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3章 天圣五年
天圣五年,立春日。
姬长卿穿起青衣,开始迎春,在立春这天,按照习俗要吃春团,俗称“咬春”。
立春有:“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的说法,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春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姬长卿带着夭夭、陈谨三人在地里,亲自抚犁鞭打春牛,表示春耕的开始。
“哞——”耕牛朝着泥土叫了一声,姬长卿把犁头交还给刘老三,今年的石桥庄将他负责春耕。
八头耕牛,除了留给自家用的人,其他时间会借给附近的庄户百姓使用,也不是白借,他们需要把牛喂好,也交些粮食当做租金。
石桥庄的十亩耕地,惜牛一点,两天就耕完了,剩下时间大多都由小刘二牵着牛帮人家耕地。
石桥庄已经是附近有名富裕庄子,人人都说,刘老三他们得到了神灵庇佑,有一个好东主,不仅收的租子低,而且还让他们养鸡、养鱼,不用饿肚子不说,一个月还能得到十几枚鸡蛋作报酬。
有鸡蛋,他们更是将鸡蛋孵小鸡崽子,靠着卖鸡蛋、卖鸡,石桥庄的佃户已经能存些钱,甚至有人像自己赎回田产。
对于想赎回田产,姬长卿自然是答应的,不过考虑到个体农户在封建社会中,很容易被兼并土地,所以姬长卿提出双方合作的方案。
可农民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的耕地,姬长卿也给他们按照市价,让他们赎回了自己的田地。
石桥庄的十亩田,被赎回了六亩,剩下的庄户钱还不够,只能继续存些钱。
产粮地被赎回去了,姬长卿也不被生气,虽然刘老三也咒骂这些人,吃里扒外没良心、黑心鬼,但姬长卿的目的本就是想帮他渡过难关。
在者当初自己是低价买入的,如今虽然按照市价卖出,可算来算去也是自己赚了。
对于赎回田地佃户,姬长卿对他们叮嘱,只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日子,将能子孙满堂。
也趁着这个机会,姬长卿把石桥庄附近的荒地都买了下来,并让刘老三他们在雇上些人,帮三十亩荒地开垦出来,趁着天气好,把种棉花种下去。
荒地不比熟地,虽然收购的价钱低,但投入的成本很高,且分险也高,一旦种子种下去了,长不了庄稼,那就白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
习惯了现代农业的姬长卿,或许开发荒地的成本也就在一两千块钱,可在北宋开垦荒地成本却在四千块钱左右,且风险极大,万一遇上灾年,或者天气反常,基本上就亏了。
在北宋人力不值钱,但种子、耕牛却比人命还贵,听刘老三说,在先帝时期,那几年日子不顺,时常遇上干旱粮食绝收,附近饿死了好些人,他们也饿了好几个,甚至有几家成了绝户。
石桥庄的人也饿,但他们靠着挖草根、吃野菜度日,省着粮食过日子,总算是撑过到来年春天,他们向前东家借了种子,把地里都种上,可附近好几个庄子的人,到了半夜来偷,把种子挖出来当粮食,为保护来年的收成,他们与这些偷种子的人干了好几架,甚至打死了人,后来官府的人也来了,糊里糊涂的判了案,便不了了之。
刘老三至今还记得,他跟老一辈的人,在地里又守了将近十多天,等种子发芽,长成秧苗后,这才好些。
听到这些,姬长卿这对北宋时期的农民生存状况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基本上一个普通的农夫有三亩田就能养活自己,可一旦遇上灾年,或者官府横征暴敛,服徭役的时间长达半年,一个三口之家就得破产,或者被饿死。
底子厚一些,或者田地多一些的农民或许不会破产,但碍于明年的种子、粮食,他只能选择借贷,而借得自然是高利贷。
借一斤种子,到手七两,来年经过利滚利,归还二三百斤粮食,还不起就收地、收房子,买身为奴。
刘老三祖父那一辈,本来家中有五亩地,可惜遇上战争,祖父和村子的大部分人被征了徭役,死在了外地,最后他年幼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家,自己在十岁的年纪扛起了锄头,开始养活全家人。
后来官府又征了好几次税,实在是交不了,向前东家借了粮食,补齐了税,这才不至于被官府抓去关站笼。
还不起借的粮食,刘父只能买地,至今到了前几年,那前东主也遇上事情,急需银子打点关系,好在姬长卿这个善心的东主买下这些地。
姬长卿闻言,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了这祖辈三代人艰辛,久久无言。
回到希望书院,陈谨负责研磨,姬长卿提笔写道:“天圣五年,立春之时,春耕及至,余亲至石桥庄,盖因余使其蓄养家禽四载,得雉枚数百,分十与之以作报酬,孵化生之,民始富,存千钱,赎买祖田,余允之。
后与老农闲谈,闻其百年家变,心有所感,遂记之……”
姬长卿高中时期,就对研究历史很感兴趣,要不是汉语言文学比历史专业更好就业,他一定选择历史专业。
不过到了大学期间,他选修的课程,大多都以历史、文学、哲学一类。
出于对历史的热爱,他自然后世往往在研究史料的时候,最缺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姬长卿自搬到桃园开始,一直都在记录的生活日常,涵盖了他对于北宋的理解、风土人情、习俗。
譬如:“天圣四年,夏七月,于清源观明思道人处,遇苏洵,苏洵者,字明允,年十七,眉山人也!
苏明允,貌正端平,姿容自然,为人洒脱,不羁常人,酷爱效仿李杜,以遍游天下为志。
初闻苏明允,引为平生知己……临别曰:‘与君交,幸也,与君别,恨也!唯叹有山隔水阻,不能长谈,效仿古人同塌抵足也!
余曰:‘明允虽嬉戏人生,寄情山水,然天姿卓异,天下少有,一旦他朝发奋治学,必闻名遐迩,诗文争传!”
清源真观遇苏洵,便知传名定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