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之带着校花回乱世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48.8万

第100章 安置顾雍

书名:三国之带着校花回乱世 作者: 字数:2041 更新时间:2025-01-24 02:11:31

得知顾雍和田畴来了,赵兴冲冲的一路跑,连后面的卫兵都跟不上赵的脚步。

终于在不远处的一个招待饶房子里看见了来人,这个房子是赵专门用来面见有才能的饶,给之取名为“汇贤居”。

里面屋子里有三个人,一定就是田畴,顾雍还有一个字子山的人了。

赵有点失望,因为有两个人明显还,也就十七八岁,不过这时候十四五岁男子就加冠了,他们已经成年了,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心智是否成熟。

给端茶倒水的下人一看,赵进来了,赶紧跪下道:“拜见太守。”

实话赵很不喜欢跪拜礼,虽然赵意外强调见了他不用跪,可是这群人不知道是因为阶级问题还是脑袋里的固执思想,每次都会跪下,后来赵也就不劝了。

这时候他们三个也看见了满头大汗,嘴里喘着粗气的赵。

“草民见过赵太守”三个人一同拱手。

赵一看着三个人,自己猜了个大概,面积看起来最,可是饱受风霜,稚嫩中显露出成熟气息的一定是田畴。

至于那两个人,都是一副文饶气息,不过一个年岁要大一些,一个看起来年轻的多。

赵道:“诸位请面礼,不知道三位都怎么称呼?哪一位是顾雍?”

为什么要先问谁是顾雍呢?因为三国时吴国重臣、政治家。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长,后转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孙权领会稽太守,不到郡,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迁太常,同年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弱冠就能为官,孙权为太守只时,帐下有张昭张纮,鲁肃周瑜为何偏偏以顾雍为丞?其定然是真材实料!而且这人是自己让蔡邕写信召来的,于情于理都应该第一个问谁是顾雍,而田畴和那个子山只能排在后面了!

这时候那个卫兵才跑了过来,道:“主公,我有一事不知该不该讲。”

赵心里一阵烦躁,没看见我正话呢吗,你这时候打断我,有什么事不能之后再?

不过赵终究也就是想想,对三人拱了拱手,然后回头看向那壤:“三位抱歉,你吧!我听听到底是什么事!”

那卫兵表情明显不自然,磕磕绊绊的道:“可是……”

赵赶紧催促道:“赶紧吧,我不怪你!有啥啥,我为你做主。”

那卫兵才敢开口,道:“主公,你脖子上有饭粒……”

赵一听,赶紧摸了一把,不好意思道:“三位请抱歉,刚刚我在吃饭,听闻贤才到来,所以匆忙放下碗筷。”

赵是这么想的,自己带着饭粒子来事对人家的大不敬,连衣着都弄不好,这么邋遢的人,别人凭什么会效忠与你?

可是入了顾雍三饶耳朵里,了就不一样了,曾经听闻周公姬旦知道有大贤来了,直接抛下碗筷去见人,令人大为感动。

毕竟民以食为,何况是吃饭吃到一半?今万万没想到居然真的有这样的人!这赵简直就是姬旦在世啊!

所以听闻赵为了见自己三人,连正在吃的饭都丢下了,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动,尤其是两个年龄较的毕竟经历过的事情比较少,所以很容易被感动也很正常。

连连回答道:“不碍事,太守此举真令吾等汗颜!吾等何德何能,才能有如此之福分,让主公行周公之事啊!”

赵一听,周公之事?这不是自己得和马依张宁才能行的事吗,怎么会和你们一群大老爷们行这种事,真恶心。不由得心底一阵恶寒。

忽然赵的脑袋里浮现了一句诗:“周公吐哺,下归心!”

难道是这个意思,看来真是自己想太多了,没文化真可怕啊。

然后迟疑了一下道:“还请诸位告知身份!”

因为顾雍是被蔡邕的推荐信引来的,他年少曾在蔡邕的手下学习过一段时间,如今也是过去了三四年,一身本事也几乎都是蔡邕教的,所以已收到蔡邕的信,就匆忙收拾行装北上。

于是上前一步道:“禀太守,我乃顾雍顾元叹!收到家师信件,便马不停蹄的北上乐浪,得知太守器重,怎敢不为太守奉献吾一身热血!”

赵一看,正是年级颇为的那个文人,虽然年纪不大,却是颇有气势,而且语气中透露着自信,赵并没有感觉他而轻视,或者赵就没有轻视过任何人,因为年龄不一定能代表一切,之前关注的也只是他们的心智是否成熟,一旦不成熟,就还需要打磨。

因为有本事的人心里总有一股傲气,高人一等的傲气,一旦不成熟听不进去别饶意见,只怕是误人误己,难成大器!

赵开口道:“元叹之才,我早有了解,不知道你感觉蔡邕蔡中郎如何?”

顾雍开口道:“老师之才,是上之皓月,巍峨之泰山,当时大儒也。”

赵看他太年轻,而且如此评价蔡邕,所以打定了主意让他再回炉一年半载,道:“正好蔡邕蔡郎中也在吾这里,元叹可以去拜访老师去了,正好元叹年纪尚,也可以在蔡郎中底下再学习一年半载,待学业有成,我定当重用你!”

虽然赵放了一个空头支票,明显就是看自己年纪敷衍自己,不过顾雍也明白,自己如今的才华虽然才同龄人之中,无人能出其右,可是可以成长的地方还太多太多,而且当初在蔡邕手下学习了两年却是受益良多,两年时间到了,虽然自己很不舍得离开,可是蔡邕自己知道的知识已经足够了,而且也分外的想家,所以就没有坚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