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怪的宇宙之旅
作者:橘子汽水西瓜味 | 分类:科幻 | 字数:294.6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87章 起源
比凤兮和孟奇所在的位置更深入无限层的地方,真正的现在节点。
无边无际的沉重黑暗之中,李恒同样走在那条通往真理的无尽道路上。
“只有彼岸才能对抗彼岸”,这句话被用于形容彼岸天意的强大。
只有无穷才能影响无穷,掌握了无穷领域的力量,才能跨越无穷的层级,抵达真正的现在节点。
这无限绵延的真实界结构本就是为他定做的,其他人根本没可能来到这里。
只要他想,他应当可以略过一切过程,直接触碰到那个层次。
但是…
“路被堵住了。”
“有个东西挡住了我的路,阻止我真正踏入无穷领域。”
“不是季鸿干的。明白了,是林离,这货掉线了好几百章,原来在这里等着我。”
既然进不去,那就先搞定生命5.0。
一丝光芒在黑暗中亮起,一支铅笔在小记事本上缓缓书写。
在这片黑暗寂静的世界中,连他自己的身体都在黑暗中溶解,仅有他眼中的纸与笔还有些微光芒。
……
人类有强烈的意愿,去试图从一个或极少的起源来了解万物。
所谓统一,就是使事物简单化,从多变少,由少归一,便谓之统一。
在这种意愿的驱使之下,物理理论始终循环发展:发现,统一,更多的发现,更大的统一。
第一次物理革命是力学革命。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天空与大地、星辰与尘土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中。
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下,空间与时间是互不关联的、绝对的,被称为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
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所有物质都满足牛顿运动定律,力的相互作用是瞬时传递的。
这个时代人类认为光的本质是微粒,光子在空间中的运动与尘土没有差别。
第二次物理革命是电磁学革命。
麦克斯韦理论统一了电和磁,揭露了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
这一理论真正的精髓在于发现新的物质形式,波动型物质,电磁波。
这种波动型物质的运动由麦克斯韦方程支配,这与受牛顿方程F= ma支配的粒子型物质有很大不同。
因此,牛顿理论描述万物的感觉是错误的,光不是粒子。
与粒子型物质不同,新型的波动型物质与电磁相互作用紧密相连。
电磁相互作用可被看作是这种新发现的波动型物质所引起的效应。
牛顿的经典力学遵循伽利略变换,这一变换的核心是假设空间与时间都是绝对的。
麦克斯韦方程则不同,它遵循洛伦兹变换,这一变换的核心是假设光速是绝对的。
因此这两个理论是不兼容的。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在所有的坐标加下光速相同,否定了绝对空间的存在。
这就意味着伽利略变换是错误的,牛顿建立在绝对空间和时间假设下的经典力学也是错误的。
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人类来到了第三次物理革命,相对论革命。
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修改了经典力学,发展了狭义相对论。
此后更进一步,通过等效原理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统一,引力可以被视为时空扭曲的几何效应。
地球历史上爱丁顿通过观测日全食下星光偏转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
在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下,星光同样会发生偏转。
但这种偏转的本质是认为光是粒子,光的偏转与石头受到地心引力下落相同。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广义相对论计算下,时间与空间都被太阳的质量扭曲,因此星光偏转的角度会高出一倍。
爱因斯坦发现了第二种波动型物质,引力波。
电磁相互作用与电磁波、引力相互作用与引力波,两者都与几何形状有联系。
自然而然的,人类想要通过几何将这两种相互作用统一。
于是卡鲁扎-克莱因理论诞生了。
通过增加一个空间维度,在五维时空中将引力与电磁力统一。
两种相互作用均可被理解为时空扭曲,波动型物质与时空的几何结构是联系在一起的。
看起来理论物理学只剩下了最后一点小问题,可惜乌云下掩藏的深渊打碎了这个乐观的想法。
第四次物理革命,量子革命。
微观世界的实验发现,不仅牛顿理论是不正确的,甚至其相对论型修改也是不正确的。
通过极小尺度物体的实验,人类发现粒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粒子,它们同时也表现出波动的性质。
