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辑录
作者:你是我的一盘菜 | 分类:历史 | 字数:125.9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反经》26
【经文】
后汉灵帝以皇甫嵩为将军,讨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阎忠于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机也。
故圣人顺时以动,智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如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易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扫,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名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王,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不然。[议曰:《记》有之亲母,为其子扦秃出血,见者以为爱子之至。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误也。事之情一矣,所以从观者异耳。“当今政理衰缺,王室多故,将军处继母之位,挟震主之威,虽怀至忠,恐人心自变。窃为将军危之!且吾闻之,势得容奸,伯夷可疑;苟曰无猜,盗跖可信。今拥兵百万,势得为非,握容奸之权,居可疑筑地,虽竭忠信,其能喻乎?此田单解裘所以见忌也。愿将军虑之。”阎生合将此类以破其志,便引韩信喻之,实不解公不忘忠之意,谈说之意漏于此矣。]
昔韩信不忍一飧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以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也。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浑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宦之罪,除群怨之积。虽童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固迅风之士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之木不雕,衰世之朝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流纵掉,岂云易哉?且今宦竖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嵩惧曰:“非常之谋不施于有常之势。创图大功,岂庸才所致?黄巾细孽,敌非秦、项,新结易散,维以济业。且民未忘主,天不佑逆。若虚造不异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论所不敢闻。”
[议曰:夫明暗不相为用,能否不相为使。智士不为勇将谋,勇将不为怯将死。自古然矣。故《传》曰:“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所以伊挚去夏,不为伤德;飞廉死纣,不可谓贤。今时昏道丧,九域焚如而委忠危朝,宴安昏宠,忠不足以救世,而死不足以成义。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阎忠又当持此论以相说也。]
忠知说不用,因亡去。
[董卓擅朝权,征皇甫嵩。梁衍说令讨卓。又陶谦等共推朱隽为太师,不使受。李傕征二人,皆不从。范晔评曰:“皇甫嵩、朱隽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猝之时,值弱主蒙尘,犷贼放命,斯诚叶公投袂之机,翟义鞠旅之日。
故梁衍献规,山东连谋,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岂天之长斯乱也?何智勇之不终,甚乎!”
议曰:楚白公胜杀子西,劫惠王。叶公闻白公为乱,率国人攻白公,白公败亡也。]
【译文】
东汉时汉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将军,讨伐攻破黄中军,他的威名震动天下,可是当时朝廷的政事却一天比一天乱,四海之内百姓的生活都很贫困艰辛。
