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神白起
作者:静默山水间 | 分类:历史 | 字数:69.5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9章 犀首的葬礼
第139章犀首的葬礼
现在唯一可以提高工事进度的,只有寄希望与打造出更加便利的工具。
岩壁山的岩石是特殊的褐色原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唯有这一点才让白起稍稍觉得安慰。
山洞的挖掘已经开始,白起不敢懈怠于是又召集军中精锐开始筹备熔炉的建造。
建造熔炉需要的封土在岩壁山中遍地可寻,只需要将混合了砂石的红土筛选出来即可投入使用。
只是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前提下,想要溶出第一锅铁水有些不那么简单。
首先上千度的高温需要用更加耐热的石料开槽盛放,否则一切都得化为无用功,可能经受得起高温的无非只有几种而已。
一般郡县里都有用烧制的陶器来当做盛器,只不过这种陶器耐高温的效率实在不敢恭维,只是一次性用具,损耗大且效率低下。
最常见的是鹅卵石,譬如秦军铁器营中所使用的就是这种材料所打磨的盛具。
鹅卵石常见与河边都是些碎小的原石,这是不能使用的,唯一可以使用的是那种深埋大山里,经过上千万年的结晶形成的大型石块,这才可以用来打磨开槽被铁匠使用。
还有一种石英石,表面光滑有光泽,可经受的住几千度的高温而不会变形开裂,这种原石大多出现在山体溶洞内,其坚硬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人手中的兵器。
如果想对石英石开槽打磨,就必须有更加坚硬的金刚石才可起到效果。
金刚石顾名思义,是一种十分珍贵并且可遇不可求的天然石材,此石光亮如镜呈半透明状,整体颜色呈黑色或白色黄色不等,往往伴生在金矿石或者石英石之中,有的甚至只是一小块,经过工匠精心打磨后,可以作为金冠华服的权利象征,被镶嵌在冠礼上耀耀生辉。
想了这么多白起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过仅靠眼前的可用之物,白起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代替可遇不可求的盛放问题。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将熔炉的构造做一些小小的改动,就可以不必为无法盛放铁水为犯难了。
目前铸造的熔炉为熔铁竖炉,竖炉的构造既是在炉基底部分别用黄、红两种粘土依次夯筑,然后用红粘土渗入木炭末和碎铁矿的混合料逐层夯实,悬空处是投放燃料木炭可关闭的活口,到了中央位置则加上一层用青铜器制作的横梁,所要烧制的铁器便用石槽盛放,至最上层又用粘土加小卵石、木炭末的混合,直到最上面只留一个烟孔,就是一个完整的竖炉。
为了保证温度的不流失,所有的这些都要在熔铁之前做好准备,然后在特定的烧冶时间后,逐渐撤火,将熔炉完全摧毁才可以取出想要的铁水。
这些在黑塔的铁器营中,白起早有改进,不过当时由于物料充沛,没有对熔炉有更进一步的改进,现在却不然,白起要想的是如何在节省物料的情况下,制作出更快速精良的铁器。
于是他苦思冥想之后,则在熔炉的中膛处,设计一块可容纳铁水的陶制凹槽,凹槽处在抹出一道沟渠,方便烧好的铁水流出。
另外出口处,但为了保证温度的不流失,还要将这块缺口用石头铁器搭建牢固,最后用红泥封起。
时辰一到,就可以不毁坏熔炉,而只将缺口打开即可。
问题的难点只是如何让缺口与炉体链接,不至于烧的下不去手一时半会打不开,耽误了出炉的时辰。
看到两边的参天巨树时,白起嘴角一笑就有了办法,于是指挥人手用一根长长的藤蔓将两树之间连接起来,然后再用一块比较方正的石块,在上面开上一个类似把手的凹槽,将藤蔓一头固定在石块上,如果烧制成功,可用巨力将石块拉出,不用时就将石块吊与半空,这个办法看似简单,却开了炼炉的先河。
一切按照白起的设计逐步完成,在晚食到来之前,第一炉鲜红的铁水也顺利随着众人的齐声呼喝下,缓缓流入了早已准备好的沙土模具里。
白起转头看向山壁处,那里已经开凿出了一道三四米深的石洞,那些战俘们正源源不断地从石洞内往外清理着碎石,而碎石则在方洛的指挥下,被堆积在了熔炉的旁边。
