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东晋小军将

作者:秋霜红蜜 | 分类:历史 | 字数:214.4万

第一百九十三章 步子再大点

书名:东晋小军将 作者:秋霜红蜜 字数:2082 更新时间:2024-11-16 21:44:17

对于州学,弓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现在一心想的,是跟着刘牢之回到陈县,把手上的兵马尽快地训练成型。因此任凭别人对州学的讨论热火朝天,弓皓都毫不在意,只管一门心思的喝酒。司州酿的这酒,确实够醇厚,劲道也大。喝过这白酒之后,再喝那些米酒就会觉得寡淡无味,无法下咽。在关中的时候,他偶尔也能喝道这种酒,不用问,肯定也是司州流过去的。只是他始终没想明白,这酒乃是消耗粮食之物,为什么司州会这么热衷于酿酒。

“为了创汇!”刘牢之看弓皓没人理,特意问了几句,哪知道弓皓问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解释道:“刘家酿酒采用与别人家不一样的工艺,所以制作出来的酒口味独特,特别适合武人和北方寒冷地方的百姓驱寒。因此司州会派人把酒卖到秦国和燕国去,换回来粮食和铜铁等司州急需的物资。”

弓皓皱眉道:“这岂不是‘以邻为壑’?”

刘牢之笑道:“算不上吧。这是两厢情愿的事,爱喝酒的人,不喝白酒也是要喝米酒的,司州只不过是卖得贵了些而已。”

黄势在一旁听了,却插嘴道:“弓将军太过悲天悯人了,这不过是买卖而已。司州地域狭小,尚有许多故地掌握在秦国和燕国的手中。若不重视商事,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的军队!酿酒虽然与百姓无益,但若能增加官府的收入,那也就说不得了。以邻为壑?我们就是要借此打压秦燕两国,从而增强我们自己的实力。”

虽然两人都是秦国的降将,但是黄势自认为自己是与弓皓不同的,而且他和刘义之走得近,所以便不大把弓皓放在眼里。

这话虽然是实话,但是弓皓听了却很不入耳,他哼了一声,没有理会黄势。

黄势大怒,当场就要发作,不过瞥眼看到刘牢之笑吟吟地看着他的样子,黄势又忍了下来。他不阴不阳地道:“弓将军入我司州之后,还要心系秦国吗?”

弓皓还未作声,刘牢之已经笑着打了个圆场,对两人道:“这有什么好争得,又不是杀人放火!弓将军便是心恋故主,某也相信他做不出出卖司州利益的事情。辅国将军麾下的将士们多有来自秦燕两国的,我们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绝对没有贬低过谁!从今以后,你们不可以故国之事相互攻讦!”

刘义之也不想两人起争端。从刘牢之拉拢弓皓的过程来看,自己这个从弟那是相当看重他的,黄势要是再纠缠下去,定然是要吃亏的。

“鹰扬将军说的是,大家都在司州军府做事,不可闹意气之争!”刘义之道。

黄势听了,连忙点头称是,举着酒樽来到弓皓面前,与弓皓敬酒。弓皓虽然不大瞧得上黄势,却也不会这个时候抿了刘家兄弟的面子,便于黄势对饮了一樽酒。

郑豁冷眼旁观,看这些武将争来斗去,也说不上来是喜是悲。现在无论是在秦国还是在燕国,武将的地位都要比承平的时候高很多,以致于宴会之上,能够发生这许多粗俗的事。眼见得两人都不想在宴会上闹将下去,郑豁松了口气,把话题重新转到文教上去。

“现在司州的治下,弘农郡和荥阳郡都没有像河南郡这样建立学校,教化百姓。而豫州在淮北的郡县,现在实际上也纳入了司州的治下。在对现有的人口重新规划之后,我们会寻找合适的地方,设置多所学校,用来教授各地的孩童。”刘牢之补充道。

刘义之却道:“豫州淮北郡县的归属,朝廷尚未有明确的旨意。我们在那里直接设置学校,是不是有些不妥当?何况,我们哪来得这么多钱,建设这么多的学校?”

刘牢之笑道:“不然。我们可以以当地士绅的名义设置学校,让这些学校成为民间的私塾!至于筹建学校,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在民间寻一些旧房子改造一番,就可以先讲学了,不用像洛阳各县一样,把学校建设的这么气派!”

刘义之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刘牢之这么重视文教。要知道从先秦时开始,统治者就避免底层的百姓识字。晋国即便是在永嘉之乱前,百姓的识字率也是很低的。刘牢之推出的学校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教出大批学生来,但是其中的投入也着实不少。刘义之在洛阳兴办学校,这些年支出的钱财着实不少。这些费用都是要各县自己筹备的,已经有很多的县反映无力承担学校运营的费用。

郑豁也质疑道:“一下子开办那么多的学校,只怕找不齐那么多的老师。”

刘牢之却丝毫不担心。刘家的子弟学校里面有不少毕业的优秀学子没地方安排,这时候可以让他们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以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

听了刘牢之的话,郑豁沉默了。实在没有想到,刘义之一个武将之子,居然会拿出这么多钱来培养自己的依附民识字。想一想从刘家走出来的年轻人,都具备了儒家基本的学识。纵然不能成为治国的栋梁,这么多人成为州郡的佐吏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刘牢之到底是有什么志向,竟要需要这么多的门人?

郑豁看过了刘牢之这些年誊印的儒家经典和学校教材,他丝毫不怀疑刘牢之能在短时间内在豫州把学校铺展开来。只是如此一来,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的经学,很快就会被普通的百姓学会,那时候,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再也难以像现在一样受到各路诸侯的青睐。郑豁提议在司州兴文教,实实在在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郑豁正在这里自愿自艾,却见外面闯进来一个信使,径直来到了刘牢之的面前,呈上了一个竹筒。刘牢之看那竹筒的样式,是个紧急而重要的消息,便当场打开来看。谁知道这一看,竟然让刘牢之变了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