因此信都令阎忠干预劝说皇甫嵩,说道:“难以获得而最易失去的东西便是时机。时机到来了,必须抓紧时间,就连转动脚足那样一瞬间的时候也不耽误,这便是抓住机遇。所以圣人顺着时运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方向,聪明人利用时机有所作为。现在将军遇到这样难得的好运气,同时也面临将要突发的祸难。可是你面临好运却不去占有,将要遭遇祸难不赶紧奋发行动,这样怎么能保持你崇高美好的名声呢始皇甫嵩说:“你是要说什么呢?”阎忠说道:
“天道并不亲附某一个人,百姓从来都是跟从、归附有能耐的人。将军你在暮春时候接受皇上的任命去讨伐贼兵,在冬天快结束时就大功告成而收兵,你用兵行动简直是神速,计谋一旦定下就不用再作更改,摧毁那样强大的敌人竟然比折断一根枯树枝都容易,销熔坚硬的金属竟然比熔化冰雪都容易,在十个月的时间之内,你统领的神兵以闪电一般地速度扫荡消灭贼兵,取得了封户刻石的丰功伟绩,面向南方报效了皇上对你的恩德,你的威信名声震动当世,声誉传扬于普天之下,既使是商汤周武王所建的功绩也没法与将军你相比啊。现在将军你立下了无法赏赐的战功,具有极高极美的德行,可你却面向北方事奉昏庸无能的主上,靠什么来求得安全呢?”皇甫嵩说:“我早晚都在为国家的公事操劳,内心中时刻没有忘记效忠皇上,因为什么会不安全呢?”阎忠说:“不是这样,我认为:[《记》中说有一位母亲给他的儿子治突起的头疮时,把儿子的头弄破流出了血,看到的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母亲太疼爱他的儿子造成的。假如这种情况发生在继母那里,那么她就会受到别人的责备,认为她是故意虐待养子。同样情况的一件事情,由于旁观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使得他们认识也不一样。当今朝廷的政绩衰败不堪,王室中经常出现变故,皇甫将军处在继母一样的位置,负有功高震主的威势,既使你怀有耿耿的忠心,恐怕别人却不能真正地理解你。我私下里替皇甫将军的安危担心啊!况且我听说,一个人一旦具有很高的权势地位就有涵容邪恶诈伪的可能,这样就算他是像伯夷一样的好人,也会被别人误会猜疑。假如说一个人处于不会被人误会猜忌的位置,那么既使他是象盗贼一样的坏蛋,也会被别人信任。现在你拥有百万人马的军队,如此大的权势足以为非做歹,你手中掌握着可以涵容邪恶诈伪的大权,这样就处于被别人猜疑的位置,尽管你竭尽全力效忠天子,但别人能够正确地理解你吗?这正是田单脱去外衣而被误解遭猜忌的原因所在啊,希望将军你能好好地考虑一下这件事。”阎忠给皇甫嵩讲了不少这类的事例,为的是改变他的想法。阎忠接下来又引用韩信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可是他却没有考虑到皇甫将军这个人是始终不能抛弃效忠皇上这一念头的,这便是阎忠劝说皇甫嵩没有成功的原因所在。]
《反经》26
从前的韩信因为刘邦给过他象一顿饭那样小的恩惠,他便放弃了三分天下,自立一方为王的大业,直到坚锐的刀剑刺向他的咽喉时,他才开始悔恨慨叹。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正是机遇错过和谋划失误所导致的。当今,皇上的势力要比刘邦和项羽弱小得多,将军你的权力要比淮阴昏韩信强大得多,你只要一发布命令足可以使得风起云涌,你怒吼一声足可以使得雷鸣电闪。将军你一旦盛怒奋发而起事,趁着衰微的局势来攻击将要崩塌的朝廷,推崇自己的恩德来安抚那些先来归附你的诸侯,奋发武力来管制那些新近臣服你的诸候。招集冀州地方的士人,发动全国上下的民众;先发布羽书檄文,后开发大军人马。雄纠纠气昂昂跨过漳河,在孟津给战马饮水。诛杀掉有罪的宦官,为人们清除多年的积怨和不满。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切,那么既使是小孩子也可以使得他们挥舞拳头,奋发为你出力。既使是女子也可以使得她们提起衣角为你效命,更何况是激厉熊黑一样英勇的士卒,指使疾风一样的士人呢?当功业成就,普天下都顺服你的时侯,你便可以请示上方的天帝,以天命告示天下人,这样就统一了全国,可以面南行使皇帝的权力了。在这新王朝将兴起的时候迁移传国的神器,在旧的汉王朝即将覆灭的时候推翻它,这实在是天赐良机,奋发起事的大好时机啊。况且汉朝已经象朽木一样不可雕琢了,衰落颓败的王朝是难以辅佐的。假如想辅佐难以扶助的王朝,雕琢腐朽的木头,这就如同逆着斜坡滚动圆丸、迎着水流划动船桨一样困难,谈何容易啊?况且当今朝廷中宦官小人结为朋党,坏人狼狈为好,皇上的命令得不到推行,他的权力都被亲幸的小人掌握,因此想在昏庸无能的君主下面长久地做官是不可能的,创建了无法赏赐的功绩只能遭致别人的谗言与冷眼,如果不及早地谋划起事,那么你后悔都会来不及的。”皇甫嵩恐惧他说:
“不合常规的谋划不在寻常的形势下使用。创建宏图大业,难道是庸才所能达到的吗?黄中军那样小小的孽党,是不能与秦王朝、楚项羽相提并论的。
暂时聚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很容易散乱,所以我们只能辅佐朝廷,复其大业。
