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从靖康开始

作者:楼下水如天 | 分类:历史 | 字数:129.1万

第三百六十八章 背锅

书名:从靖康开始 作者:楼下水如天 字数:3612 更新时间:2025-01-20 12:37:30

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事照我还?

从皇宫出来,回到相府的李纲,口里念念着这两句诗。

他不是想家。

他在想王安石。

想当初,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得罪了满朝文武。

可是他浑然不惧,因为他身后站着对他一如既往信任的神宗皇帝。

直到郑侠假称边关秘报,把亲手绘制的根据流民惨状画成《流民图》,并《论新法进流民图疏》,直接呈送皇帝,并称“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

神宗反复观看《流民图》,长吁良久,当夜无法入寐。

翌日,即下令开封府发放免行钱,三司(钱桉)察访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枢密院三卫(禁军)上报边境用兵,诸路州府上报流民情况,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

民间竞相欢呼庆贺,神宗又下《责躬诏》。

王安石那个宰相,自然坐不下去了。

也许在写下这两首诗的时候,未必是在思念家乡。

或者是想回到神宗皇帝在他身后,看眼他施展才华的时候。

如今的李纲,和昔日王安石处境何其相似。

满朝皆是敌人,唯有身后的靖康皇帝。

不同的是,王安石所在之年景,冗官,冗兵,官员人浮于事,百姓艰难困苦。

可如今,国家强大空前,疆域空前,宋人生气勃勃,大宋一片繁荣繁华的景象。

以往的大宋积弊,已经随着靖康之难以后,山东重建朝廷和官场秩序,张叔夜带领的监部不辞辛劳巡视惩处,复兴报各种警示,指导,树立榜样,而烟消云散。

“李相,辞官吧?太学副山长也不是合适你,一并辞了!”

闭门谢客的李纲,阻挡了继续上门跟他争辩的百官朝臣。

可是他不敢拒绝已经辞位的郑怜玉。

“不,我做官不是为自己,是为江山社稷!”

贵客登门,李纲都没来得及泡茶,郑怜玉就让他辞相,他当然不愿意。

郑怜玉怒了。

“你非得要拿百姓的幸福安康,身家性命,来赌你的政治主张?非得要《流民图》放到靖康皇帝眼前,让他下罪己诏,你才安心辞相?”

“这从何说起?”

现在国泰民安,民心思定,二圣皆回到了大宋。

正当恢复祖宗之法时候,李纲相信赵桓,能做好大宋下一个仁宗皇帝。

造福全天下。

“就从靖王练兵说起,你知道吗?他的兵,训练有素,战无不胜,流血捐躯只为国,为宋人,不为君王?”

情绪有些焦急的郑太后都没来记得说。

不止是李敬的兵,关胜,种彦鸿,乃至于岳飞,韩世忠练兵时候,也会跟着鼓励士卒为国家,为民族而战。

“郑太后难道觉得李敬所为是忠诚,是忠于我大宋皇帝的?”

李纲身为钢字军主将,何尝又不知道。

但是他不认同。

“不忠又怎么样?难道李相又要重演靖康之难时候,明知道无粮无饷,厢军打不过金人,还精心谋划河东之战,如同葬送种师中一样,葬送我大宋江山?”

“不会吧,李敬现在还敢反?”

“千辛万苦,绞尽脑汁的把皇帝救回来,恩将仇报,卸磨杀驴,覆巢之下无完卵的不止是他和他的家人,还有他的部将,他凭什么不敢反?”

这时候正好李家老仆把茶给郑怜玉端上来。

郑怜玉勐的连同茶盘一起给李纲掀了。

“你闯下了大祸,躲到小楼不问世事,你都不知道,汴梁城乱了,上皇出宫后,见了我就去找玉盘他们,几个长公主听说了宫里殿试发生的事情,径直去了李家,然后带着李敬的那些侍女,乘船追太后去了。协助你完成太学入学考试的王太妃,李清照,还有陈过庭,张叔夜,刘韐,李邈,梁扬祖,朱胜非,都跟着长公主们脚步去了登州,上皇想派人去登州,汴梁码头一条蒸汽舰艇都没有了!”

“他们怎么敢?”

李纲嗡的一声,头都炸了。

不管是太学入学考试的主考,还是恩科主考。

都是礼部,教部,和太学派人负责出题,审阅。

他除了决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从组织考生入场,发放士子袍等福利开始,到阅卷,评分,他都不用操心。

朱琏废了殿试,取消了恩科。

如今学子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太学招生上,这些人,却走了。

扔下了准备参加考试的两万各州府考试筛选出来的考生。

“学子在集英殿叫嚣着杯酒释兵权,借屠夫之行栽赃我大宋肱骨都无人惩处,还大张旗鼓的让靖王诵读,羞辱功勋,恩将仇报,人家凭什么不敢?”

“这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考试,要考个屁!”

“主考官还自诩人品高洁,撺掇皇帝以怨报德,通过天下学子口口相传,流芳百世?”

“执政的太上皇还自比聪慧更甚仁宗先祖?”

