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破茧
作者:此人卓尔不凡 | 分类:历史 | 字数:29.8万
本书由番茄小说网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百零六章 刘旺阳赴县衙告状
妻子失踪的刘旺阳,在刘府大门外叫喊得声嘶力竭,到最后如入疯魔之状,手脚并用踢打在门上,再没了他一贯坚守的儒生风度,宛若撒泼打滚的市井之徒。
终于刘府的管家孟庆平从偏门出来了,后面跟着两个下人!
“刘公子,你在我刘府大门前如此放肆,到底意欲何为”,孟庆平一出来就先发制人,拿话来质问刘旺阳!
刘旺阳停下手中的动作,没有施礼,急忙道:“孟管家,我家梅丽被刘昭绑进了你们府里,赶快开门交出人来”!
孟庆平实际上确实不知道少爷干了这事,因为刘昭是从后门进的,也吩咐一伙人不要声张,否则有好果子吃!刘昭恶行累累,残暴无常,下人哪个敢忤逆,是以没有透露半分风声。刘府绝大部分的人都被蒙在鼓里!
孟庆平自然不可能接受刘旺阳的无理要求,道:“刘公子,这种话可不能乱说”?
刘旺阳哪管他那么多,威胁道:“孟庆平,我问你到底开不开门”?
他情急之下直呼孟庆平的名字,孟庆平气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了,道:“枉你多年读书,竟然不懂半点礼数。要开这门,没我家老爷点头允许谁敢乱开?你无凭无据,怎可以这般欺负人”?
刘旺阳气急而笑,道:“我欺负人”,他不愿意过多纠缠,气愤道:“你不敢开门,那你家刘老爷呢?叫他出来”!
孟庆平没好气道:“那对不住了,我家老爷前阵子出了远门,还要些日子才能回来”!
旗福庄刘家家大业大,生意做得很广,事务繁忙。作为刘府主人的刘孝昌年轻时比他儿子刘昭还要荒唐,祸害乡里多年!随着年岁渐长,收敛了许多,近几年更是把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操持生意上!
上半个月为了布匹生意,远赴江南,确实如管家孟庆平所言,还要阵子才能赶回来!
此时的刘旺阳如何能信?只以为这是孟管家的托辞,怒道:“孟庆平,你也是读过书的人,你家少爷是何等人你不明白?这等事除了他刘昭又有谁能做的出来。你还在这里推三阻四,圣贤书让你读到哪里去了”?
这话问得孟庆平既气愤又羞怒,自家少爷什么德性他是了解的,只是这事到底少爷做没做他属实不知情。
“走,把门关好,这人再敲门谁也不要应”,孟庆平辩无可辩,扭头就走,还特地吩咐下人不要再给刘旺阳开门!
刘旺阳拉扯不住,眼睁睁地看着刘府的偏门关上,妻子又凶多吉少,在刘府门外指天怒骂。
偶尔有村人路过,也不敢帮衬一句,躲着走过去!
刘旺阳折腾了半个时辰,最后只得昂天苦笑,怀着满腔恨意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回到家,门都忘了锁,失魂落魄地坐在堂屋里,一言不发!
“阳儿,阳儿”?娘亲刘徐氏在房间的问话他没有心思回答!
半响,摸摸索索地,刘徐氏抖着身子进了堂屋,看着儿子的样子便知晓了结果,还是问道:“如何了,阳儿?梅丽是不是在那天杀的刘府”?
刘旺阳抬头木然地望着娘亲,嘴巴嗫嚅道:“娘,孩儿无能,刘府的大门都没进去”,说着就抱头痛哭!
刘徐氏费力地想奔过去安慰儿子,不意残驱无能,才走了几步便软倒在地,“噗通”一声,重重摔倒!
刘旺阳怕娘亲摔伤,顾不得擦拭眼泪,跑过来扶起娘亲,关切问道:“娘,你没事吧”?
刘徐氏摇摇头,悲戚道:“阳儿,梅丽定然是被那…被那天杀的刘昭掳了去,这庄子附近哪有人动得了刘家半分?你要去县衙向县令大人陈述冤情”,情绪激动之下,她力竭气短,好不容易缓了一口气,紧紧抓住儿子的手,道:“阳儿,一定要去县衙告状,一定要去,一定啊……”!说到最后,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份力气!
刘旺阳连忙轻拍娘亲的后背,哭泣道:“娘,孩儿这就去县衙告状,您不要担心,要顾好自己的身子啊”!
刘徐氏缓缓点头,悲叹道:“这是我们家的劫数啊”!
刘旺阳不敢多言,扶起老母亲在床上躺好,道:“娘,您好生歇息,我这就上县城去。我去让兄长过来照料你”!
说起大儿子刘旺新,刘徐氏也只能无奈摇头,道:“新儿总怪娘偏心,这分家以后更是逢人便诉苦。你说说,都是娘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娘又偏哪门子心呢”,拉着小儿子的手,道:“你兄长胆子小,又吃不得苦,多分些田地给他最后能留得住?……”后面却说不出来了!
刘旺阳在这话题上不方便接话,对于兄长上次的建议颇以为耻!
安顿好刘徐氏,刘旺阳来到兄长家,冷淡地说了几句。还好刘旺新除了埋怨弟弟当初不听自己的外,没有再多言,带着被子就跟着来了!表情有些不情不愿!
刘旺阳赶到洪山县衙门口时,已经半下午了!门外站了两个衙役。
刘旺阳连劳烦通报的话都不说,径直走大门一侧的堂鼓边,用力敲打起来。
古代官员往往身兼数职,比如县令相当于后世的县高官兼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等等,为防止地方长官断案徇私,衙门一般设立在闹市区。堂鼓一响,闹市区众人便知道有人喊冤了,县尊大人在的话就要升堂受理官司了,都会围拢过来观看,给县官一定的舆论监督!
但是县令总揽全县各种大权,不一定时时刻刻守在县衙。敲响堂鼓一般情况下,县令和各个公人要丢下手头上的事到场。
如果有人是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敲堂鼓,那就是扰乱正常衙门秩序,是要挨板子的!一般情况下,村民有矛盾,多有当地乡绅和里长之类的调节,不能什么事都来县衙找县太爷,否则不把县令累死?
演变到后来,无论最后赢没赢官司,鸣冤敲堂鼓都要先挨二十大板再说。