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作者:a去年今日此门中 | 分类:历史 | 字数:70.9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三十章 分封
双方的结合线上已经形成了小规模战斗,然而这并不是李佑的目的。
李佑的目的自然是走南线,先偷袭成都,最后合围汉中。
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准备时间是需要一些的,要等到蜀地空虚。
所以整个战争部署显得是拖沓无比的。
这也正中汉中的下怀,他们也需要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不足。
所以别看打的热闹。
都没真的打。
往往就是小股部队互相伤害。
而在这时候,李贤和武曌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因为李贤发现武曌基本不怎么过问一切。
常常就是象征性来看一看,除此之外,就是和二张在后宫自娱。
这才让李贤发现武曌在退位后。
这么短的时间里苍老得如此之快,他有些吃惊。
李贤不明白,还是在几个月前,武曌还浑身散发着神秘气息,让人觉得她永远不会老。
前两年武则天长出一缕黑发。
李贤还曾想过,可能有一天,母亲会突然返老还童,再次成为记忆中风彩夺目的样子。
如今看母亲。
时光似乎在他脸上加快了速度,那张皱纹纵横的脸上,再也看不到一点灵气,俨然就是如她退位时自己所说的“不中用的老婆子”了。
李贤叹了口气,是啊,谁会不老呢,自己那位造反的五叔也已经快五十岁了,是真的老了。
在武侠世界中,一个人厌倦了江湖恩怨就会退出江湖。但政治场比江湖要肮脏一万倍,比江湖要恐怖一万倍,只要你还在人世,你就永远都退不出这样的江湖,只要你还有剩余价值,你就永远都退不出政治场。
虽然李贤颇为感慨,但是武则天还有一条原罪。
那就是篡位,尽管是自己的母亲,但也不得防。
所以汉中的官员慢慢发现则天大圣皇帝出席朝会的频率极速下降。
从最开始的每逢朝会都会出现,到后面十天才来一次。
建德改元,已经变成月初来一次。
这既有武则天的刻意避嫌,也有李贤的刻意为之。
武则天放弃权力,那么权力就会转移。
没有人会为了你自己的不作为,而放弃自己的前途。
所以简单明了,都开始向李贤靠拢,就连武三思等人都簇拥着李贤。
当然这对武则天来说,无所谓。
她已经想清楚了,所以一定不会后悔。
这次退位就是准备死在后宫之中的。
所以她主动要求削去帝号,改成则天大圣皇后。
对于这个要求,李贤自然是欣然同意。
她只希望自己能够体面地死去,而不要再有任何差池和风波。
从上官婉儿的角度看去,武则天并没有老。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武则天就会醒着躺在床上。在黑夜里,他那雾蒙蒙的眼神发出闪闪的光芒,那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光,会给人一种错觉,这样的眼神还是那个女皇帝。
如果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刘伯温,那刘伯温也并不老,至少他那传奇的人生永远不会老。
李贤也有这种感觉,现在这死气沉沉的形象中,李贤一直感觉到有股巨大的力量。
这是身体本能的恐惧。
但是他不知道武则天却很坦然,已经丧失世俗权位的武则天,反而有了一股淡淡的人性。
多年前,当武则天自己和李治恩爱的时候,当子女都还小的时候,武则天是公认的好老婆,好母亲,好儿媳。
但是等她造反之后,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可是她现在含饴弄孙的时候,反而感觉有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她突然想起了李弘,却只能默默流泪,这让人奇怪。
多年前李弘去世也没这么苦过。
只能说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害人。
这种日子直到七月底,突然李贤又邀请武则天参加朝会。
武则天本不想去,但是听说黄风从乌江西渡,偷袭泸州,戎州成功,已经兵马逼近嘉州。
也是再没废话,直接去了政事堂。
一路上武则天陷入沉思。他内心开始了波涛汹涌。
一方面,李贤重新想起了他,这使武则天燃起了她潜意识对权力的欲火。
另一方面,她又恐惧这种事。
她很矛盾,真的想不理尘俗事,一直到死去。
但另一方面又回忆起这几十年呼风唤雨的日子。
矛盾重重中,她的欲望战胜了理智。
很快,武则天便来到政事堂。
李贤和其他朝臣依旧坐在那里。
这让武则天有些不满,以往当皇帝的时候,这群人早就站起来迎接了。
“见过母后”
李贤看到武则天出现,赶紧行礼。
等到李贤带头,其他人这才也纷纷跟随者李贤行礼。
武则天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晓。
“朕已经卸掉了帝号,所以不必多礼。”武则天淡淡地说道。
众人一愣,旋即立刻回答道:“微臣谢太后。”
武则天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坐下。
李贤看到人到齐这才说道”关于如何应对,各位有什么说的?”
第二百三十章 分封
“启禀陛下,末将觉得应该派人增援,嘉州离成都太近,成都可丢不得。”武攸绪首先提议道。
“嗯,继续说”李贤点点头。
“微臣赞同武将军的观点。”姚崇破天荒地同意了这一观点说道。
其实在座的人心里都清楚,蜀地如果再丢,那只剩下汉中了,到时候就真的成了孤城了。
武则天不语,她在等李贤做决断。
李贤看了看武则天,又看了看姚崇,然后才缓缓说道:“姚爱卿所言有理,只是我们无兵可派了。”
狄仁杰站出来道,“陛下说的对。不仅如此,现在除了汉中秦岭的守军以外,蜀地的军队与其说是我们大唐的军队,不如说是私人部队。此时我们的军队是完全由一帮军头辖制的,与其如此,不如承认他们的地位,给他们封侯。”
“封侯?”李贤诧异道。
“可行!”武曌只好做声。
没办法,不给好处这群军头自然要么跑,要么降,不如把地盘给这些军头。
这样一来,成了自己的地盘,那么会用心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于是汉中朝廷,一口气在汉中直辖以外分了两个亲王,若干郡王王,六个国公,十个郡公,外加各种其他爵位。
其中李千里的儿子全部封成郡王。
这竟然导致黄风的进攻势头一挫。
没有那么容易打了,必须一个镇一个镇,一个县城县城的啃。
消息传回京师。
李佑摸了一把汗。
好家伙这不就是唐末藩镇化和金末九公封建的盗版吗?
