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您该去搬砖了
作者:我是跟风狗 | 分类:古言 | 字数:200.6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83章 秦始皇问药
李淳丰对历史兴趣不大,之所以专门留意秦始皇的笔迹,是因为和他的追求有关。
因为寻求得道成仙,所以他把所有相关的传说都进行了最细致的调查。
这个调查的结果非常让人失望。
那些传得很盛的这个那个成仙的事情,真正去细致的查的话,发现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传说中言之凿凿的时间地点人物,真正去调查的话,事实与传言相差甚远。
找了很多年,也没能从任何一个成功的先例传闻中找到真正能去修行的法子。
这个时候,一个失败的案例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就是秦始皇求仙。
关于秦始皇求仙这事,稍作调查之后他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
在记载中,秦始皇到了晚年,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为大多史料都能相互印证。
李淳丰的疑问在于相关描述。在绝大多数史料中,秦始皇要么就是年老变得昏庸,要么就是过于迷信,因此被各种方士骗得团团转。最出名的例子,是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渡海东去。
但在李淳丰看来,这件事中间有很多疑点。
始皇帝驾崩时年不过半百,正是年壮鼎盛之时。即便身患疾病,也不会影响到思维。“老迈糊涂”之说显然站不住脚,那就是说更大的可能是“过于迷信”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硬伤。
从常理来讲,秦始皇作为千古第一帝,其睿智不必怀疑。纵观其一生,可谓杀戮决断。虽负“残暴”之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任何时候都非常的冷静客观。无论是亲政后朝中事务的处理,还是并吞六国的决断,以及后来对其母亲、吕不韦、嫪毐等人和事的处理,这个人冷静得令人感到可怕。
寻神仙问长生自古以来就纯属缥缈之事,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以他冷静的性格,也不可能这么容易轻信。
再说到被方士骗之事,要知道即便是他最信任方士的同时,杀的方士数量也不少。也就是说,即便在秦始皇最“迷信”的时候,也都能揪出“骗子”——至少是部分。
换句话说,想要骗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还非常困难。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啊,最多只能说明能骗到他的,是比较高明的骗子罢了。比如说那个徐福,就是一个高明的骗子。
李淳丰仔细的研究了一番,很多事情真的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就拿徐福来说。
徐福,字君房,琅琊郡人。其人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甚高。
再看看他的氏族和详细家庭出身。
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传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县三十里,泗州临淮有徐城(今安徽泗县北),自若木至偃王诞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周又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羽)鲁召公30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其族出于嬴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偃王二十六裔孙徐仲,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徐长,小的叫徐延。
徐长生了个儿子,叫徐猛。
徐猛生了两个儿子,徐咨和徐福。
由此可见,徐福是如假包换的贵族子弟。
试想一个家里有钱,本人在本地又有名望的贵家子弟,怎么会有事没事去忽悠暴虐的秦始皇玩呢?又不是没有资源,如果有心仕途又或者为了钱财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去获取。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冒着整个家族被砍头的风险,去做这么一件事情。
经过更加细致的调查之后,李淳丰发现了一个更让自己想不到的事情。
这个徐福,竟然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
能成为鬼谷子关门弟子的人,绝对不是庸才。
再者,自孙膑庞涓之后,鬼谷子门人已经无须通过世俗的成就来证明其本领。准确的说,鬼谷子一门已经超越了世俗所追求的名利,转而朝着更高的目标“窥天道”而行。由此,鬼谷子一门逐渐淡薄了纵横之术。
很难想象受到钟爱的关门弟子徐福,会因为名利而去做这样的事。
再者,徐福东渡之事,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疑问。
始皇帝二十八年,徐福上书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同年,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预备了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
徐福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
九年之后,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再度要求徐福出海寻仙山。
这次徐福推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
秦始皇派神射手于东海射杀了一头大鲛。
同年,徐福在盐山一带招募了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并于饶安筹措物资,从无棣东端的马谷山再度入海。
这一次的结果,就是一去不复返了。
看完这个详细过程之后,很难不对“徐福骗子”这个说法产生疑问。
徐福出海并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这本身就说明了两个问题。
如果徐福本身就是个骗子,那么他第一次就不会回来。要知道,无论你是骗子还是没有成功,回来在秦始皇那里都不好交差。
从这件事的处理中,也能看出些端倪。
以秦始皇之暴虐,第一次徐福回来之后却没有治罪,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只有一个可能,可以解释这件事。
那就是:徐福有足够充足的理由和证据,不但能证明确实遇到了人力所无法抗拒的事情,或许还能证明仙山真的存在。
这一点,从第二次出海的过程中也可以推断出来。
第一次寻仙山,是徐福自己主动上书,要求带人去寻仙山的。
第二次,却是秦始皇东巡去要求徐福出海的。
而这一次,徐福的表现却令人觉得和之前相差太远了。不但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兴致勃勃,相反却推脱不愿前行。
再联想到另外一件事,就更让李淳丰觉得这中间有蹊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