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 分类: | 字数:47.5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1章 同样都是打工人,到底谁拿到了上海户口?
同样都是打工人,到底谁拿到了上海户口?
上海落户政策偏向年轻留学生、名校毕业生和高价值人才。大公司和新兴行业员工更易落户,但适配政策和个人条件是关键。政策宽松和加码虽存在,但真正受益者稀少。提早规划、与政策适配是落户上海的关键。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同样都是打工人,到底谁拿到了上海户口?
上海落户的红利,好像从来就没照顾到普通人。
年轻的留学生群体、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和新兴行业的高价值人才往往是政策的倾斜对象。
对于最普遍的打工人来说,落户上海这条路异常漫长和艰辛。
但依然有很多人,把这条平凡之路走到了终点。
到底什么样的打工人能获得上海户口。如果我们翻一翻公示名单,那份长长的名单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01
有些打工人上着班就把户给落了
大众印象中,居转户落户相当于快餐界的穷鬼套餐,给上海的外地打工人提供了足够低的落户门槛。
而人才引进则是进阶版的打工人升级手册。
这两种落户方式跟应届生落户相比时间线更加灵活,和特殊人才落户相比也更加现实。
看似是普渡众生的一条路,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岸。
到底是哪些人,上着班就把上海户口拿到手了呢?
同样都是打工人,那些成功落户的人有着某些共同特征。
如果你有心,会发现一个月两次的落户公示名单中,有些公司的名字出现得格外频繁。
我们拿2024年6月份第二次公示的名单举例。
本次的人才引进名单共涉及一千多家公司,其中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出现了22次。这就意味着半个月腾讯上海公司里又多了22户新上海人。
此外大家熟悉的拼多多、美团、也都多次出现在名单之内。
不过它们披着的是上海寻梦,汉海信息技术的马甲。有的大公司马甲还不止一个,比如拼多多还有胡桃街(上海)信息技术有限这个公司。
其实这上面还有高手。
比如在同一个名单里,蔚来汽车,宝钢、台积电这些知名的企业都出现多次。
其中,上海集度汽车出现了26次。集度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它背后的两个出资方,吉利和百度应该没有人不认识。
而落户数量最多的是上汽集团,一共落户了35户。
这种情况并不是巧合,盘点2024年到目前所有的名单之后不难发现。
拼多多、腾讯、特斯拉、蔚来、哔哩哔哩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都能做到卷卷有爷名。
时间线拉长,更是会发现公示名单上的出现数以万计的公司,其中有一部分大厂是落户的常客。
在居转户公示名单里,同样可以找到一些所谓的大客户。
6月份第二次居转户落户名单中落户人数较多的公司
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有不止一个员工落户成功,但并不像人才引进清单中有些公司那样,每个月都量大管饱。
在居转户落户的名单中,聚集的情况没有在人才引进中那么明显。
综合近些年的落户名单,有人列出了落户百强企业。
进大厂的好处除了能有更大平台和更好的待遇之外,在落户上似乎也更加具有机会。
#02
这些年,上海都要什么人?
如果说选择公司是一门学问,行业的选择则更加宏观。
仔细看上海落户申请的主体,会发现近些年来一些显着的变化。
人才引进落户中,互联网公司变的比以前多了。
要知道在之前,上海还被称为“互联网荒漠”。
上海互联网公司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发展壮大,在去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上榜16家企业。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第二极,地位仅次于北京。
体现在落户上,这种变化也非常明显。
我们找到了年代已经比较久远的,2000年松江区一次的落户公示,可以看到,当时申请落户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比较少的。
而如今,互联网公司在人才引进中不仅有当今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有一些从名字看起来就很新潮的互联网公司。
产业的引进和城市的发展,通过人才落户得到了互相成全。
相比之下,居转户落户则涵盖的传统行业方面更加丰富。
知道落户企业都分布在哪些行业有什么作用?
对于当下,处于什么样的公司和什么样的行业,对于想要落户的打工人来说,有比较务实的指导作用。
而且,不仅可以给现在提供策略指导,也可以预见未来。
上海的重点企业围绕的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行业倾向。
体现在落户清单上,公司名字里包含医药、集成电路以及人工智能的字眼的不在少数。
如果想要落户,那么接下来对行业的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参考。
时代的选择有时候就是这么具体。
产业在选城市,人在选工作,城市又通过行业在选人。
#03
最终还是要适配
大公司和新兴行业出现在落户名单里的数量更多,那落户的机会不是被所有的大厂垄断?或者说传统行业就没有机会了?
事实上,传统的制造业公司如上海造船、上汽集团 、昌硕电子制造,这些企业同样具有很强的实力。
无论是公司规模是大还是小,也无论行业是最前沿还是老传统,都会有落户成功的例子。
个人的角度来看,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同时,这正是上海产业健康,维度多元的好处。
而回到落户这个问题,到底是哪些打工人能拿到户口?
答案简单到有些无聊,那就是政策和个人条件是否适配。
这些年落户人数在逐年增多。
越来越多更高素质的人口涌入上海,看似机会越来越多,其实也证明这条路越来越拥挤。
人才引进落户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和居转户差距越拉越大。
这也说明处于更高阶的打工人机会变的更多,处在基础岗位的打工人的机会好像在逐步变窄。
在政策方面,近些年落户上海人数暴增,政策的宽松也有一些助推的因素。
此外,上海还有一些政策的加码。
比如对远郊卫生、教育、农业等行业的支持。
比如对五大新城、南北转型地区相对优惠, 比如临港新片区的最低门槛以及老牌的张江科学城宽松条件。
可惜的是虽然有着各种白纸黑字的政策,却很难用上。
理论上,这些政策的让步能更快或者更容易拿到上海户口,但真正通过优惠政策成功落户的只是新闻里的凤毛麟角。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政策是否真的能适配到那些具体在一些岗位上的个人。
而和符合条件同样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些拿到户口的人都是提早规划的人。
成名得趁早,落户同样也得趁早。
在比较热门的经济师考证上,这点也得到了印证。
据不完全统计,经济师报考占比最大的年龄段是31-35岁,其次是36-40岁的考生。
因为到了职业的后半程,如果还难以满足条件,难度可能就比较大了。
每个人的出厂设置不同,工作经历和人生履历也不一样。因此,落户上海的难度因人而异。
打工人里面能落户的那批人,无疑已经足够优秀了。
但足够优秀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功落户。
和上海政策适配或者让自己看上去和政策契合,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加上规划,这才是落户上海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