虽然都说唐末藩镇毁了唐朝,但是正因为藩镇化,导致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延续了一百多年。
其实各地藩镇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揽财政收入,还拥有自己的政治集团,藩镇节度使的官位还可以继承下去,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
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各藩镇之间的关系也极其复杂。有些藩镇形成了政治军事联盟,有些藩镇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镇依赖于其他藩镇,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时的藩镇叛乱其实大多发生在藩镇内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强地主不满节度使的管控而发生的暴乱,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动乱。
各藩镇也是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的,这种态度避免了地方与中央敌对状况的出现,比如说唐德宗时的“四镇之乱”,虽然这四位节度使虽然接连称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为正统。
所以只要控制的好,藩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对抗李佑。
但是如果不行的话,那就是自取灭亡,九公封建就是这样的产物。
金朝自中都南迁汴京后,河北一带陷入了战争连年的境地。
当地的汉人纷纷结社组军自保,各择“主人”。
这些人乱世不仅想活命,也想趁机割据一方。
蒙古方面,最大的收获在于收降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和张柔等汉人武装。
南宋方面,暂时也把李全的“红袄军”收纳为“官军”。
金朝思前想后,知道对于河北、山东等地反正再也不能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直接统治,便做顺手“人情”。
选出九个势力最大的地方武装头目,全部封为“公爵”,这九个人分别是:沧海公王福,河间公移剌众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阳公张甫,易水公靖安民,晋阳公郭文振,平阳公胡天作,上党公张开,东营公燕宁。
但是这种分封毫无意义。
且不说这“九公”良莠不齐,各怀鬼胎,即使他们当中真有人最终抵拒蒙古成了气候,金国也不一定能控制他们。后来,“九公”之中,真正能起到抗蒙作用的只有移剌众家奴、靖安民、郭文振、张开、燕宁,虽然人数有五个之多,作用却微乎其微。
九公皆兼宣抚使﹐赐号“宣力功臣”﹐总率本路兵马。设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由九公自便。
金宣宗希望以九公为藩屏,抗击蒙古。九公以一个弧形的形态挡在了当时金朝的核心区陕西河南与蒙古之间。
结果又如何呢,仅仅几年时间九公不是战败跑路就是附蒙叛金,没有丝毫效用,十年后蒙古即大规模南侵攻伐至河南腹地,四年时间就灭亡了金朝。
汉中的这种战术,只能说是黔驴技穷,尽管现在有些困难,但是各有心思的各地“诸侯”根本不会统一思想。
到头来依旧会被击破。
对于这些藩镇来说,你想的是给他自由度,给他赐姓封号极尽拉拢,上可抗击外敌藩卫中央,下可保境守土。
但你让他去给你挡敌人,他想的是怎么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反正认干爹,认谁不是认?
最关键是的这就是军阀啊。
古往今来,军阀有几个好东西?
是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军事集团,对国家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其割据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政府机构和所属官员的任命。军阀是国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衰弱的产物。军阀一般都无视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其军事集团只服从于军事首领,并不服从于中央政府。
人家根本就不服你管,凭什么按你的想法去挡外敌,我投降不就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吗,干嘛死拼?
这些人相比你坐着国家大义的最高统治者卖国更没负担。
话说回来,但凡历史上有藩镇能挡住外敌的,那不是因为藩镇多强,而是外敌太弱。不错,河北三镇对契丹那是战功累累,但那是还没发育起来的契丹,进五代之后,华北哪个节度使能挡住契丹南下?
南宋灭亡不就是因为指挥不懂地方武装势力所以吗?孟珙在的时候,还能和南宋朝廷调和地方,到贾似道这儿就差点意思了。当初南宋最后一次救襄樊,你看李庭芝指挥的动云集襄樊附近南宋军队吗?
巧的是,依靠这种名义上的赐以名号而幻想着诸公能以天下为大,这事明朝也想过,是在南明。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我大明襄皇帝即位福京的时候,即位诏里有一句:
其北直、河南、山东、山、陕、湖广等处山寨豪杰,人心思汉、倡议勤王,若有显效,一体优擢,克服大小地方,即令本官永守。
意思很明确,只要能打下哪里,哪里就归你世袭。
但是最后呢,南明割据势力众多,光江北四镇、宁夏甘肃各镇、左良玉部都将近百万,还有大顺军、大西军余部、郑氏集团、西南各种土司武装还不是全部被打爆。
只不过留下了一句笑柄:东奔西走,朝秦暮楚,见一二文官便奉为周召,见一二武弁便依作郭李。
只要一旦军阀化什么都救不回来了。
李贤是在饮鸩止渴。
但是这杯酒又不得不喝。
喝了有可能解决问题,但是不喝,估计是马上大祸临头。
先解决眼前的难题吧。
管他有没有隐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