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作者:皇家雇佣猫 | 分类:历史 | 字数:316.3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40章 莫要当杀鸡儆猴的鸡
张璁晚上就在钦差行辕暂歇。
天黑以后,几道人影钻入他的房中。
所来者也是他的熟人,锦衣卫副使麻斌。
皇帝将这样的人派给他,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怎么样?”
“济南城里的线人都有报,城里人多。”
麻斌经过几年风霜,胡须也蓄了起来,他面平而静,略微凶狠,这都是这几年的生涯所带来的。
“是什么人?想干什么?”张璁平静问道。
麻斌摇头,“人只是多,并没有具体的动向。不过应当是各府州县的眼线。”
张璁并不慌张,“看总是要让人看的,不看清楚他们想必也心中难安。”
暗地里的情势已经已经很紧张了,
表面上的山东官场似乎还是春风和煦。
皇帝选择山东还是有理由的,刘健在山东这么些年,一个当过首揆的人当巡抚,不过就是三司衙门和各地知府这些官,数来数去这么些人,一个个什么心志全在他的心中,巡抚衙门出去的令绝对不可能为人所推翻。
虽然六个知府都对于朝廷的清田令有些慌。
但旨意是明确的。
刘健先将他们和三司使的主官叫到衙门里面来。
“钦差已经到了,你们都是管着几个县、甚至是十几县的朝廷命官,本官也多方打听过,清田令是天子之意,而且绝没有弄虚作假的意味在其中。史书之上,杀鸡儆猴是用烂掉的招数,因而这种时候莫要让自己成为被杀掉的鸡。
一百多州县有些知县,依本官看应当是不来了。平常便算了,这种时候不能马虎大意,回去后要一一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除非生病,若是有意拖延的,本官的意思还是要换个人。不要让这些人为了自己,到时候把你们诸位当中的某一人也拉下水,这就不值当了。”
其实知府们还是紧张的。
说实在话,在地方为官,如果就真的清廉得如一碗白开水,这种人还是少的。大部分还是会和当地的大家族搞好关系,相互之间有所往来,关键的时候能互相利用。
当官的不会去认识屁民的,你对他又没用。
但大族就不一样,有的家族中,会有成员在外地甚至京里为官,有的还有钱。朝廷每年的赋税任务并不轻松,关键时候大的宗族还能帮衬帮衬,先过眼前关,回头再想办法补偿嘛。
现在要清丈所有的田亩,这里面的问题就复杂了。
万一被查出某个人有问题,然后办案之中再把自己给交代出来,这可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上面的朱厚照知道,张璁知道,甚至刘健也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嘛。
但没有办法,朝廷要做的事始终是要依托于这个官僚体系的运转来落地,所以就算他们不乐意,也只能以旨意强压。
刘健今日的话就是要起到这样的效果。
过了两日,张璁真的把一百多个知州知县全都一起见了,还把自己带来的人进行分配。
巡抚衙门屋前的空地上,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官员。
所说的话,无非也还是那些,即天子的旨意、清田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一些‘警告性’的话语。
随后,张璁借花献佛,在这里摆起了宴,四方桌子从院子里排到了院子外。
每张桌子中央都是一个州或是县名,主官是知县,剩余的位置就是三个专门培训的测量人员。
测量是要有统一的标准的,比如张居正就规定,就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哪儿都按照这个口径,否则乱七八糟的不便于计算。
张璁端着白色的酒杯,穿梭于这一片四方桌之间,他说道:“许多年以前,本官与诸位一样,也是一个知县。本官知道,管理一县几十万的人口绝非易事,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样样都是看着简单,做起来极难。幸得朝有明君,自陛下柄国,京官不如地方官已是人所共见,尤其是不如知县,因而在座的各位,至少有一半将来是要位列高官的。”
“不敢不敢,阁老客气。”
“不是客气,本官也觉得皇上此法极好。知县虽只有七品,但最熟悉民情,这样的人到了朝廷,朝廷才知民间。皇上不提拔你们,又该提拔谁?话又说回来,此法施行也有十年了。朝中高官,有知县经历的不在少数。因而天下清田令得以成行。本官想,你们自己也清楚,自己的治下,有些田是被隐了,有些田呢,投献在别家的名下,还有些呢,和鱼鳞图册对不上,干脆就算了。这些田在少数吗?朝廷每年的赋税又该流失多少呢?”
张璁官位太高。
在场的知县心中再觉得为难也不敢吭声。
“来,满饮此杯。喝了酒,领了旨,各位就回衙办事,办好了差事,皇上少不得升各位的官。立功报赏,你们就算不信本官,也该信希贤公。”
“不敢不敢。”
稀稀拉拉的声音响起。
张璁知道这些人为难,但是事已至此,没有其他办法了。
“希贤公。”
刘健缓缓站了起来,“张阁老。”
“你是山东的巡抚,这些的官员没有敢不服你的,以山东的地形、丁口,每县要完成丈田,大约要多久的时间?”
刘健自然守礼,“张阁老是朝廷钦差,自然听阁老的。”
“好。其实也并非是听本官的,山东的情形都在陛下心中。本官出京时,陛下亲口交代过,说山东各方面的条件最好,或许半年之内就可见成效。”
刘健明白了,“那便半年,半年之后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县县都务必完成此事。”
他说完张璁挥手,这次他不仅带了人,还带了登记田亩的册子。
明朝有所谓的鱼鳞册,就是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但这次张璁带的东西是朱厚照要求的,其实有些类似于汇总册。
现在都是空白的。
“遵照皇上旨意,将这些册子发与诸位知县,封皮之上还请各知州、知县签署姓名,本官带来的测量人员也要一同签字画押。”
这里面的基本内容是个汇总,就是哪个县、哪个乡、哪户人家、有几亩地、是水田、还是旱地,当然还有日期等基本的信息。
大家都是官场上的老人,很明白签字的用意。
现在签下去,填好信息,那就家家户户可查,将来核对起来万一不准,签字的人肯定是倒霉。就像当年南京皇宫的砖头也有人签字。
这样一来压力就大了。
毕竟都已经正德十一年了,开了那么多次大朝会,朝廷对于派人核准数据这一套东西已经很熟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