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田舍郎
作者:黑虎村民 | 分类:历史 | 字数:30.7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三十章 呀,表哥
不久,三哥一安和老七同时到了赵一辰家,也不说话。
在大厅坐着。
老七坐在那里眯着眼睛盯着几人,重点放在刘仁轨身上。
仿佛被洪荒恶兽盯着一般,刘仁轨被老七看得全身发寒。
几人相互寒暄之后,刘仁轨赶紧说道:“某是陪同某这兄弟前来的,我这兄弟找主家有事。”
陈诚见众人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赶紧道:“某是颍川陈氏嫡子,某阿祖是我族之长。阿祖有一位胞弟,前朝大业年间曾在乌兰县任职,后来便没了音信。我家多方打探,才知道我那叔公怕是遭了劫难。后来得知叔公尚有血脉遗留在世,所以这才来访。”
陈诚说完,期待的看着赵一辰。
赵一辰和三哥、老七三人闻言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一阵交流。
老七道:“你说你是颍川陈氏之人,可有凭证?”
陈诚赶紧拿出路引和身上的一块玉佩道:“这是某的路引和我颍川陈氏信物,还请长者过目。”
老七接过东西和三哥两人仔细打量一阵,将东西还与陈诚,对赵一辰点点头。
赵一辰说道:“不知尊叔公名讳?”
陈诚道:“叔公图之为仲,讳文举。”
赵一辰心下大震。
图之为仲,讳文举。这不就是自己外公嘛!
想起那些书籍上的批注,颍川陈二。
三哥道:“十一郎,那不是你外祖吗?我记得当初修族谱时。婶子之父不正是这名讳吗?快,到祖祠查看族谱。”
三哥说着便站起身来,想去祠堂查族谱。
“不用了,三哥。”赵一辰说道。
接着道:“大业五年我外祖罢官后,全家遭贼人残害。只余母亲幸存,小时候我也长听母亲说起自己颍川陈氏,更何况外祖留下许多书卷,上面皆有注释批示,署名全是颍川陈二。所以想来是不会差的。”
赵一辰也是唏嘘不止,没想到自己母亲家还有亲戚。这么多年了,还能找到这里。
只是,这颍川陈氏怎么听着这么熟悉?
赵一辰好奇道:“汉大鸿胪之子颍阴侯是……?”
陈诚闻言道:“乃先祖也。”
赵一辰闻言,心道:果然。
这个颍川陈氏,就是三国时曹魏名臣陈群本家。
颍川陈氏,清流雅望。
像那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前后数次,密陈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隐其事,辄毁草拟文件,时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
有人讥议陈群居位拱默。正始年间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陈群谏事,皆甚叹息。
让赵一辰印象深刻的是,这陈群是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
此人靠着九品中正制,一举让当时的颍川陈氏成为天下豪门。
其实,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是,由于担任中正官的都是豪门士族出身之人,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
慢慢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所以,对世家而言,这陈群绝对是他们的恩人啊!
陈诚看着赵一辰,激动的说道:“那个表弟,某可算是找到你了。要是阿祖知道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赵一辰看着眼前这所谓的表哥,一时之间不知如何。
三哥倒是高兴道:“好、好、好,十一郎你终于找到娘舅家了。”
苟全看着眼前这变化,心中一阵嘀咕,这还真是认亲来的。
只是,这赵师居然是颍川陈氏的外甥,不得了了。这是要大发了啊!
赵一辰转头向栓子喊道:“栓子,去祠堂请族谱过来。”
栓子赶紧躬身行礼,然后便转身离去了。
赵一辰接着对陈诚道:“陈兄莫要心急,待请来祖祠,查明图册,才能确定。”
陈诚缓缓点头,是自己着急了。
赵一辰让三哥招呼刘仁轨和苟全,他自己和老七带着陈诚去了书房。
书房内晾着的书卷还摊在架子上,赵一辰指着道:“陈兄请看,这是某外祖留下的书卷,你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
陈诚看到眼前的书卷,已经确定赵一辰是自己表弟了。
因为这些书卷的封皮、系带,都是他们陈家独特手法制成,旁人模仿不来的。
陈诚也没有多说什么,一卷一卷拿起细细观摩。
突然陈诚拿着一本《论语义说》激动的手抖着,口中念叨:“是的,是的……”
赵一辰好奇道:“陈兄,怎么了?”
陈诚一把抓住他道:“表弟你可知这《论语义说》是何人所作?正是族上靖公颍阴侯所作,你在看这里。”
赵一辰顺着陈诚手指着的地方看去,只见上面有蝇头小字。
写道: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
吾弟,年十五,正当勤勉之时。
吾闻颜氏有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文士当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文举当常戒在怀,不忘初心。
“咦……”赵一辰哑然。
他不是一直没发现这些字,而是一直没看过这些书籍。
他只是找那些杂书看,最多看看《诗三百》这些,像什么《论语》、《春秋》这些赵一辰从来没碰过。
更不要说这《论语义说》,妥妥的考试辅导书啊。
后世,谁没事一天到晚抱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