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4章 梓州新儒学
刘继自借阅了《传习录》,每翻阅这本阳明先生的遗作,心中不免被书所记录的学说吸引。
“恨不得见阳明先生,与之同时!”
哪怕是一向恪守儒学本分的王冲,也顿悟了许多,同时心中也生出了许多疑惑,特意与刘继等人上门请教王阳明是如何治学的。
姬长卿也没有欺骗他们,只是删掉了不少信息,凡有关于时代背景、户籍地的信息,姬长卿都在有意思的跳过了。
“阳明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父乃儒学大家,学问渊博,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王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五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王父亲喜爱山水,遂举家迁移江南。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
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做官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自那时习武,风雨无阻,坚定为国效忠之信念。
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朝廷,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常人讥笑痴傻。同年,他出游关外,考察北疆兵祸,历时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七岁时,他与诸氏女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王守仁成家之后,矢志不改,又好追思本源,为研究书中的格物致知,即时人称:“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后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逃到矩州隐居,虽身处蛮荒不毛,仍能秉持圣人教诲,一边务农亲耕养活自己,一边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也正是在那时,阳明先生苦读兵书、农书,畅读以前未曾读过的书,思考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终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之理,遂出世着书立说,此后又遇我族西迁。祖父与长谈,因钦佩其学、其志,所以又向索要了所着之书。”
得知了阳明先生的生平,刘继、王冲等人久久不语,或许阳明先生已经遭受小人暗算了吧……
要不然怎会史中不见只言片语。
该死的小人!定是害怕阳明先生在遗作中骂他,使留下千古骂名,故而才不惜毁掉所有记录。
这是王冲等人在事后,讨论出的结果,这也是为何夫子会不想提及此事。
也只有如此,他们这才无法得知阳明先生的学问和为人,也亏得夫子祖上还留有遗作,也亏得夫子记忆超群,多年之后竟还能默写出这本《传习录》。
以刘继为首的儒学学子,开始自称为王学弟子,并按照“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行为准则,躬身下乡,考察大宋民间乡野情况。
调查报告,他在也图书馆中看过不少,但此前没有人愿意下乡,深入乡野考察。
毕竟读书人怎么能与泥腿子一样呢?
王冲等人褪去华丽干净的儒衫,换上粗麻制衣,换下玉佩,佩戴铁剑、水壶,开始认真走访周边。
不管他们是抱着什么目地去的,只有能坚持走完,他们的一定会有收获的。
王冲一向认为自己能吃苦,可在走遍梓州府,走烂四双鞋后,他发现自己过的日子,与大宋的许多百姓跟本不能同日而语。
这与圣人书中描绘的不一样,王冲还是第一次了解到大宋的官员,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
他们高高在上,完全不在意百姓死活,他们出门必是高马大车,而百姓连一只鸡都舍不得杀。
士大夫究竟是不知道百姓生活状况吗?还是圣人教诲是错的?
王冲迷茫了,他向姬长卿告了假,企图在图书馆的书卷中找到答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是没错的,圣人教诲定不错的!”
王冲不断在心中告诉自己,可他的内心已经开始出现动摇了,王冲嘴上虽然在不断告诫自己,企图强化自己的信念,可他的那个课心已经开始在颤抖了。
希望书院的图书馆共有五层,一层为儒学、蒙学、声韵等入门书籍;二层为诗词歌赋、散文杂记;三层为诸子百家,及姬长卿的读书批注笔记;四层为西学、理工一类的书籍;五层为禁书,其中包含了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同中国传统思想差距太大,所以一直被姬长卿列为禁书,并锁在五楼,没有允许和钥匙,谁也不能翻阅。
所有学生弟子当中只有陈盛泽稍微接触过一些。
但这也导致了陈盛泽的偏激,认为世界太多残酷,以至于姬长卿花了很长时间才纠正过来。
马-克思主义放在那个时代,都是先进的学说,那怕姬长卿在后世学过不少,可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宋代,这个课题姬长卿将要花费一生研究的课题,也是大宋和华夏的救赎之路,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