况且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天子,上天也不会扶助反叛者的,假如虚心妄想建立不可能实现的功业,那么早晚将会招致大祸。如果出现这样的结局,哪如尽心竭力地效忠现在的朝廷,保持臣子的节操,即使说会招来许多谗言,最多也不过是被贬滴流放或罢官免职,这样还能保留一个美名,死了也会永垂不朽。所以,违备常规的言语我不敢听。”
[明见的人与愚昧的人相互间不能协调共事,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智慧的谋士不给勇悍的将军出谋划策,勇将不会替胆小的将官卖命,自古以来也是这样的。所以《左传》中说:“效忠是一种美德。”对于不值得效忠的君主来说是不必要忠于他的,况且臣子没有那种美德,又如何忠于他呢?。《军势》中说:使用忠义之士不是靠钱财可以行得通的。所以忠义之人不会替不仁义的主人卖命,聪明的人也不会替愚蠢的主人出谋划策。因此伊尹离开夏桀归附商汤,不能算是违备道德;飞廉死心效命于纣王,为纣王而死,不能算是贤良。汉未时运昏暗,大道丧失,九州之内生灵涂炭,而皇甫嵩尽忠效命于濒临危亡的朝廷,象糊涂的宠臣一样贪图安逸享乐。他的愚忠不足以救济天下,即使为汉朝而死亡也不可能成就忠义的美名。况且阎忠做为一个智者,一定要那样做吗?他又何必一定要用那套理论来劝说皇甫嵩呢?阎忠知道他的言话不能被皇甫嵩采纳,于是流亡而去。
[董卓独揽朝政的大权,征召皇甫嵩。梁衍劝说皇甫嵩,想让他讨伐董卓。
还有一件事是陶谦等人共同推举朱寓做太师,以使他不受。李惟曾经征召皇甫嵩、朱寓两个人,他们两人都没有听从。范晔评论说:“皇甫嵩、朱寓都凭着上将的才略,在国家遭难的时候,仓淬受命统军,这时正逢软弱的君主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风尘,强悍的贼人亡命作乱,这正是叶公挥袖而起平定白公之乱的时机,是翟义[西汉未年人,曾举兵讨伐王莽,兵败被杀]誓师讨伐王莽的日子。所以梁衍为皇甫嵩献策,崤山以东的诸昏共同合谋推举朱隽为太师。皇甫嵩、朱隽舍弃受命于天、称王称霸的大好业绩,却去遵守匹夫之人的小信用,他们最终在危险当中落得很狼狈,从而被智士所取笑,这难道是上无故意要延长汉未的战乱吗?他们不具有从始至终的智慧和勇气,确实是这样啊!我认为,春秋、时楚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叛乱杀死了大夫子西,劫持了楚惠王。叶公听说白公做乱,率领国内人民攻打白公,白公失败后逃跑自杀身亡。]
【经文】
王莽时,寇盗群发,莽遣将军廉丹伐山东。丹辟冯衍为掾,原俱至定陶。
《反经》26
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能捐身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衍闻之,顺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攻者,权之所责也。是故期于有成,不问所由;论于大体,不守小节。昔逢丑父伏轼而使其君取饮,称于诸侯;郑祭仲立突而出忽,终得复位,美于春秋。
盖以死易生,以存易亡,君之道也。诡于众意,宁国存身,贤者之虑也。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若夫知其不可而必为之,破军残众,无补于主,身死之日,负义于世,贤者不为,勇者不行。且衍闻之,‘得时无怠。’张良以五代相韩,椎秦受皇于博浪之中,勇冠乎贲育,名高于太山。将军之先为汉信臣。新室之兴,英俊不附。今海内溃乱,民怀汉德,甚于诗人之恩召公也。爱其甘棠,而况子孙乎!
民所歌舞,天必从之。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砺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杰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纵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着于不灭。何为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将军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进,及睢阳,复说丹曰:“盖闻明者见于未形,智者虑于未萌,况其昭晰者乎?凡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
败不可悔,时不可失。公孙鞅曰:‘有高人之行,必负非于世;有独见之虑,必见赘于民。’故信庸庸之论,破金石之策,袭当世之操,失高明之德。夫决者,智之君乙。疑者,事之役也。时不再来,公勿再计。”丹不听,进,及无盐,与赤眉战死。[时汝南郅恽仰观天象而谓友人曰:“今镇、岁、荧惑并在汉分翼轸之域,去而复来,汉必再受命。如有顺天发策者,必成大功。”
以此说丹,丹并不用其言也。]衍乃亡命河东。