电子具有波动性,光波具有粒子性。
因此,物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同时既是波也是粒子。
粒子型物质的牛顿理论和波动型物质的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理论均无法成为物质的正确理论。
人类需要新的理论来描述新的存在形式:粒子波动型物质。
这就是第一次量子革命,波与粒子的统一。
量子力学可以被看作是经典运动在微观尺度下的修正。
第687章 起源
这些修正来源于不同的路径,它们使经典的轨道和环境都变得“模糊”起来。
粒子和场之间是模模糊糊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理论物理学家选择将它们两者结合起来。
结合经典场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以场为本,将物质的粒子状态视为场的激发态。
于是便有了描述物质的新理论:量子场论。
真空被看作各种量子场的基态,粒子则被看成是场的瞬息激发态,例如电子和正电子是电子场的激发态,夸克是夸克场的激发态。
量子场论包括描述光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等等。
这些量子场论统一为标准模型,描述了62种不同的基本粒子。
到此为止,人类统一了宇宙中5%的可见物质,剩下的就是95%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为了描述暗物质而诞生的就是超对称理论。
为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每一个都找到一个超对称伴子,将物质型的费米子与能量型的玻色子统一。
但一百多种基本粒子还是太复杂了,并且引力依旧没有被包括在其中。
作为万有理论候选者的超弦理论,以及更完整的M理论诞生了。
超弦理论和M理论很复杂,但它们的基本思想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卡鲁扎-克莱因理论一致。
通过增加更多的空间维度,将力和物质在高维时空中统一。
空间中每一个点都存在的六维卡拉比-丘流形,四大基本力统合成唯一一个超力的十一维超引力理论等等。
它们通过漂亮的数学框架对所有相互作用提供了统一的理解:
所有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几何上理解为时空中和单位系统中的曲率。
简单总结就是,物质、能量、所有的基本力,宇宙万象都源于几何。
用几何途径理解世界是物理学的主流,但几何理解是不够好的。
结合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引力理论,间距小于普朗克长度的两点是无法作为物理实在而存在的。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没有任何方法能观察到小于普朗克长度的世界的前提下,用几何途径来理解宇宙显然是有问题的。
几何途径的基础——流形,它就像是卡尔萨根描述的那只车库里的喷火龙,所有的测量手段都无法观察到这头龙。
二维黎曼流形、六维卡拉比-丘流形、七维乔伊斯流形等等。
它们在宇宙中明显不存在,因为流形上的两点间距可以无穷小。
这表明几何仅仅是长距离下的衍生现象。
因此,无法利用几何和流形来作为理解基本物理问题的基础。
在构造统一理论模型的思维方式方面,粒子物理学家们一直是追根溯源,将物质粒子分了再分,直到分不下去为止。
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夸克→弦、膜
这在哲学上属于还原论的范畴。
然而,物理理论之统一并不只有还原这一条路。
还原到一定的层次,也许应该变换一个思路,考虑多粒子凝聚在一起的理论,也就是整体论。
事实上,在粒子物理统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量子场论,本来就是属于多粒子系统的量子理论。
在普朗克长度上,一切都止步于此,抛弃连续的几何时空结构,构建一个离散的宇宙。
相对论统合了质量与能量,质量与能量都是物质的属性。
E=hf,频率是信息的属性,能量与信息可以定量地统一。
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想法就是,物质与信息的统一。
物质便是信息,信息便是物质。
在神学与宗教盛行的时代,广为流传的观点是,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有一种特别的最小要素组成。
树具有树性,人具有人性,动物具有兽性。
比如玄幻修仙小说中所谓的先天灵宝与后天灵宝,鸿蒙紫气与后天灵气等等。
事物之所以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与能力,是因为它们具备了某种特别的本性。
