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文盲帝师

作者:因曲而铭 | 分类:历史 | 字数:55.3万

第三十四章 异想天开

书名:文盲帝师 作者:因曲而铭 字数:3328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4:28

华夏治水历史悠久,各式各样的方法都曾用过,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尤其是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发大水的次数根本数不过来。最后通过更改河道,清除下游泥沙的办法,才渐渐平息了它的怒火。

关于掘堤泄洪,这在历史中并不罕见,军事作战中就经常会用这个方法。

而在王朝的和平时期,这个方法则是用来弃车保帅的。

例如,豫章府和湖南府同处于长江下游,一旦长江水位达到警告数值,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就会这么做。

如果豫章在大盛朝廷的地位,没有远远超过湖南的话,那么整个豫章会成为泄洪区。由于湖南在豫章上游,就算在湖南泄洪,有一部分水还是会漫到豫章。

之所以会选择这两个地方泄洪,就是因为再往下就是富庶的江淮之地。那里是经济和食盐集散中心,必须要保住的。

而这个方法,在一些小河泛滥的时候更是常见。有一些达官显贵,为了不让自己的老家被淹,他们就会提议掘开对面的河堤泄洪。

好在长江比起黄河来说,脾气要温和很多,历史上的成绩并不显赫。但它的支流却不同,湘江也好、赣江也罢,都算是那种脾气暴躁的熊孩子。

赣江更是如此,虽然它在长江所有的孩子里面,排行不高。可有一项数据,却是独领风骚,甩开了诸多兄弟。

单位面积的产水量越大,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同样宽度的河面,在相同时间内流过的水更多。

这就说明它更深、水的流速度更快,破坏力更强。一旦决堤,就会发生三十年那样的大灾。

韩铭会提出这个办法,从私心上是想保住临水村,从大义上可以救下许多百姓。

但泄洪这等大事,自然不可能由一个知州决定,就算是总督也得掂量掂量。这关系到选址、安抚民心、事后补偿等诸多问题。

新上任的知州着实被震惊了,怎么有人敢提出这样大胆的办法。公堂上的人也被吓住了,不到危急关头,谁会想着让河水淹过来啊。

可这个办法确实是最有效的,操作得当的话,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地方。

思考了很长时间,知州先让韩铭制作他说的那个磨具,想亲眼看看,事实是不是真如对方所说。

韩铭也没客气,直接吩咐起眼前之人帮忙。关乎到身家性命,这个时候众人也顾不得别的,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很快,县衙的大院里就出现了一条微型河流。堤坝呈梯形,高一尺,截面宽三寸,两边的间距为五尺。

这是按照临水村河段比例来的,由于没有那么多水,宽高之比还略微缩小了点。实际上,临水村的河堤最多八米高,可河面是有五十多米宽的。

河床的实际深度不知,水下的状况也让人摸不着头脑。韩铭只能简单的在地上挖几个坑,稍作模拟,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感受一下水的作用力。

在河流的入水口,摆了一个超大的浴桶,里面灌满了水。河堤两边的人,纷纷把手放在土堆之上。

韩铭把浴桶的放水板,轻轻抬起一半。水顺着出口,缓缓汇入堤坝中间,形成了一条流动的小河。

随着木板拉开的越来越大,水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量更是指数型的增长。手在堤坝上的人,都感受到了,这股属于自然的伟力。

做完这个之后,韩铭让人把堤坝加高,就如知州他们商议的办法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他特意让人把浴桶的放水口也扩大了。

第二次的试验,没有什么好说的,奔腾而出的大水,根本没来得及涨到加高的位置,底部就一泻千里。

混杂着泥土的水,在小院中四散、漫延,打湿了不少人的鞋子。可他们却像着魔了一样,眼睛死死盯着地面,浑身颤抖不已。

这些人,仿佛亲眼看见了,几个月后大水流向他们家中,没过房顶,带走自己的妻儿。

实际上,这个实验漏洞百出,也不算很科学,根本算不上精确。

可韩铭在自己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判断。如果这次的水位,真超过现有堤坝的高度,那肯定挡不住。

在现代,钢筋混凝土都抵挡不了的攻势,放到当下的建筑工艺上,那就是摧枯拉朽。

既然都是要动用大量劳力的,为什么不选择更为安全一点的方法呢?更何况,这个方法还有别的好处。

虽说豫章府有赣江穿过,水系算是很发达,可还是有些偏远的地方是很缺水的。尤其是在农业灌溉上面,有时候还要自己去挑水。

这些地方的低洼地带,就是泄洪的首选,可以人为地创造沼泽。

对于这种强行改变生态环境的做法,韩铭没有丝毫歉疚。保住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这都做不到,其他都是扯淡。

