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961.3万

第1701章 秀才遇到兵

书名: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字数:3131 更新时间:2025-01-24 02:13:11

="('"=>

此后明朝文官只有张居正一人官至太师,其它高官最多死后被追认罢了。整个明朝得到过爵位的文官只有李善长、刘基、汪广洋、茹瑺、王骥、杨善、徐友贞、王越,文官想要在明初活着时候,得到爵位几乎不可能。

但凡事总有例外,在朱瞻基之前,文官的地位的确不如武将,可随着朱高炽父子二人登基,加上天下太平,武将的地位就慢慢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这一点,从永乐年就有这个倾向,朱棣喜欢军务,但与政务上不如自己老爹,国事繁忙,皇帝也忙不过来,为此成立一个翰林院分支机构,就在皇宫办事,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班子,有权批阅公文,处理最高政务,这就是内阁。成立内阁时,阁臣都是翰林院基层官员,没有武官。内阁成员虽然级别不高,大学士才正五,但他们却行使这一部分丞相的职权。因此它的成立其实把武官排出了最高决策层。明仁宗即位以后让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兼任尚,并且加三孤称号,内阁的实际地位就超过了最高武职机构都督府,文官地位慢慢提高。等朱瞻基登基后,本身不是马上皇帝,加上天下太平,颇为重视文治,如此一来,文官当然更受重视。皇帝重视谁,谁的地位自然就高,级就不起作用了。这一点,在中后期十分的明显,景泰年后,朝廷开始实行文臣统军。中央一级由文官组成的兵部指挥全**事,各边镇、省军队由文官出身的总督、巡抚担任总指挥,基层部队由兵备道指挥。有时为了收复失地,朝廷还派遣经略、督师指挥军队。而十三道巡按御史也有权监察部队。这就是文官的权力大大超过了武官。名将李成梁、戚继光会见大学士张居正要自称:门下沐恩小的某。有个姓牛的副将拜见张居正自称“走狗扒儿”。万历以后,一的大将,位至三公,竟然对七御史自称走狗。可见文官社会地位根本不是武将可比的。

言官作为文官一部分,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以力挽狂澜于既倒为己任,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制约与规范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这份突出的作用,使得言官在朝廷争斗中十分的有用,渐渐的成了朝廷之上的了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是大臣们争权夺利的利器。

随着文官地位的提高,无疑是给了言官更大舞台,而言官也投桃报李,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维护文官集团的力量,每次言官的出场,往往伴随着大臣和皇帝夺权,大臣和太监夺权,大臣之间的派别夺权。言官只是开路的先锋,为舆论造势,而在明代,舆论是唯一可以制约皇权并十分有效的工具,所以言官在明代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力,而对于言官本人而言,他个人可能就代表了某个政治派别的宣传主将,并由此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影响力和声誉,如果敢于直接批评皇帝,甚至可以换来更大舆论褒扬,所以他们对这份工作十分尽心负责,拒很多言官的级只有七。

这一点明初还不甚明显,但在中后期却十分凸显,如嘉靖年的徐阶和高拱,两人都是内阁大学士,在内阁互相较劲的时候,言官基本上就是分成两派为这场争斗在打仗,而另外一个阁臣张居正只能持中立态度。一开始,如果要开战了,往往就是某派的言官率先弹劾对方的领袖,比如高拱就不曾一次的暗示言官弹劾徐阶,一般的事态发展是,按照规矩,徐阶请辞,皇帝不批准。言官再弹劾,亲徐阶的言官反击弹劾高拱。然后结果就是,高拱先下了台,后来徐阶也下了台,高拱又回来执政。其实要说徐阶和高拱这两个人,都是很不错的相才,张居正就是从这两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然而言官在这个时候并没有人批评这两人互相之间的倾轧,反而加入到这场无聊的权力斗争中去,这和这些言官平时所仗义凛然的风范截然相反。其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见识还不如隆庆皇帝,他对这些无聊的政治斗争打扰他的生活不胜其烦,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决策,先让高拱回家,因为这个时候还需要徐阶,等徐阶的年纪逐渐大了就让他退休回家休息去了,把高拱又招了回来,因为他明白让这两个人共事可能不如一个人来的有效率。言官的可怕之处,随着文官地位提高,越发明显,所以朝廷上至皇帝,下到寻常百姓,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实在避不开,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但在没有良好的人缘,地位以及强有力的手腕,多半是没什么好下场,这也无怪乎张辅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了。