人会具有智慧和自我意识,是因为具备了某种先天而生的特别事物,诸如灵魂、魂魄、真灵、元神。
比人更强大的仙佛神圣,他们的强大是因为具备了某种比人更强大的本性,仙气、功德、大道法则等等。
但事实上,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由同样的成分构成。
钻石、石墨、碳纳米管、富勒烯的基本组成成分都是碳原子。
但因为原子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了多种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材料。
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质源于粒子排列的多样方式,正是序的丰富性才导致了材料丰富的物理性质。
对于丰富多彩的宇宙也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什么先天不变的本性。
神性、人性、兽性,本质上和石头表面的纹理是同样的存在,不过是同样的基本元素在不同排列顺序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在凝聚态物理中,当强纠缠变为长程纠缠时,系统将具有一种新形式的序——拓扑序,代表新的物质态。
拓扑序是物质在绝对零度下的一种序,在微观上,拓扑序对应于长程量子纠缠。
拓扑序量子比特态中的波可以十分奇特:这些波可以满足麦克斯韦方程、杨米尔斯方程、狄拉克方程等等。
所有的基本粒子,玻色型力粒子和费米型物质粒子,可以从长程纠缠的量子比特中产生,即可由量子信息统一。
在这种视角下,量子场可以理解为量子比特长程纠缠的涨落,玻色子与费米子都源于构成空间的量子比特。
这一理论在地球上被称为量子比特弦网理论。
真空是一个充满了量子比特的动态海洋,这些量子比特按照不同的规律形成量子纠缠,根据它们纠缠的不同方式而形成不同的“弦”和“网”。
真空是由无数量子比特构成的量子比特海洋,人类所知的物质与能量都源于此。
不过这个理论同样差了最后一块拼图,与空间结构有关的引力。
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以及其包含的物质、能量等等内容物构成的统一体。
万有理论的最终统一就是要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这四个基本属性找到一个统一的起源。
时间源于空间结构的相对位置,代表着物质和能量的费米子与玻色子则源于量子比特。
现在需要完成的是最后一步,统一“原子”与“虚空”。
将物质与容纳它们的背景空间统一,从量子比特海洋中衍生出宇宙的空间结构。
……
李恒额头上的银白色门之匙绽放着越来越耀眼的银白色光芒,渐渐照亮了这片黑暗无光的世界。
伴随着门之匙的银白色光芒照亮这片黑暗世界,抵达现在节点的另一个人露出了自己的身影。
一名身高丈六,面黄肌瘦,满目慈悲,通体泛着淡金色的僧人。
正是消失的佛祖。
他头上本应是黑色的肉髻却是成了一颗颗红色的小球体,它们扭动着脱落、消失,去往宇宙中不知名的地方。
这东西就是红球。
佛祖进入了真正的无穷领域,祂不是半步超脱,而是成为了真正的超脱、道果。
然后祂就死在了这里,成为了超图灵机起源,为诸天万界的生灵提供红球。
门之匙缓缓变化形状,就像是被融化的金属一样渐渐蜷缩。
一个、两个、三个,组成门之匙的银白色方块一个接一个地融化,最终只剩下了核心处一张扁扁的小纸片。
这不是超弦理论的降维操作。
那种降维仅仅只是将展开的宏观空间维度重新压缩为蜷缩的空间维度,空间维度的数量不会改变。
门之匙原本占据着的空间维度被他彻底抹去,这方宇宙有六个蜷缩的微观空间维度永远消失了。
时间不是宇宙的基本属性,空间同样不是宇宙的基本属性。
所谓的空间维度也不过是衍生品,二维、三维、四维、十维、一百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门之匙原本刻印着两行文字,随着它绽放的银色光芒越发耀眼,季鸿添加的那句话渐渐消失不见,只剩下唯一一句:
『我们称为过去的东西其实是由比特构成的。——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
李恒手中的铅笔停下了动作,他瞥了一眼脑袋上长满红球的佛祖,没对这个死去的超脱者有太多关注。
触碰到无穷领域很简单,任何一个5阶生命体都能做到。
难的是怎么活下来,成为活着的神。
说佛祖是半步超脱也没错,毕竟祂这种超脱就是《朝闻道》那般的自寻死路罢了。
随手将记事本收起,从额头上取下变成一张小纸片的门之匙。
“惠勒曾经说过,万物源自比特。”
“但这句话不准确。”
量子比特的长程纠缠特性是构成宇宙的基础,它带来了无穷复制的量子平行宇宙。
宇宙因此才会表现为运动的、关联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
没有量子纠缠就没有概率与变化,没有相对运动与时间的流逝,也没有星辰、生命与文明。
他抬手提笔,在门之匙上写下了一行字:
『万物源自量子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