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宋时

作者:照见红尘 | 分类:历史 | 字数:99.8万

第七十五章 使辽之臣

书名:宋时 作者:照见红尘 字数:2187 更新时间:2024-11-16 19:53:50

胜吉十七年十一月初九,皇宫内城政事堂。

王安石仔细看了吕惠卿主持撰写的变法章程,然后递给参知政事秦源,笑着对吕惠卿说道,“吉甫的字越来越秀雅了。”

吕惠卿,字吉甫,胜吉六年丁酉科进士,与苏轼、苏辙、程颢、曾巩等人为同年。八月王安石组建制置三司条例司时,吕惠卿正任集贤殿校勘。王安石因和吕惠卿友好,因此向柴勐进言推荐吕惠卿,认为吕惠卿的贤能岂止在当今之人中出类拔萃,即使是前世大儒也不是能轻易比得过的。学习先王的道理而能用于今世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于是,柴勐便任命吕惠卿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为王安石、秦源之下,参与胜吉变法的第一人。王安石事务繁忙,秦源多不理变法之事,有关新法的解释及章程的撰写,便由吕惠卿一人承担。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度利害官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等人虽然也有才干,但多安排至各路进行胜吉变法的督促巡查,于胜吉变法之大局便没有吕惠卿更为清楚,昨日众人商议到深夜,见吕惠卿考虑周祥、贴合实际,便公推吕惠卿执笔完成了各路变法章程。岂料,王安石对此章程并不满意。

当今官家颇喜书法,翻阅大臣奏折时,如遇书法新奇、赏心悦目之人,往往会加上朱批予以褒扬,长此以往,大臣以勤练书法为第一要务。吕惠卿之前担任集贤殿校勘,正是给皇帝编校书籍的官职,所以写的一手好字。王安石赞扬吕惠卿的文字,而非其中的内容,显然是对众人用一夜工夫写的章程不甚满意。

吕惠卿满心期待王安石的赞誉,结果得到了王安石委婉的批评,在座皆是人中龙凤,一时间吕惠卿面子有些挂不住,脸色一红道,“敢请石相指教。”

王安石注意到吕惠卿的神情,也没有解释,看秦源看章程看得仔细,便问道,“秦相,你对吉甫此章程怎么看?”

秦源看得入了迷,过了一息才回过神来儿,“石相,吉甫大才,吾等不及也。”

王安石看了秦源一眼,略有些失望,但却没有表现出来,他叹了一口气道,“吉甫,汝之苦心,吾自然知晓,但若依诸位之章程,大周这二十八路变法得三年才可见其效。”

“石相,若可使我大周顺利施行强国利民之法,三年似也不多。”

“可我大周却不能再等三年,西夏、北辽畏我朝强势,兴兵只在这一两年,如我大周不能革弊鼎新、攻坚克难,则蛮夷兴兵之时,便是我黎民涂炭之日。”

“石相言重了吧。”秦源忍不住说道,出使北辽换来和平是他的功劳,他可不能允许被王安石轻易的抹杀。

“你看看这份折子,昨日刚到的六百里加急。”王安石从书案上捡起一封书信递给秦源。

秦源取来一看,却是幽蓟路制置使赵谦的奏折。秦源略微皱眉,打开折子,只看了一眼,便脸色大变,惊疑不定地问道,“这耽罗国与我大周何干,为何辽国责我大周毁约。”

“赵谦也没有耽罗方面的消息,只是北辽扰我边境,擒住辽人斥候才知道大概。耽罗乃北辽藩国高丽国所辖,今年突然反叛,高丽征缴时,说是被我大军禁军击溃,全军覆没。去年四州之战,有二万二千兵丁不知下落,现下看来,是被匪教掳到耽罗了。”

“可恶!”秦源神色复杂地说道,不知道他是针对北辽,还是匪教,还是沈括?“我等不如面见陛下,遣使臣前往,陈说详情利害。”

“北辽岂是因高丽事与我大周交恶,实乃我大周扫平陇右、河湟,击退西夏,使北辽畏我朝变法之功,欲攻我大周,以缓我变法之势也。”

众人默然。

“为今之计,必须快刀斩乱麻,皇亲国戚、权臣勋贵,值此国家存亡之计,应当知道取舍,况且,清丈土地,一亩只取税一斗,不及其利之一成,有何不舍?搜检隐户,一户仅缴纳四百文赋税,于乡绅富豪而言,仅是九牛之一毛。然国家有粮才能养兵,有丁才有兵源,以一家一户之微利换千秋万世之太平,此乃陛下之意,亦为吾等之计。”

吕惠卿等人的章程正是考虑到变法将触动到皇亲国戚、权臣勋贵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所以才拟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通过宣传、转化、引导等策略让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和佃户的权贵阶层逐渐接受。而王安石的决策则是动用国家的力量,在京畿路及二十八路强制推行。这么一来,变法派将得罪难以计数的官绅,就算是他们认为改革势在必行,也不愿意直面士大夫的怒火。

吕惠卿硬着头皮说道,“是吾等考虑不周,变法确实应按石相的意思来办。”

王安石点点头,变法之事交付吕惠卿等人办理,自己把关即可,但军国大事却只能自己拿主意了。想着北辽和耽罗的军务,书案上一叠书信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好友司马光的来信,两天之内写了三封,洋洋洒洒三千言,他忙得没时间回信,如今倒有一处置方法。

片刻之后,王安石与秦源在留翠园见到了柴勐。在王安石的建议下,柴勐同意派司马光出使北辽,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说明耽罗之事与大周无关,攻击高丽的军队系流窜至耽罗的反贼;二是大周欲与北辽结百年之好,可增开槯场;三是为表示诚意,愿岁贡白银二十万两,丝绢十万匹,棉布二十万匹。起初柴勐并不同意第三条建议,但王安石向他解释了以这些浮财换取北边的安宁,以便于大周集中力量进行变法,平定西夏后,柴勐便不再坚持。毕竟这几十万贯的财货在北辽看来是一笔巨资,足以证明大周的诚意,但对于大周而言,还不及变法四路新增收益之十分之一,只要变法施行顺利,一切都会应刃而解。至于皇亲国戚、权臣勋贵从腰包里抖一些芝麻出来,在柴勐看来更是理所当然之事,没有国家、军队的保卫,皇亲国戚、权臣勋贵的利益谁来维系?总不能只让皇帝和百姓付出,皇亲国戚、权臣勋贵却一毛不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