[议曰:昔蒯通说韩信,阎忠说皇甫嵩,冯衍说廉丹,此三人者皆不从,甘就危亡,何也?对曰:范晔曰:“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千金之子也。”由此观之,夫人情,乐则思安,苦则图变,必然之势也。今三子或南面称孤,或位极将相,但图自安之术,无虑非常之功,不知势疑则衅生,力侔则乱起。势已疑矣,弗能辞势以去嫌;力己侔矣,弗能损力以招福。迟回犹豫,至于危亡,其祸在于矜全反贻其败者也。语曰:“心死则生,幸生则死。”数公可谓幸生也。]
【译文】
王莽的时候,国内盗贼纷纷出现。王莽派遣将军廉丹讨伐崤山以东的盗贼。廉丹征召冯衍做为他的幕僚,和他一起到达定陶。王莽派人追上廉丹向他传达圣旨说:“将军你身受国家委托的重任,如果不在荒野之中为国捐躯,那么是不能报答君恩和尽忠职责的。”廉丹非常慌恐,他夜里把冯衍叫来,把诏书拿给冯衍看。冯衍于是劝说廉丹道:“我听说顺从时运以成就事业,这是常道所推崇的;逆反常规来攻伐旧体制,这是权变者所重视的。因此说希望有所成就,便不询问需要遵守什么原则;论定事物的大体纲要,就不能信守什么小节规范。从前齐国的逢丑父在齐、晋两国决战中,知道齐顷公可能被擒,所以与顷公换了座位,当晋国将领韩厥擒拿他们的时候,逢丑父冒充顷公,并让顷公借着下车取水的功夫逃走,因此他的行为在诸侯中得到称赞。春秋时郑国的祭仲,由于被宋往公挟持,被迫废掉郑昭公扶立公子忽为郑厉公,郑昭公忽被迫逃亡。后来,祭仲又重新扶立忽归复王位。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国君的活命,用暂时的妥协来换取国君的生存,这是君子所遵循的原则啊!违背了常人的思维定式,而使国家安宁,使自身得到保全,这足贤者的谋虑呀!所以《周易》中说:穷极则变化,变化就能通达,能通达那么就可以恒久。能遵循这样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上天助佑一般,当然无往而不利了。假如明知道这样做不可能成功,还一定要去做,那样破败残坏的军队对主上是没有一点帮助的,而你最终将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像这样的事,贤明的人不会做的,勇武的人也不会干的。况且我冯衍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获得机遇的时候千万不要懈怠。’张良因为祖上五代都在韩国为相,所以自己曾在博浪操铁锤谋刺秦始皇,他的勇敢精神超过了孟贲、夏育,他的美名高过了泰山。将军你的祖上是汉朝的忠信的臣属。新朝虽然出现,但是英雄俊杰并没有心悦诚服地归附于它。现在国内大乱,百姓们怀念汉王朝的恩惠,超过周朝诗人们对召公的思念。诗人因思念,连他拴过马,休息过的甘棠,都不忍剪伐,更何况他的子孙呢!老百姓以歌舞来颂扬拥戴的人,上天一定会帮助他的。现在我为将军你出出计谋,你目前不如把部众屯据驻扎在大的郡城,安抚官吏士卒,磨炼他们的节操。百里之内的地区,每天都可以送来牛和酒,以犒劳你手下的将士;招纳勇敢的英雄俊杰,向他们询问征求忠诚智慧的计谋,立下长远的打算,等待着天下大变,然后兴办有利于社稷的大事,替天下人除害,那么你的福禄将无穷无尽,你的功劳业绩将永垂青史。又何必使对自己的军队在中原大地覆灭败亡,使自己的尸体跟草木同时腐烂,落一个功败名丧的下场,使你的先人跟你一同遭受耻辱啊!善于处理事情的圣人能转祸为福,智谋之士能因失败而再求成功,希望将军你能好好地谋算谋算,切勿与世俗的观念苟同。”廉丹不听冯衍的建议,继续进军,等到了睢阳的时候,冯衍又一次劝说廉丹道:“善于明见的人能在事物还没有形成前就能看到它,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已经考虑到它,更何况是那已经清晰明白的事情呢?大凡祸患的发生都是由于疏忽所造成的,因为它是由细小微弱逐渐发展形成的。失败后再后悔是没有用的,时机是不应丧失的。商鞅曾说:‘具有比常人高的行为能力就一定会遭致世人的非议,能有独到的见解和谋虑一定会被普通人认为你是多余的。’因此人们往往听信平庸的论谈,毁坏金石一样的策谋,承袭当世普通人所遵守的规范,丢弃高尚明智的德行。决断是智慧的主宰;犹豫一定会被事物所役使。时机一旦失去,是不会重新再来的,希望你一定要再三考虑呀。”廉丹仍然不听从,继续进兵,到达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与赤眉军打仗,最终战死。[当时长沙太守郅恽仰观天象,对他的朋友说:“如今镇星、岁星、荧惑(指土星、木星、火星)都出现在汉楚的分野翼宿和井宿的区域(二十八宿中的两星宿),三星离去后又重新出现,这说明汉王朝一定会再次接受天命,如果有人能顺应天时发动策划起事,一定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郅恽拿这套理论来游说廉丹,廉丹同样也没有采纳他的言论。]冯衍于是流亡逃命到了黄河以东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