧,总之就是三岁就比我现在还能干,所以左子璋特意栽培,花钱给他请了名师,叫什么耋老,他们搬来京城,也是因为那孩子的师傅如今京京居住了。”
叶怀昭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能拜他为师,这孩子不简单啊。”
楚青钺撇了撇嘴,“如今还不是硬邦邦的躺在那。”
“说正事,药观音怎么了?”
“药观音,出现在这个院子里,你不觉得显得很突兀吗?”
楚青钺想了想,“那观音是左明玉拿回家的,出现在他家的别院里,有问题吗?”
“当然有,先前只不过是怀疑,现在我几乎可以肯定了。”叶怀昭眼神坚定。
“这药观音,是左明玉拿来的不假,但他的目的呢?是为了嫁祸给阮即安,或者说,想要生事,砸了回春堂的招牌,逼白起瑞出来。”叶怀昭写下左明玉的名字,画了一条线连接到之前的线索上。
“从这点来说,毫无问题,对不对。”
楚青钺也点了点头。
“左明玉自己也承认,他去强行将阮家的药观音从回春堂借了出来是不是。”
楚青钺再次点头,“然后他说是别院的婶娘要的。”他眯了眯眼睛,“他在说谎。“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阮家那药观音能治百病,是你编出来的吧,”
叶怀昭哈哈大笑的说道:“是啊,当然是编的,既然那些百姓你好好跟他讲道理讲不通,那就编个故事骗他们好了啊,反正都是殊途同归。”
“这里有两个问题,肃亲王世子和婶娘,你觉得谁在左明玉心中分量重?”
“当然是世子。”
“没错,所以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应当都跟后面两件事情没有关系。”叶怀昭肯定的说道。
“你已经查出那院中之人,都是中毒而死对吗?何时中毒,又中的何毒?”
楚青钺想了下,“八个人,七个死于投毒,一个死于灭口。中的都是同一种毒,白芨将人全部剖开,证明那些人晚饭都是吃的三种食物,进食的时间也不一样,食物中都没有毒,他推断应当是送来的夜宵,可能是什么汤水,胃里有毒药,但分不清到底是哪一种食材。”
叶怀昭听到白芨将人剖开,像是想到了什么不堪回首的画面,脸上异彩纷呈的。
“还有一人呢,被灭口的是谁?”
“他们家的女儿。”他用手比划了一个切脖子的动作。“这样一刀切开。”
“这一屋子的人,各个深居简出,交际简单,我实在想不出他们会因为藏着什么秘密被灭口。”
叶怀昭微微笑了下,“你可知他们家的孩子,师从的耋老是谁?”
“谁?”
“文翰!”
楚青钺一脸迷糊,“那是谁?”
叶怀昭没想到他居然不认识此人,但一想此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夫,便挥挥手解释道:“在读书人中很有名。”
楚青钺松了口气。
“此人是一代大儒,在民间素有野望,不敬鬼神,曾经写下千字檄文,痛骂陛下宠信张天师。”
他转过头来,目光灼灼的看着楚青钺。
“此人平生过庙不拜,不跪鬼神,左家的侄儿拜在他门下,除了天资聪颖之外,想必也会深受其熏陶,不会相信那些装神弄鬼的传说。”
楚青钺仔细的回想了下当时院子里的情形。“当日的石桌上,放着一个盒子,跟阮即安用来装药观音的一模一样,但里面的药味道,却更浓郁。”
叶怀昭撇了撇嘴,“那装药的盒子,就是我在买古玩的摊子上随手买的,又不值钱,只是做的比较仿古。”
楚青钺有些无语,记下了叶怀昭所说的地方,准备去碰一碰运气。
“还有,左子璋两兄弟,对那些死者,谁最关心,谁动手灭女孩的口,你应当有眉目了吧。”
楚青钺点了点头,“当时院中全是大理寺的人,但左子璋一直安排的有人在其中,想来便是那时瞅准时机灭的口。”
“左子璋杀他亲侄女灭口?”叶怀昭沉思着,似有不解。
“若他当真待他的堂弟亲厚,接他遗孀孤儿到京城,还请大儒教导,怎会杀侄女呢?”
“你且去仔细查查,查那侄儿。”
“他才八岁!”
“他才是此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