“他们当然不是圣人了,若是圣人这麻烦还不找呢?”杨峥笑着道。

张辅本来心里有些打鼓,可看他一脸的淡定,不知怎么的也放心不少,问道:“说吧,要我怎么做?”

杨峥嘿嘿一笑道:“国公爷军中的威望还有吧?”

张辅道:“兄弟们还几分薄面?”

杨峥看他神色有些得意,便知他这话儿是谦虚了,登时放下心来,道:“不怕告诉国公爷,我今日来就是借你的大头兵用一用?”

“大头兵?”张辅楞了一笑,道:“杨老弟,你不会是想打架吧?按照我朝律法罪名可不轻啊?“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大明律》是其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凡七誊稿”,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为把《大明律》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朱元璋还汇集官民“犯罪”事例来解释律条。洪武十八年颁行《大诰》,次年又颁《大诰续编》、《三编》,二十一年又颁赐《大诰武臣》,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所以如说法律知识最好的年代,当属明代,将士打群架的罪名如何,不用多说谁都清楚,张辅怕杨峥年轻气盛,不知这斗殴的律法,急急提醒。

杨峥感激他的好意,用力地点了点头道:“《刑律》分为《贼盗》﹑《人命》﹑《斗殴》﹑《骂詈》﹑《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了对刑事犯罪的论罪定刑及诉讼﹑追捕﹑审判的原则﹐是全律的重点,小弟岂能不知呢,再说了,我来找国公爷帮忙,又怎么能让国公爷和兄弟们以身试法呢,这不是打我的脸么?”

听到这会儿,张辅实在不知他打的什么主意,也不想再猜,摆手道:“好了,你啊,就别关子了,说吧,到底要本国公怎么做吧,只要不触动律法,教训教训个别的言官,也无妨?”

杨峥嘿嘿一笑道:“杀鸡儆猴可不是我的目的,你知道的,小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他们怕我!”面对张辅这个知心人,他也不含糊。

“好,有志气!”张辅赞了声,道:“你想怎么做?”

杨峥道:“很简单,言官的嘴皮子不是很利索,我想请国公爷的兄弟陪他们骂几天,好让他们一展所长啊?”

“这……这……?“张辅嘀咕了两声,忽的哈哈大笑了起来:”好,好手段,好手段啊?以大头兵对付秀才,这样恶毒的想法,也只有杨老弟你这样的人能想得出来,这下这帮言官有苦头可吃了?“

杨峥嘿嘿一笑道:“最多是嘴皮子变得不利索罢了?“

想着秀才遇到兵的狼狈模样,两人登时忍不哈大笑不止,笑罢,张辅还是忍不住提醒道:“言官地位如何你是知道的,不要说你一个侍郎吃了他的苦头,满朝文武百官那个又没吃他们的苦头呢,就是当朝皇帝还不是被他们骂,他们骂人的时候,的确让人讨厌,但你不得不说,有这帮人在,对朝廷的风气还是有些作用的,再者他们人数不少,成名也快,弄得好官运亨通,当个大官儿也不是不可能,你还年轻,还有大好的前途,没必要为了出一口恶气,彻底得罪这帮疯狗,当然了,咱们也不是怕事儿的人,但没到无路可走的时候,能放一马还是放一马的好,得饶人且绕人嘛!“说完笑吟吟地看着杨峥道:”我的话儿,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吧?“

杨峥点了点头道:“我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么,都是大明的官儿,我哪能痛下杀手啊,再说了我就是想,也没这个本事不是,这次能给他们点教训还得靠国公爷帮忙不是?“

本来自/bk/hl/9/9794/nex.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