亲眼见到了自己想看的,知州和众多官员、村长回过来神后,脸上一片茫然。他们相互看看,最后都无奈一笑。

不再怀疑事情的真实性,知州就自己的仪容整理了一番。随后,他对着韩铭躬身下拜,“韩解元,你救我吉州三十万百姓于水火,沈周在此拜谢。”

韩铭立马将对方扶起,“大人严重了,铭,亦为吉州子民,所做之事不全为公。”

知州点点头,“你有这份心,有这个能力,对得起这一方水土抚育之泽。”

心中有了计较,知州带着人重新进入大堂,对具体的计划进行商议。他想今天就定下吉州的方案,以这个上报,远比提出一个概念更具说服力。

再次进来,韩铭身上就聚集所有人的目光。从视线之中,他可以读出很多信息。

“韩解元,可有表字,如此称呼,显得生疏了些。”知州一脸和善。

韩铭看了对方一眼,“学生明年加冠,因此平时不以字相称。然,恩师已为我定下慎行二字。”

知州听完这话,表情有些怪,像在忍耐什么一样。几息之后,他面色平静地点头,“嗯,谨言慎行,颇佳。”

客套了几句,知州开门见山,问道:“慎行,若是吉州如你所说,行分洪之举,如何归置?”

“大人,要分洪,必须清楚分洪的意义。”韩铭脸色一正,娓娓道来,“怎么分?何时分?分几处?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分洪的作用,在于减少大水对两岸河堤的冲击,使得堤坝不会垮塌,河水不会冲向两岸的百姓、农田。而如此做,势必有一些地方,还是会受灾的。有了这个认知,我等才可说下一步。”

知州见对方心有成竹,安心不少,“言之有理,之后呢。”

韩铭喝了口水,再次说道:“既为保全百姓生命和房屋,那么分洪的地方就只能是地势低洼,荒芜人烟之处。且时机不宜过早,要在大水即将漫过堤岸之时。”

“大人也知晓,赣江之水连通大湖,之后并入大江流向大海。不到危急关头,可由大湖解决多余之水。否则,分洪太早,效果不佳,徒增分洪水量。”

“故,分洪之策,事关全豫章府,非一州能为之。沿岸各州县,皆要选定分洪之所,以烽烟传讯,一同分洪。如此,方可保两岸百姓无忧。”

“妙策!”知州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来回走动,心情很是激动,“那本州之地,应在何处?”

说道这里,韩铭正了正自己的身子,“庐陵、吉水相接之处,有一块烂泥洼地,约百二十亩大小。在其侧有一深谷,人迹罕至、草木不生,且三面环山。如此葫芦地形,乃绝佳之所。”

“至于第二处,泰和县水源稀少,偏远之地取水不易。可选一低地,以人力开凿加深,随后一路向前直通河堤。如此做,既有分洪之效,亦可解农田灌溉之急。”

知州此时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好好好,好一个韩解元,韩铭。慎行,汝之才学远胜于我。周,委实愧对万民,还请受我一拜。”

“大人何必如此,我不过纸上谈兵而已,该如何行事,全仗大人了。”韩铭赶紧客套了几句。

“书吏,慎行所说,可曾记下?”知州慎重起来。

“回大人,一字不差。”

卸下了心头大事,知州脸色好看了很多,就随意说了一句,“单论此法,尔实属状元之才,惜哉。”

韩铭没有接话,平静地笑了笑。两人喝了会茶,聊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

其他人知道事情有了转机,也不如之前那么紧张了,纷纷开始谈天说地。

这时,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男子,走到他们身边,对着知州行礼,“大人,卑职尚有一事不明。分洪之地,乃两县交汇之处,之后的地界该如何勘定?”

知州显然没想过这么远,就那么点烂泥地有什么好争的?他想了想,开口之际看见一旁的韩铭,立刻换了说法,“慎行,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是好。”

韩铭松了一口气,对着这位像县令的官员行礼,“大人,我以韩家二十亩下田,换得位于贵县处的黑泥地,可否?”

吉水县的县令,本来只是想问问怎么打算的,回去好做个备忘录,以免自己忘了。可没想到,还能有这好事。

他迟疑了一瞬,惊疑道:“此话,你能作数?”

“叔公,这是我们早就说好的,您也同意的,对吧?”韩铭对自己叔公使了个眼色。

叔公在心疼、纠结、以及一众白眼中,艰难点头,“回大人话,小民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