只是一天的功夫,熔炉旁已经堆积了三米高的碎石小山,这些天然的褐色岩石内,将会提炼出可供战俘开山使用的铁器,到时哪怕不再使用这些物件,也可以带回去让秦王修建陵墓去。
整座修鱼山谷成了战犯集中营,他们日以继夜地承担起繁重的开山炼铁的工作,饭食则由司马伍专人负责,顺便采摘山中野菜作为加餐,没有一个战俘想要逃脱的,因为在他们的周围全部是甲胄鲜明的秦之锐士,稍有懈怠就会一刀见血。
三天后,原本作为本部的山谷,如今别有一番风景,因为白起的三师兄公孙衍的葬礼就在这里举行。
由于条件有限,白起只是换上了一袭黑衫,头上纶巾也由赤色换成了黑色,神风营除了那些值守的将士外,全部都在这里。
在别人看来,公孙衍不过一个魏国的犀首而已,既然死了便抛尸荒野,任由晋鄙收拾就已经不错了,白起如此隆重地为他举行葬礼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可是白起却不是这么想的,其一是无论阵营如何敌对,但他始终都是同门师兄,就算死前没有什么交际,可与师尊而言,也是长兄,于情于理都要做做样子堵住非议。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要利用公孙衍的葬礼,来俘获那些战俘的心,也算是废物利用了。这一点白起只可藏在心里,不能与外人道知。
在外人眼里他们并不知白起与公孙衍师出同门的关系,公孙衍也是死在了秦人的手里,无论怎么处置都无可厚非,但越是都觉得没必要的时候,所起到的震慑威力才能发挥到最大。
公孙衍乃魏人,所以白起用魏人特有的风俗葬礼安葬公孙衍。
尸体不得见天,置于棺木内要用幔帐搭建顶棚停放于石洞内,并用竹排挡住阳光,需要停放七天由孝子贤孙守候两侧。
在这里可没有公孙衍的族人,于是找来战俘营中的公孙同氏作为补充。
棺木旁边燃上续命灯,为的是在头七回魂夜,可以为公孙衍的鬼魂指一条明路,也好看过了阳间死后的一切后安心上路。
等到头七时辰一过,在第八天由天师算出他鬼魂所去的方向,接着在指定的风水宝地挖掘出仿照王侯寝宫格式缩小版的地下墓穴,然后将一应陪葬品安置在内,包括一应家具都会利用泥土夯制。
天师自然由白起暂领,指挥葬礼如期举行。
至于陪葬的车马畜生以及童男童女都在白起的示意下利用泥胚制成,至于活人祭祀就未免有些铺张浪费了,现在还不是时候,白起准备在七七时送给三师兄一份大礼,在此先不能说。
那边的战俘们看到在如此紧急的工事旁边还一边忙碌挖掘墓葬坑,都有些费解,这白起的脑袋可真不知道在想什么,眼看都自命不保了还有心思为他人举行葬礼,实在是令人费解。
墓葬坑分为上下两部,位于上部由一座由三个墓葬坑组成墓葬群,中央为寝宫两边厢房左为书房右为客厅,分别放入相应的陪葬品。
其中有随炉炼制的陶罐器皿,还有他随身携带的玉器宝剑等不一而足。
当然在他生前心心念念的无字天书也不能少,白起亲手用新取来的竹简为他制作了无字天书,上书天书捭阖精髓,以供他死后在阴间继续研读,希望有朝一日能突破化境,飞升成仙。
当然这只是白起的一点小小的诚意,毕竟是被自己气死的,死者为大,白起不应该和他计较就置他所愿于不顾。
一条宽阔的通道将三个墓坑连贯起来,便组成了公孙衍死后的寝宫。
而位于下部的则是兵俑坑,那里虽有几个人俑,但更多的则是空旷空间。
兵俑坑同样分为三个墓坑,前后占地百米见方,三个墓坑深约三米,呈剑阵中央突出两翼靠后,意为乘风破浪无往不利。
面对如此隆重的葬礼,当天修鱼山谷呼喝震天,公孙衍的棺椁在四匹战马的拖动下,缓缓朝已经挖好墓坑的石壁山侧行进,此时已经是五天过去。
距离来到修鱼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天,公孙衍的尸体也足足停放了十天。
战俘们都看傻了眼,原来那迎风而立的石碑上,竟赫然写着魏相犀首公孙衍之灵位。
几名负责烧炉的战俘望着那几个大字,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原来这些天来忙碌的墓葬坑竟是为了埋葬犀首而准备的。
这个秦人白起到底在想什么,竟然为了一个魏相,如此大兴土木。
如果白起对魏相这样的死对头都能用大礼相待的话,那么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而不相信白起对人的坦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