李纲被骂蒙了,他压根没想过,这位辞位的太后,骂人比朝廷百官还犀利。

连太上皇赵桓一起骂。

一句句讥讽,讽刺的让李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让他更难受的是,他不知道明天朝中还剩下几个人。

也不知道太学此届入学考试,会不会因此而大出洋相。,

“敢请太后指点,眼下该如何?”

“光会捅篓子,不会补啊?何德何能,敢去跟靖王相比,处处跟人家作对也得有与之匹配的才干。人家靖王,从来不会自诩功劳才华,也不会沽名钓誉的做孤臣彰显德行,可补的是靖康之难的塌下来的天,补的是大宋百姓的衣食住行的脚踏实地。”

郑怜玉说完,就起身走了。

她也是出于义愤,跑来骂李纲一顿,她也不知道这对君臣搞出来的乱子该怎么弄。

骂完以后,心里的窝火也散去了不少。

这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连个名分都没有,光顾着李家侍女带去登州,把亲妈扔在了汴梁。

都怪赵桓来找自己。

如果不是他耽误了自己时间,可能被赵玉盘误会了,自己也不会在这汴梁找不到去登州的船。

一路胡思乱想的郑怜玉茫然的走到自己的府邸。

可是李纲却跑去了皇宫递牌子,求见赵桓。

赵桓是真的急了。

李敬拂袖而去,宗泽辞官,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太吓人了。

皇帝自称寡人。

眼下皇后,女儿都坐船回了登州,带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妹妹们,朝中重臣也都坐船走了,留他一个人在偌大的皇宫,真成了寡人。

这滋味不好受啊。

想在回想起朱琏处死的那个陈南生的学子,真是该死。

当年的太祖皇帝是什么情况,是靠着自己蛮横的武力,带着属下冲锋陷阵拿下的江山,如今是什么情况,是各将领自发的拥立皇后,百战沙场,打垮了金人,打到西域之外的中亚,把自己就救出来的。

恬不知耻的枉顾事实,生搬硬套祖宗之法。

跟李纲一起,蒙蔽了自己双眼,成了恩将仇报,不仁不义的昏君。

赵桓正在气头上。

李纲居然来了。

愤怒的赵桓当然要见,见面就是一脚,踹的李纲一屁股坐在地上。

“李纲,误我至此,你还有什么话说?”

与其说是李纲误导了赵桓,不如说大宋现有的军事格局误导了赵桓。

从金国归来的赵桓一直以为,大宋各大钦命军都是自己和朱琏命名的。

一旦自己和李敬对立,折可求,李纲,刘锜不一定会朝着李敬靠拢。

几个长公主会反对自己,也不一定会支持李敬。

集英殿利用学子上疏要求杯酒释兵权,竟然输的如此之惨,连对自己千依百顺的朱琏,也追寻李敬走了。

不仅救自己回大宋的皇后走了,还有各位长公主,还有朝中不少重臣。

赵桓也想去登州,却没有船。

夜幕降临皇宫黑洞洞的,赵桓心慌的很。

“上皇,太后宅心仁厚,宗泽心胸宽广,李敬不乱杀无辜,连昔日跟金使勾结,意图卖国掌权的太太上皇,也不是在临安做山长做的很好!”

李纲之所以敢撺掇赵桓试一试。

无非是朱琏和李敬都不喜好杀人。

不管是金国的俘虏,还是擅自称帝,在报纸上编排香艳故事,恶心两人的赵构。

死在李敬和朱琏手上的,无一不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

“上皇既是太后的丈夫,女帝的父亲,又是几个长公主的哥哥,在汴梁城头对李敬,宗泽,关胜,种彦鸿,岳飞,赵不试等人,也有赏识提携之恩,他们不会对你如何的!”

赵桓气乐了,堂堂大宋天子。

居然要靠妻女亲情,兄妹颜面,朝廷任职的封赏,来保全自己。

“陛下与微臣和他们,无非在对于朝廷治国方式和对君王的态度上有分歧,倘若这种分歧引发大宋混乱,就不智了。山东数年,微臣见李敬对太后言听计从,甚是尊敬,错觉的以为他可以跟大宋其他朝臣一样,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也错误的以为他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你没有看清楚的何止是李敬?”

李纲判断朱琏和赵柔嘉去追李敬,李敬就不太可能反,朱琏也不会拿赵桓怎么样,赵桓松了一口大气。

心里稍微踏实下来。

可赵桓和李纲此时此刻都不明白,为什么会众叛亲离。。

这些人看似被李敬用各种好处拉拢,勾结。

其实他们是忠于的大宋的,只是受到李敬的影响,对国家的,民族的忠诚,远高于帝王。

火车,蒸汽舰艇的问世,已经李敬在太学,水师学堂各种讲课中流出的内容都在表述一个事实。

科技,才是大宋的未来。

大宋应该从稚子启蒙开始,就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的科技萌芽和教材,开始梳理,培养人才。

不管是,算术,医学,还是机械,物理,要主动是整理前辈先人留下的经验科学,还要为其寻找理论支撑,比如为何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何会有潮起潮落,为何大江会东去,为何成熟的果子会从树上掉落,为何密闭的屋子里烧煤,会死人,为何长期喝开水的人,比喝生水的更加不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